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诗歌)作品在音乐或格律的参与下形成的声音效果,以及由声音效果产生的形象体验。与之相对,“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混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朝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唐代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曲辞。各种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很显然,吟唱之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结合,从而使“意象”意义获得彰显。

如果说,入乐性的歌诗由于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那么下面就来考察不入乐的徒诗“格律”中蕴含的“音象”潜能。对唐代徒诗而言,李泽厚称:“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北宋郭茂情《乐府诗集》甚至把唐代的律、绝体诗歌称为“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这充分说明了这些作品本身具有的音乐性。正是由于唐代诗歌在格律上仍然保留着音乐性潜能,在吟诵过程中产生的音乐效果便构成了新的“音象”存在形态。这种音声层面的“音象”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诗象”升华为“意象”,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音象”在文学中与“诗象”同样重要,它们都是构筑“意象”、生成意蕴的必要保障。“音象”与“诗象”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

(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当论》,《文学评论》2017年第6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中的“音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石之一,是与“诗象”相对存在的,没有“音象”,也就没有“诗象”。

B.“音象”的存在形态在魏晋之前主要为“乐象”,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唐代“音象”存在的形态之一。

C.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加以传播。但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

D.在文学中,“意象”的构筑、意蕴的生成离不开“意象”和“诗象”,“音象”和“诗象”在作品中是同样重要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在与“诗象”的比照中阐释“音象”的内涵,点明论述对象,指出了剖析“音象”的意义所在。

B.第二、三两段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剖析了入乐性歌诗中“意象”的存在形态和不入乐徒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

C.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情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

D.文章虽以大量篇幅阐释“音象”在文学中的存在形态,但其彰显的立场是“音象”对“意象”构筑、意蕴生成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乐性诗歌作品,因为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全面推动诗意的升华。

B.不入乐诗歌作品,如果在格律上不能保留音乐性潜能,那么在吟诵过程中就不能产生音乐效果从而构成“音象”的存在形态。

C.作者认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诗是入乐性诗歌作品且为齐言歌诗,“音象”让该诗的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D.在作品中,只有“音象”与“诗象”结合起来,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1.A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是与‘诗象’相对存在的,没有‘音象’,也就没有‘诗象’”说法有误。原文中只是说“‘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没有强调“音象”和“诗象”的依存关系。选项属无中生有。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说法有误。文章第三段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本身是具有音乐性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项,“全面推动诗意的升华”说法有误。“全面推动”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是“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C项,混淆对象,结合文章第二段内容可知,“作者认为是入乐性诗歌作品且为齐言歌诗,‘音象’让该诗的惜别之情跃然纸上”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D项,“只有‘音象’与‘诗象’结合起来,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属强加条件关系。文章结尾只是说“‘音象’与‘诗象’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第四五段,完成以下问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①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②       )学(③       )。吾妻归宁(④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⑤     )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这部分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查看答案

阅读第二、三段,完成以下问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①        ),庭中通南北为(②        )。(③        )诸父异爨(④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⑤        )而是,东犬西吠,客逾(⑥         )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⑦        )为墙,(⑧        (⑨        )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⑩        )二世,先妣(⑪        )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1)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⑫        )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2)(⑬        )去,以手(⑭        )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⑮        ),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⑯        ),他日汝当用之!”瞻顾(⑰        )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⑱        )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⑲       )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⑳        )有神护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列各句对第2、3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首句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庭中的变化表现了封建家庭的零落衰败,寄寓了作者的无限感叹。

C.为了显得更加真实感人,作者故意借老妪之口追忆母亲的往事。

D.祖母的三句话,三个动作,写出对作者的爱抚、教诲和期望。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①        ),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②       ),雨泽下注(③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1)又北向,不能得(④       ),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⑤        )漏。前(⑥       )四窗,(⑦        )墙(⑧        )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⑨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⑩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2)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⑪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⑫         ),风移影动,珊珊(⑬         )可爱。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修葺前后的小屋有何特点?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第一段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既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愉悦之感,又巧妙地引出了下文。

B.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事小情真,曲尽其妙。

C.文章最后一段,由亭亭如盖的树想到了人,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地抒发了丧妻的悲恸之情。

D.项脊轩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也是文章描述的重点。项脊轩的前后变化反映了作者家族的兴衰,人事的变迁,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沉怀念之情。

 

查看答案

文章围绕项脊轩写了哪些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