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随着简政放权持续推进,为市场主体松绑开路,鼓励创业创...

材料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随着简政放权持续推进,为市场主体松绑开路,鼓励创业创新,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加了有效供给。但总体上看,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中低端产品过剩,一些“大路货”积压,再打折促销也无人问津,而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全面升级的消费新需求。 中国游客在国外抢购化妆品、奶粉、生活家电甚至马桶盖的事情时有发生。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突出矛盾。

材料二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要决策。只有真正理解、支持、落实了相关政策,实现了产业的结构性升级,我们的改革才算成功。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谨防“运动式”的改革,期望短时间内消灭十几年期间积累的过剩产能,关停闭“三高”行业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造成大量职工失业,工厂倒闭,并为社会稳定埋下重大隐患。

(1)结合材料一和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当前形势下我国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市场机制对实现供给侧结构件改革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知识,说明各地方应如何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

 

(1)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发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增加有效供给,有利于减少资源错配造成的浪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使得资源从过剩供给领域转向有效供给领域,实现资源优化合理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推动技术和管理进步,主动压缩过剩产能,增加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适应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供给结构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可能被兼并甚至破产,有助于减少低端过剩产品的供给,平衡供给与需求。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把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与本地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重视人大、民主党派和政协作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争取人民群众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解析】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和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当前形势下我国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市场机制对实现供给侧结构件改革的作用,一共有两小问。考生在分析原因时,要针对材料一中我国经济发展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分析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资源配置、满足群众需求、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后一问时,要结合市场机制是调节配置资源的机制,从价格与供求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利益杠杆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竞争促进企业兼并破产等角度说明市场对化解过剩产能、增加高品质供给的作用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知识,说明各地方应如何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紧紧把握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知识范围和设问中“地方”“中央”这些关键信息。然后从坚持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发挥人大、民主党派、政协等的作用)等角度说明落实中央政策的要求。 【考点定位】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 【名师点睛】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市场调节 宏观调控 区别 含义 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经济的运行 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实现方式 通过市场上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引导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来实现 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在尊重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进行 联系 二者都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①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在尊重市场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进行。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市场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与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都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凭着对土地的挚爱与对事业的专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辉,四十几年来埋头于小麦育种科研,打破了优质与高产不能兼得的传统,培育出多个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虽年至古稀,但他依然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培育出一个更好的新品种,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王辉教授的事迹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是

①要敢于打破规律推动实践创新    

②要为人民的利益真诚付出、忘我投人

③要通过科学实验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④要把个人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有几位年轻人来到乡村,看到那广袤乡野与田园风光,不禁陶醉其中感叹真美。不意田间一位劳作的老农说道:你们要是在这里生活,可能就不会感到都是美了。这一故事说明

①美是人的纯主观感受    

②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④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十年前,网络生存24小时还是一种挑战。如今,断网24小时才是人生最大考验”从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到政府的决策施政、企业的运营创新,互联网的影响力无远弗届。这表明

①互联网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是客观的

②人们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新联系

③互联网对人与社会的影响是多样的

④互联网发展与人类的利益始终一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习近平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拔穷根、扶贫必扶智说明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并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扶贫先扶志,习近平强:“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这说明

①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脱贫的前提

②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人的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要着重抓住内部矛盾

④实现贫困到富裕的转变需要社会提供机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2016年1月1日,由世界各国领导人在联合国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正式启动。新议程呼吁各国现在就采取行动,为今后15年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这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世界各国领导人与各国人民之间达成的社会契约。下列对此概括准确的是

A.可持续发展,当今时代的新主题        

B.巩固联合国领导地位,和平与发展的保证

C.建立公平公正秩序,促进均衡持续发展

D.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