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有很多具有丰富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有很多具有丰富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于如何存续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同学们收集到如下两种观点。

观点一:存续和弘扬传统文化,要注重创新过节的形式,努力营造让年轻一代接触、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之美的优良环境,以此来唤醒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

观点二: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也必然要在与异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实现存续和弘扬。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要体现包容性,主动吸取它们的积极成分,但我们也绝对不能失掉民族固有之文化血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

材料二:伟大的抗日战争以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彪炳史册,而为这一英雄史诗作伴奏的是一大批抗战歌曲。“九一八”事变后,音乐家聂耳亲自到了义勇军队伍,亲身感受到他们用血肉筑长城的精神和勇气,创作出了《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激励着亿万同胞团结一致,为挽救祖国的危亡而斗争。《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一经问世就传唱不衰并远播海外。20世纪40年代,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后蜚声世界,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及南洋各国的广播电台经常播放这首歌,后来美国又把它与美国的《美丽的美利坚》、法国的《马赛曲》等定为同盟国胜利之日预定的音乐节目广播歌曲。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请你说一说上述两种观点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文艺工作者应如何进行文艺创作。

(3)某校要组织一次抗战歌曲进校园活动,请你为如何开展本次活动提出两点合理建议。

 

(1)观点一的正确性: ①推动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而文化形式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要注重创新过节的形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所以要努力营造让年轻一代接触、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之美的优良环境。 观点二的正确性: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②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答对其中二点给满分)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艺创作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艺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③文艺创作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3)组织抗战歌曲歌咏比赛;利用校园广播时间播放抗战歌曲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存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创新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观点一的正确性考生可从文化形式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要注重创新过节的形式;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所以要努力营造让年轻一代接触、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之美的优良环境。观点二的正确性考生可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也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等角度进行说明。 (2)文艺工作者应如何进行文艺创作,考生可从文艺创作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等方面进行说明。 (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从组织抗战歌曲歌咏比赛;利用校园广播时间播放抗战歌曲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点晴】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吸收借鉴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但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我为主”即要秉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非海外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保留彰显民族特色,而不是融入世界民族,去中国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表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认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对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材料二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经历了5 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华民族以文化自信的气度、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交流中吸纳外来、在互鉴中发展自我,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面向未来,我们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指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理由。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缺乏道德的市场,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这启示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A. 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    B. 要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C. 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D. 须牢牢抓住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查看答案

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在吸收我国前人书法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浑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开阔的著名“柳体”。“柳体”的出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主要表明(  )

①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文化创新可以消融文化的多样性 ④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某省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进行创新,着眼于科技进步给文化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这表明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

科学技术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在一个利益多元化、价值观纷呈的时代,不是所有的国家工程都能赢得国人的齐声叫好和支持,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大手笔,比如探月工程,却赢得普遍的祝福和支持。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②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改变现代经济的总体布局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④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A. ②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