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沉溺于伶人而丧...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沉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自己对人才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并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祸患”“忽微”“溺”“衿”(是衣字旁,而不是示字旁);“郦元”“简”“李渤”“陋”(见识短浅的意思)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远

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的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首联运用叠词“肃肃”“菲菲”,音律谐调,渲染了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

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在偏僻之地。

2.此诗颔联被后人盛赞,鸟雀、柴荆都是寻常之景,却写出了独特意蕴。请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该联写景的独特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子产①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②美秀而文,公孙挥③能知四之为,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郑大夫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节选自《春秋左氏传·襄公》)

注释:①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②游吉,即子大叔或子太叔,又称“世叔”。③公孙挥,字子羽,春秋郑国人。

材料二: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诸侯靖兵,好以为事。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贡之无艺①,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及,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将在今矣。”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晋人许之。既盟,子大叔咎之曰:“诸侯若讨,其可渎乎?”子产曰:“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②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③人于萑苻④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⑤,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节选自《春秋左氏传·昭公》)

注释:①艺:极限。②狎:亲近。③取:通“聚”④萑苻(huán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表强盗出没的地方。⑤慢:对上司无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B.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C.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D.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即“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

B.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后也用于指学校教育。

C.社稷,即土谷之神。君主祭土地和五谷神来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社稷”代指国家。

D.子,即先秦“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一,文中的子是对“子大叔”的简称,不属于五等爵位之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以民为本,开放言路。然明建议毁掉乡校,子产却建议保留,认为百姓的议论有利于为政者修改完善治理方案。

B.子产忠诚许国,不避流言。子产推行改革,按丘征收赋税,引起国人指责,子产认为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会改变。

C.子产修盟诸侯,不辱使命。子产认为贡赋没有极限,小国难以满足要求,从而据理力争,最后周天子不得不同意提议。

D.子产为政灵活,宽严相济。子产在毁乡校问题上表示要听从百姓观点,而在丘赋问题上,却绝不纵容百姓,坚持法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

(2)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5.结合材料一,思考子产为政鲜有败事的原因,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一一你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B.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

C.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呆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心酸。

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吃饭时母亲留神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了伏笔。

C.“父亲打鼾”与“母亲翻来覆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突出了母亲的复杂心情。

D.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饱满而鲜明,富有艺术性。

3.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4.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懣,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虽各不相同,但其观点完全一致。

B.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名言,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

D.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容易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较,精神快乐更重要。

B.在先秦诸子认为,只有认清幸福的本质,领略精神的高贵,才能自觉修身行道。

C.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

D.将资源占有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2019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虽然一直奔跑在送快递的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

B.有人谈退休后的理想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

C.习近平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D.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静成说:“幸福什么?幸福是攻克疑难疾病,让病人好转来的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好处。

5.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联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动物冬眠之谜

动物的冬眠是一种奇妙的现象。人们观察了若干种动物冬眠,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

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长达半年。冬天一来,它们便掘好地道,钻进穴内,将身体蜷缩一团。它们的呼吸,由逐渐缓慢到几乎停止,脉搏也相应变得极为微弱,体温更直线下降,可以达到5℃。这时,即使用脚踢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简直像死去一样,但事实上它却是活的。

动物的冬眠真是各具特色。熊在冬眠时呼吸正常,有时还到外面溜达几天再回来。雌熊在冬眠中,让雪覆盖着身体。一旦醒来,它身旁就会躺着1~2只天真活泼的小熊,显然这是冬眠时产生的仔儿。动物冬眠的时间长短不一。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东方旱獭和我国的刺猬,一次冬眠能睡上200多天,而苏联的黑貂每年却只有20天的冬眠。

动物的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动。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的降低。与此同时,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冬眠后的动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时有所增加,显然冬眠对它们是有益的,使它们到翌年春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而身体内的一切器官更会显出返老还童现象。

由此可见,动物在冬眠时期神经系统的肌肉仍然保持充分的活力,而新陈代谢却降低到最低限度。今天医学界所创造的低温麻醉、催眠疗法,便是因此而得到的启发。

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中的鸟兽都是温血动物,那么冷血动物昆虫又是怎样熬过漫长的冬季呢?许多冬眠的昆虫会不会冻结呢?昆虫学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终于查明了昆虫越冬的部分奥秘。冬天,为了防止汽车散热器结冰,人们要加入防冻液。昆虫竟然也会采用相似的办法,在严寒的冬季保护自己。

在冬天,昆虫要保持活动,不被冻僵是至关重要的。活的组织一旦被冻结,膨胀的冰晶体势必使细胞膜受到破坏,造成致命的创伤。当细胞里液体不足,不能保持维护生命所必需的酶活性时,即使没有完全被冻结,也会造成死亡。那么,昆虫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呢?它们主要是靠降低体内液体的冰点,从而提高抗寒能力,办法就是产生大量的“防冻液”。昆虫是怎样制造防冻液的呢?天暖之后又怎样将防冻液除掉呢?为什么要除掉防冻液?这些问题直到现在仍找不到答案。

值得补充的是,科学家们又发现,蛙类也会自制防冻液。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们将许多青蛙冷冻起来,5~7天后,再慢慢地使之解冻,这些青蛙解冻后依然活着。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人们在防冻剂中常用的物质:丙三醇。与昆虫相似的是,到了春天,这些青蛙的体液中再也找不到这一物质了。

至今,人们尚未能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但是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已经认识到,研究动物的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颇有价值。

1.下列各项对“昆虫越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虫是冷血动物,为了熬过漫长的冬季,而保持活动,不被冻僵,昆虫会产生大量的防冻液来降低冰点,提高抗寒能力。

B.人类由昆虫为防冻而制造“防冻液”得到启发,研制出防止汽车散热器结冰的防冻液。

C.冬天昆虫的细胞里液体不足,不能保持维护生命所必需的酶活性时,会造成死亡。

D.活的组织如果被冻结,膨胀的冰晶体便会使细胞膜受到破坏,会给昆虫带来致命的创伤。

2.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加拿大,山鼠冬眠时呼吸停止,脉搏微弱,体温下降,就像死去一样,但实际上它是活的。

B.当不利的环境来临时,如气温过低或食物缺乏,动物便进入冬眠状态。

C.今天医学界所创造的低温麻醉、催眠疗法,便是受了动物冬眠的启发。

D.人们对昆虫和其他动物制造防冻液进行冬眠现象只是初步了解。

3.下列各项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眠使动物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降低,而生殖腺却发育正常,使冬眠中雌熊产下的仔儿抗菌抗病能力有所增加。

B.翌年春天,动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而身体内的一切器官更会显出返老还童现象。

C.与昆虫相似的是,蛙类也会自制防冻液,天暖之后又能将防冻液除掉。

D.研究动物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颇有价值,这是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已经认识到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