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依托科技和教育,随着“互联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依托科技和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科技与教育实现了完美结合,互联网+教育正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大餐的同时,我们也要面对“互联网+”的挑战,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要始终牢记教育是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技术手段。因此,我们要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而非任由技术胡作非为,让教育自身褪了色。不能过分夸大互联网的变革作用,要积极防止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网络沉迷等现象对教育造成负面影响,要及时通过健全法律、加强监管等方式净化互联网环境,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所用。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依托科技和教育”,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观点,谈谈你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

(3)网络的普及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部分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传统经济和文化产业受到不少冲击,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39.(1)①现代的信息技术是大众传媒的依托,二者的结合日益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3 分)②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3 分)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3分)④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推动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3 分) (2)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全面地看问题。“互联网十教育”既要看到其带来的红利,又要看到其对教育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3 分)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辩证原理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十教育”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充实和丰富,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大提高是主流。(3 分)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对于“互联网十教育”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指导原则,努力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所用,促进“互联网十教育”的健康发展。(3 分) (3)答案示例: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应大力促进网络发展;网络给传统经济和文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要高度重视;应大力加强网络与传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发挥其长处,限制其消极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依托科技和教育的依据,要求学生回答科技和教育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需要考生总结教材中关于科技和教育的相关知识,并且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从教育的方面,考生回答教育的含义和作用以及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关于教育的地位;从科技方面要回答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大众传媒的作用。 (2)本题知识指向明确,即考查矛盾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谈谈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首先调动知识,矛盾的知识包括矛盾的内涵、矛盾的特殊性、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知识。其次,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我们要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而非任由技术胡作非为”体现了互联网+的两面性,所以要回答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全面地看问题;但是“互联网十教育”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充实和丰富,其积极作用是主流,体现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最后“要积极防止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网络沉迷等现象对教育造成负面影响,要及时通过健全法律、加强监管等方式净化互联网环境,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所用”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本题要求考生分析“部分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传统经济和文化产业受到不少冲击,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现象。首先考生要分析其原因,即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应大力促进网络发展;然后写出怎么办,即应大力加强网络与传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发挥其长处,限制其消极作用。 【考点定位】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矛盾的内涵、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等 【方法锦囊】 有关 “认识类”题目的一般解法 一般来说应从三个方面去回答,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是什么: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揭示,从内容、内涵、目的、特征等角度思考(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判断表态”; 为什么:包括原因、意义两个部分(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阐述道理” 。 怎么做:包括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明确做法”。 需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这类题型都要回答这三个方面,应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回答三个方面中的哪几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投资率,即投资在GDP 中的占比。

材料一 当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偏向于资源型企业以及重化工工业;一些原本该淘汰、限制和转型的落后产能的投资规模不降反升,中低端产能严重过剩,高尖端产能严重缺乏;国有企业比重高,传统产品占大头,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居多,产品结构单一,经营困难。这些因素制约了东北经济发展。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取决于长期潜在增长率,也就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仅靠需求侧的政策是不足的。必须通过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来提高潜在增长率,也就是改善供给侧。在2015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之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幕正式开启。

材料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制度层面,需要通过构建现代金融、产业、财税等制度体系,放松各种管制,打破垄断,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在技术层面,需要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实现创新驱动;在人力层面,需要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本的跨越;在社会保障层面,需要通过提升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实现共享发展。

(1)描述图9a、图9b 蕴含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分析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振兴东北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应该如何通过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查看答案

图漫画《心中有尺,口中有度》启示我们

 

 

A.若不坚守原则,发表言论就会出口伤人   

B.发表言论要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基础   

C.要学会换位思考,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   

D.要树立契约精神,信守承诺,不讲空话

 

查看答案

“乡愁”即是“愁乡”,“思乡”。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家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都蕴涵着深深的爱。幼儿时,爱是母亲轻轻摇动的睡篮;少年时,爱是父亲严厉的轻声呵责;长大后,爱是父母慈爱目光里的团圆饭……从中我们获得的哲学感悟是

①家的记忆源于每个人对家的心理感受 

②不同的家的味道寓于相同的家庭之爱中

③家的味道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

④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来自于长期的生活体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2015 年“五一”开始,央视推出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8 个工匠数十年如一日追求职业技能极致化的故事。他们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匠心筑梦,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大国工匠能够凭着专注和坚守,匠心筑梦,原因在于

A.满足社会需求与实现个人价值是有机统一的

B.在平凡劳动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C. 发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D.作出了符合人民利益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查看答案

银杏在植物学界被称为“活化石”。现存的银杏,其历史可追溯到7000 万年以前的古新世(第三纪早期)。银杏见证了沧海桑田,在佛家眼里就具有了神性。植物被赋予文化的意义,其哲学依据是

①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具有创造性

②运动的永恒性使我们对事物的把握都是暂时的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④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