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的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的观念,如今家有儿女的老人,仍然把养老寄托在儿女身上。是道德的根本,作为儿女,赡养老人是应尽的责任,但随着独生子女第二代出现,四、二、一家庭结构出现,养老问题又凸显为时代新课题。

材料二:2015914,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是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一是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二是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的措施。三是完善公共财政补贴支持政策。

1)结合材料一,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关知识,如何看待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

2)有人认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老有所养应该是政府的责任。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加以评析。

 

(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分)“养儿防老”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1分) ②对待“养儿防老”观念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分)应继承和发扬其优良传统,剔除其愚昧思想,增加时代内涵,使其顺应社会发展要求。(1分) (2)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老有所养”是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1分) ②政府应坚持对人民负责,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老有所养”提供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3分)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有享受国家养老保险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公民在养老问题上要正确看待与政府的关系,履行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2分) 【解析】 (1)本题知识指向明确,即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回答如何看待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首先该观念根深蒂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同时养儿防老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独特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民族性的表现,对待该传统观念,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增加时代内涵,使其顺应社会发展要求。 (2)该题是辨析题,回答辨析题,要注意分析材料中的观点是否合理,如果合理要阐释其合理之处,如果不合理,要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合理之处,然后指出正确的观点。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上讲,政府养老是我国国家性质的根本要求,是我国政府的原则和宗旨的体现,但公民在享受政府养老的同时要履行一定的义务。观点没有意识到公民的义务,故是片面的。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特别提示】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搞“传统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也不能持“文化保守主义”,全盘继承。传统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为传统文化存在积极的作用而对其全盘肯定,或者因为其存在消极的影响而对其全盘否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正确的态度是辩证地分析传统文化,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中国扩大消费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但目前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必须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增收能力和提高农民消费预期。

(1)试概括图表中的信息,并揭示图表和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如何挖掘农村消费的潜力。

 

查看答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

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B.史书典籍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是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太湖边上的杨湾村,夜里曾聒噪的蛙声,如今成了农民增收的资源。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里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

A.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    

B.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C.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D.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层次

 

查看答案

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