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新疆伊犁天马国际旅游节于7月12日在昭苏县拉开帷幕,为期4天的旅游节活动异彩纷呈,让游客在欣赏美丽草原风光的同时,感受到昭苏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主要告诉我们( )
A.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大脑
B.人们的文化素养是生来就有的
C.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D.文化要通过物质活动、物质载体来体现
盐城自古因盐设城,盐雕艺术品晶莹圆润,蕴涵东方美学的幽雅意境,作为城市名片,凝练了海盐文化之魂。这说明( )
A.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B.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具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C.自然环境的不同决定着文化的差异
D.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的观念,如今家有儿女的老人,仍然把养老寄托在儿女身上。“孝”是道德的根本,作为儿女,赡养老人是应尽的责任,但随着独生子女第二代出现,“四、二、一”家庭结构出现,养老问题又凸显为时代新课题。
材料二:2015年9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是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一是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二是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的措施。三是完善公共财政补贴支持政策。
(1)结合材料一,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关知识,如何看待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
(2)有人认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老有所养”应该是政府的责任。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加以评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材料二:《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中国扩大消费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但目前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必须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增收能力和提高农民消费预期。
(1)试概括图表中的信息,并揭示图表和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如何挖掘农村消费的潜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
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B.史书典籍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是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