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王阳明是明代大思想家,其“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王阳明立下了“心学四诀”:“...

王阳明是明代大思想家,其“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王阳明立下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综观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乃其总纲和终极指归。心学认为的“知”,指知识、信念,主张通过实践和领会才能实现其价值。道德修养和实践行动方面要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所以知与行必然是一个过程。

通过实践后形成的主观信念具有多样化,主体在实践中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挑选既有利于自己实践行动,又不违背社会规律的准则作为信念的内涵,将“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付诸于行动之中,这就是“致良知”之学。应用“致良知”之学,在社会行为中“为善去恶”,在“知行合一”中充分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今天,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

(1)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王阳明之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为什么心学的“知行合一”必然是一个开启、扩充、运动正能量的过程。

(3)请从“知行合一”的角度为弘扬雷锋精神拟两条宣传标语。(每条字数不超过15字)

 

(1)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和思维。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道德修养。传统思想是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心学的合理思想对现今人们核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会有深刻影响,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进文化创新,推进社会实践。继承王阳民心学精华思想,有助于文化创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2)实践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征。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知善恶,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选择既有利于自己实践又符合社会规律的结果,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动力,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其心学主张通过实践过程将善恶认知和道德实践知行结合,在社会行为中为善去恶,达到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主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约,在知行合一中,形成的信念经过判断,选择、区分善恶、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3)本题考生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王阳明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的合理性。该观点强调了王阳明心学对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的作用,所以考生首先回答文化的作用,尤其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因为设问中强调的是“友善精神”;其次,王阳明的思想属于是传统思想,所以我们要回答传统思想的重要性;最后回答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继承王阳明心学精华思想,有助于文化创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2)本题考查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知识指向明确,即实践的知识,分析为什么心学的知行合一必然是一个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的过程。首先调动知识,实践的知识包括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的特征等知识。其次,结合设问分析即可。我们对心学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加以开启、扩充、运用,是因为实践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征,我们要选择既有利于自己实践又符合社会规律的结果,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把心学主张通过实践在社会行为中为善去恶;最后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认识受主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约,在知行合一中,形成的信念经过判断、选择,区分善恶,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围绕弘扬雷锋精神,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提出即可。 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实践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方法锦囊】 “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解题方法 “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由于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种措施或对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多个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问题、现象还是措施、对策,其造成的影响(积极或消极)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意:“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象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2015年,我国玉米、小麦、稻谷库存量创历史最高纪录。我国农业出现了粮食增产、进口量增加和库存量增加的“三量齐增”现象。进口农产品被大量消费,自己增产的产量却存进了仓库,我国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粮食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不高、品质偏低,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成为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任务,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收购的最低和临时收储价,把价格和补贴合二为一。推动国内粮食价格上涨。2016年我国粮食供给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既价格不再承担补贴农民的功能,农民的合理收益由政府实行价外补贴。

材料二“一带一路”穿过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里.有60多个国家农业资源丰富,这给我国农业“走出去“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等国构建多层次政府间政策交流机制和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鼓励企业向加工,物流、仑储,码头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种子、研发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关键领域投资,强化合作力度,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积极参与和推动改革和完善全球农业治理。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农业新秩序。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粮食供给制度改革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合理性,并说明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民的影响。

(2)“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农业“走出去”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结合材料二和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才能使我国农业更好地走出去。

 

查看答案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单靠量化宽松政策难以解决制约增长的结构性障碍,且可能带来负外部效应,着眼点还是要放在做强实体经济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双创”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模式的创新,推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②“双创”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③单靠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带来负外部效应,表明要作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④做强实体经济是基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每当经济严重下行,决策部门会想到房地产,而在经济繁荣、房价上涨时,又不愿提及房地产对经济的支柱作用。2015年10月,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数据让决策层再次发出了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的价值判断。这表明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价值判断的变化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下列选项中体现这种一致性的是:

A.群众——领导——群众         B.量变——质变——量变

C.否定——肯定——否定         D.对立——统一——对立

 

查看答案

美国一位智者的名言给债权人上了一堂课:“如果你欠银行100美元,你会有麻烦;但如果你欠银行1亿美元,有麻烦的是银行。”该智者的名言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质变的发生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