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6分)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

26分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材料二: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超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1根据材料一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10分

2分析材料二,让“文物、遗、文字”活起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哪些观点?10分

3文明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某校“开展倡导文明礼仪、弘扬中华文明”活动。请你为此活动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6分

 

(1)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分)②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4分)③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4分) (2)①对中华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更需要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体现了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3分)②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2分)体现了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要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3分) (3)例如:“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好高‘好语暖人心”,“人人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礼仪足素养的体现”,“礼仪是成功的基石”,“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学礼仪,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敬人者,人恒敬之”等。只要围绕文明礼仪去拟定,言之有理即可。要求拟定两条。(答案与要求关联度高,每条得3分;与要求关联度较好,每条得2分,有一定联系每条得l分,无联系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的基本内容,在熟记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需要根据设问要求,本题设问相对比较简单,但要围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从“怎样做”的角度设计答案,需要对基本知识的关键词稍作改动即可。 (2)本题设问明确,但所考查考点属于考试冷点,各类考试中考查频率相对较低。设计本题的用意是高考复习时要热点与冷点并重。回答本题需要在“创新意识”限定的范围内回答。另外要把握题干设问的范围是“创新意识”,需要根据设问的范围围绕辩证的否定以及其要求设计答案。 (3)本题主要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设计广告词,在今年的全国Ⅰ卷和Ⅱ卷以及部分省市的高考题中均出现了类似的开放型试题设计。这应是今后高考试题更加灵活的一个标志。在设计答案时既不能作为回答题来回答,也不能当成作文题目设计,需要体现政治学科的特点。联系设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点、创新意识、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意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

材料一: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推进铁路工程建设、金融、能源等领域对民间资本开放。

材料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制体系尚待完善;地方保护主义、违法实行优惠政策、垄断经营等情况依然存在;市场主体违反法律不讲诚信、制假售价、不正当竞争等现象尚未根除……,只有彻底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建立良好市场秩序,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管齐下,其中法治建设无疑是关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治中国建设将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推动力。

1从“生产与经济制度”和“市场配置资源”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一中我国出台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的依据。14分

2依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述应怎样推动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12分

 

查看答案

2014年l0月1日零时至l0月7日24时,“十一”期间高速公路继续实行小型客车免收通行费政策。节假日高速路免费在给人们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加剧了拥堵。有人认为应该取消免费,也有专家指出,高速路应该利用价格杠杆调控车流量,平时降低费用或者实行免费,假期反倒可以收费。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价值判断往往因人而异

真理总是不断被否定

事物包含对立统一两个方面

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否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某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选择了“雾霾天气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的课题,确定了研究方法、步骤及时间进度,并对研究内容做了详细分工:小组成员将分别对老人、儿童、孕妇、户外工作者四类特殊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同学们主要坚持了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和要素的辩证统一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中国气象局日前印发的《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将形成人:[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且有降水形成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气象干预措施,消减雾霾,清洁空气。这说明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依据       

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能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必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2014年9月秋季新学期,很多学生家长发现,学生的书包里多了书法课本。但社会上也有不少人对把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也有人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问,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赞成者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反对者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书法能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的人格

书法教育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