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014年10月20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

2014年10月20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材料一:

注:法治指数是国际上判断、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及其程度的量化标准。2012年,中国法治指数排名为87名。2014年全球法治指数丹麦以0.93分位居第一,中国以0.45分排名76。

材料二:提高法治指数,建设法治经济,必须贯彻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经济理念。法治,让交易更顺畅,让“无形之手”更稳健,在公平竞争中,各种要素才会在利益驱动下竞相涌动、良性共赢;法治,让信用更扎实,过去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商业贿赂、欺诈,都为法治所不容;法治也瞄准政府,把“有形之手”全部纳入法治的框架,“无形之手”才有创造活力,才能“逼出”一个更好的市场经济。

材料三:作为改革先行者,广东省在1993年就已经提出“依法治省”。作为中国第四大港口,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历史上,中国航海家郑和携带大丝绸、瓷器和铁器等赠品,率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前交流与发展,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当前,顺应时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提供难得机遇,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提高法治指数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12分)

(3)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10分)

 

(1)经济信息:欧美发达国家法治指数高,人均国民收入也较高;(2分)金砖四国和发展中国家法治指数较低,人均国民收入也较低;(2分)法治指数的高低与人均国民收入密切相关,法治是经济的保障;(2分)中国法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分) (2)①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维护,法律法规是市场规则的重要形式,提高法治指数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3分) ②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提高法治指数,形成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3分) ③提高法治指数,贯彻“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治经济理念,有利于更好保障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3分) ④提高法治指数,贯彻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经济理念,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更好运用法律手段科学宏观调控。(3分) (3)①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分) ②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各国使者、商人等人的来往造就了这条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而它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4分) ③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东西方紧密联系在一起。“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是人们不断调整事物具体联系的体现。(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考生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属于信息类的解答题。考生根据上述图表可得知:欧美发达国家法治指数高,人均国民收入也较高;金砖四国和发展中国家法治指数较低,人均国民收入也较低;法制指数与人均国民收入关系密切,中国法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提高法治指数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然后考生可以从从提高法治指数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形成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有利于更好保障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更好运用法律手段科学宏观调控等方面分析说明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三,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联系客观性原理,然后考生可以从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考点:规范市场秩序、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联系的客观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基于  

①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动机目的决定的

③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④历史蕴含着现实社会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C.③④

 

查看答案

下图漫画告诉我们应处理好

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②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③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近期,科学家在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了一枚保存完好的原始海绵动物化石。这一发现不仅将海绵动物的年龄向前推进了6000万年,而且还意味着复杂的多细胞动物起源的时间可能远远超过古生物学家的传统推测。这说明

A. 认识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B. 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C.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具体实践水平制约

D. 世界是物质的,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发展

 

查看答案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家和万事兴”的价值观。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场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①家风家教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②家风家教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

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相互促进的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

2014年12月19日,权威解读当代中国核心话语的“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在京发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等5个专题的首批77条核心词汇的权威解读和阐释以中、英、法等7个语种同步发布;24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术语发布,包括“道”“气”“仁”“义”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81条术语发布。上述做法

①目的是宣传中国的语言文字,提高汉字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②是创新对外话语实践,传播中国声音的有益尝试 

③有利于增强文化信心,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④有利于阐释“中国道路”,输出“中国模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