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12月14日,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盛典在北京举行,李子柒荣登榜单,被评为“年度文化传播人物”。李子柒的作品题材来源于中国人古朴的传统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花酿酒、制作传统中国美食;从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件……作品传达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传达出独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曾被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等众多主流媒体转发表扬。她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很受欢迎,在国外同样也非常受欢迎,可谓是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全球。

 

李子柒被评为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她的作品取材于中国人古朴的传统生活,被众多主流媒体转发表扬,在国内外很受欢迎。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做此类题,可以采用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也可以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组织答案时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语段共包括三句话,第一句话,提取主要信息(时间、人物、事件),可概括出“李子柒被评为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第二句,提取主要信息(人物、事件、结果),可概括出“她的作品取材于中国人古朴的传统生活,被众多主流媒体转发表扬”;第三句,提取主要信息(影响),可概括出“在国内外很受欢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找出有问题的句子(只标明序号即可)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在今天,拥有一部电脑就如同好比拥有整个世界。②于是,有的人开始厌倦纸质图书,更愿意在网上快速阅读。③但是网上阅读好像乘火车出差,直来直去毫无悬念;而阅读纸质图书则好像坐牛车去姥姥家,慢悠悠地观景赏花。④对纸质图书的命运,⑤即使怎样担忧,我都始终抱有希望,⑥因为只要你想借助阅读享受快乐,⑦这种方式就永远不会消亡。⑧而且,随着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改变,使传统阅读方式定会受到大众的钟爱。⑨目前,古典著作图书再次受到读者追逐,就是最好的印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地质下陷,形成古赣江下游河谷盆地,后来断块上升的“庐山”耸峙盆地之缘,盆地变成泱泱大湖,因湖与鄱阳山相接,湖取山名,遂名鄱阳湖。鄱阳湖是亚洲最大的冬候乌越冬天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被誉“侯鸟的王国”。严寒,千百万只、百余类冬候岛,从西伯利亚,从西太平洋,从北冰洋,飞越千万里,来到鄱阳湖越冬,小天鹅在湖中戏水,像一群顽童,憨态可掬;斑嘴鹧鸪在湖畔踱步,_① 。羽扇纶巾……它们在这里筑巢、孵卵,繁衍后代,三月之末,暮春的湖水变得温暖,群鱼逐草,开始孵卵。这个时节,最后一批北迁的冬候鸟和第一批落户的夏候鸟开始“换岗”。冬候鸟和夏候鸟混杂一起,云集湖面,彼此穿梭其间,游水嬉戏,一派和谐景象。

候乌爱极了鄱阳湖的湖滩和草洲,爱极了鄱阳湖的温暖湿润气候。湖滩有广袤肥厚的淤泥和星罗棋布的洼湖。淤泥里有螺蛳、泥鳅和黄鳝等,   ②  。鱼在洼湖里游得多么畅快,漾起的水波如花纹。水荡声是大地之音,似乎被万里之遥的鸟儿听到了,鸟儿仿佛听见中国的南方在召唤:鄱阳湖多么肥美啊,多么舒适啊,多么宜居啊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借代 排比 比拟 B.比喻 排比 比拟

C.排比 比喻 夸张 D.借代 夸张 比喻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鄱阳湖十分肥美,十分舒适,十分宜居。”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沉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自己对人才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并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远

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的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首联运用叠词“肃肃”“菲菲”,音律谐调,渲染了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

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在偏僻之地。

2.此诗颔联被后人盛赞,鸟雀、柴荆都是寻常之景,却写出了独特意蕴。请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该联写景的独特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子产①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②美秀而文,公孙挥③能知四之为,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郑大夫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节选自《春秋左氏传·襄公》)

注释:①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②游吉,即子大叔或子太叔,又称“世叔”。③公孙挥,字子羽,春秋郑国人。

材料二: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诸侯靖兵,好以为事。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贡之无艺①,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及,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将在今矣。”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晋人许之。既盟,子大叔咎之曰:“诸侯若讨,其可渎乎?”子产曰:“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②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③人于萑苻④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⑤,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节选自《春秋左氏传·昭公》)

注释:①艺:极限。②狎:亲近。③取:通“聚”④萑苻(huán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表强盗出没的地方。⑤慢:对上司无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B.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C.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D.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即“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

B.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后也用于指学校教育。

C.社稷,即土谷之神。君主祭土地和五谷神来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社稷”代指国家。

D.子,即先秦“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一,文中的子是对“子大叔”的简称,不属于五等爵位之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以民为本,开放言路。然明建议毁掉乡校,子产却建议保留,认为百姓的议论有利于为政者修改完善治理方案。

B.子产忠诚许国,不避流言。子产推行改革,按丘征收赋税,引起国人指责,子产认为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会改变。

C.子产修盟诸侯,不辱使命。子产认为贡赋没有极限,小国难以满足要求,从而据理力争,最后周天子不得不同意提议。

D.子产为政灵活,宽严相济。子产在毁乡校问题上表示要听从百姓观点,而在丘赋问题上,却绝不纵容百姓,坚持法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

(2)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5.结合材料一,思考子产为政鲜有败事的原因,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