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项籍使将兵。高祖购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项籍使将兵。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臣敢献计。”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滕公日:“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约:“布数为项羽窘上,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职耳。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贵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乃许曰:诺。”果言如朱家旨。上乃赦季布。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邮将。单于尝为书谩吕后,吕后大怒,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生。曹丘生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为上客。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B.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C.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D.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髡钳,古代的刑罚,剃去头发叫“髡”,用铁圈束住项颈叫“钳”。

B.褐衣,古代平民百姓穿的粗布衣服,后来代指物质贫乏的平民百姓。

C.股肱,大腿和大臂,喻指帝王的得力大臣,文中指河东郡地位重要。

D.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者晚辈称长辈,一般同辈之间不能相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富有才能,得到救助。季布曾为项羽做事,后被高祖追捕;由于先后得到周氏、朱家、滕公的帮助,得以脱险。

B.季布敢于直言,说服吕后。吕后遭单于书信谩骂,樊哙夸言能领兵横扫匈奴,季布厉声陈述危害,最终吕后改变主意。

C.季布善于进言,河东辞官。孝文帝听信他人,认为季布喝酒误事,将他召入宫中,季布因为文帝草率,决定辞去官职。

D.季布看重名声,遭人吹捧。季布先是鄙视曹丘生的为人,后因曹丘生巧言善说,遂改变原来认识,将曹丘生待为上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2)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5.季布得到搭救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D 2.D 3.D 4.(1)忌恨壮士从而帮助了敌国,这就是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的缘故啊。(2)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5.原因有:(1)季布是个“为气任侠”“贤者”助人为乐、侠肝义胆、德高望重。(2)季布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了周氏的帮助,宁可化身为卑贱下等的罪奴,能屈能伸的大丈夫。(3)遇到了同样侠肝义、胆乐于助人、能言善辩的朱家,诚心诚意地说服皇上放弃悬赏捉拿的做法。(4)遇上了善于纳谏、爱护人才、以大局为重的帝王。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对称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主语或宾语)来断。 根据句意断句:“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 根据语法等技巧断句:“陛下无故召臣”中“无故”作“召臣”的状语,这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句子,“臣”后断开,排除AB。“罢去”,意思是召见结束后让季布离开,完整的句子;“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定语后置句,“必有以毁臣者”作“人”的定语,完整而独立的句子,根据以上分析可排除后C。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项,“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者晚辈称长辈,一般同辈之间不能相称”,错误,因为平辈之间也可以称呼“足下”。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读懂文言文是关键。其次,提取选项信息和文本对照时要全面、仔细、认真,对于常见问题应该心中有数,比如一字之差,时空错位,杂糅信息,喜忧悖谬,程度或范围扩大或缩小等。另外还要注意灵活变通,有些需要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思考。最后还要参考相关注释和作者情况。 D项,“决定辞去官职”错误。“布辞之官”的意思是“于是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可见并没有辞去官职,“布辞(上)之官”,是省略句。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夫,发语词,不译;忌,忌恨;资,资助;“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鞭,名词动用,鞭打。 (2)于,到;创痍,创伤;瘳,愈合、恢复、治愈;面,名词作状语,当面;谀,奉承、迎合;欲,想;摇动,使动用法,使动荡不安。 5.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题干为“季布得到搭救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信息主要在开头部分,注意原因分析题力求提取筛选全面准确,另外还要结合文本信息进行宏观的归纳概括,形成“面+点”的答题模式。 原因(1)季布“为气任侠”, 好逞意气,以侠义自任,也就是说好助人为乐,是侠肝义胆的志士,深得人心,所以周氏出谋划策助他一臂之力。另外就是确实有才,令爱才惜才指人心生救助之意,并真心鼎力相助,文中说:“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 原因(2)季布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非刚愎自用的任性自我性格,文中可见:“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臣敢献计。’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意思是:周氏说:“汉朝悬赏捉拿将军您十分紧急,我敢出主意。”季布答应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周氏给季布剃掉头发,戴上铁颈圈,穿上粗麻布衣服,到鲁地朱家那里贩卖。” 原因(3)遇到了同样侠肝义、胆乐于助人、能言善辩的人,文中说:“朱家心知是季布,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滕公日:“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约:“布数为项羽窘上,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职耳。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贵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乃许曰:诺。”果言如朱家旨。” 原因(4)汉高祖善于纳谏,也是爱护人才从大局出发之帝王。原文说“果言如朱家旨。上乃赦季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草人

侯发山

日头挂在半空中,像个热鏊子似的,照得大地暖烘烘的。麦子由青变黄,空气中弥漫着成熟麦子特有的那种味道,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香甜,那样的润人肺腑,不由得让人心生欢喜。庄稼人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到了收获的季节,一切都会云消雾散。香草走在田埂上,脚步不由得变得轻快了。

“妈妈,等等我。”

香草这才想起儿子还在后边。大军走了,不是还有儿子吗?电影《一句顶一万句》有这样一句台词,女主人公喜欢,香草同样也喜欢——日子是往后过的,不是往前。不能给别着了心!也正因如此,香草在家闷了多天,这才到田里看看,换一下心情。

儿子说,妈妈,麦子为什么都低着头?

香草本想说“麦子成熟了”,话到嘴边却变了,她说,麦子是在向土地公公鞠躬,因为土地公公养育了它们。

儿子停下脚步,摘掉草帽,转身向香草鞠了一躬:“妈妈,谢谢您,您也养育了我。”

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香草甩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心里一下子凉爽了许多。日子是往后过的,不是往前。得好好活着,把儿子抚养大。这,怕也是大军所牵挂的。对,好好过,不能让大军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生。他自参加工作,就没黑没夜,没有节假日,太辛苦了。他走了好,是该好好歇歇了。

“妈妈,地里怎么都有稻草人啊?它们会干活吗?”

“孩子,麦子成熟了,那些麻雀闻到香味就会来偷吃。所以大家就弄一些稻草人吓唬那些麻雀……”

没等香草说完,儿子抢话道:“妈妈,我知道了,稻草人是不是就是保护麦子的警察?就像爸爸一样——”儿子的话戛然而止,因为他看到妈妈眼里藏着的泪水

香草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怕吓着儿子,忙说:“儿子,汗流进妈妈眼里了,妈妈没哭。”

儿子说:“妈妈,您说爸爸太累了,去睡了,他什么时候才醒来啊?我想让他带我去海洋馆玩。”

儿子还小,还不懂得死亡的概念。唉,能骗一天是一天,等他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香草拭了一下眼角的泪珠,平静了一下心情,说:“儿子,等收割了麦子,妈妈带你去海洋馆。”

“行!”儿子歪着头想了想,“不行!爸爸答应我好几次了,他得说话算数……我们拉过勾。”

香草轻轻叹了口气。

“妈妈,咱的麦地里也有稻草人吗?”

“有,都有。”

“麻雀真可怜,它吃什么啊?”

“这……《十万个为什么》里有答案,你回去好好看看就知道了。”香草为自己的机智而高兴。对,以后回答不出来儿子的问题,就让他去书本里找。

“妈妈,咱家的麦地在哪里?”

“拐过前面那个弯就是。”

眼看着麦子熟了,地里怎么都不见人呢?麦熟一晌,蚕老一霎。不该啊。前几天收割机来了,老贵说今年天旱,麦子焦,不能经机器。老贵是村里的支书,他的话就是圣旨,没有人敢违抗,再者,他说的也是实情。即便麦子不焦,收割机过后,麦粒飞得到处都是,看着真让人心疼。不过,这下可喜欢坏了那些麻雀,一个个飞到地里拼命地啄食。它们若是和田鼠一样聪明,怕是过冬的食物都能储存下来……哎,刚才怎么没想到这个答案呢。自己还是笨,还以为聪明呢。

收割机走的时候,香草还有点不舍得。看到大伙儿都不用,她也不好意思。有两年没用机器,大军又没在家,两亩多的麦子不都是自己一个人割的?村里好多男人都外出打工了,家里不都是妇女?她们能干,自己也能干!她是警察的妻子,不能让人小瞧了。

“哇,妈您看,好多好多稻草人!”

香草收回思绪,看到自家的麦田里有好多人!定睛再看,是老贵带着乡亲们在收割麦子——一个个都带着草帽,儿子以为是稻草人呢。

“妈,您眼里又流汗了。”儿子说罢,摘下草帽,使劲给香草呼扇着。“我长大了也要当稻草人,保护庄稼,帮您干活。”

香草眼里的泪流得更欢了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说,妈妈,麦子为什么都低着头?”“香草说,麦子是在向土地公公鞠躬。”前者表现儿子的天真好间,后者表现香草的机智。

B.“日子是往后过的,不是往前。”在文中前后两次出现,表明丈夫牺牲后,香草终于走出了痛苦,表现出她对生活的乐观积极态度。

C.“眼里藏者的泪水”,“眼里的泪流得更欢了”,两个情不自禁的流泪细节,分别表现出香草的伤心和感动,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

D.小说结尾处写老贵及乡亲们帮助香草收割麦子,既表现出人们善良友爱的品质,又侧面写出大军的美好精神在人们身上的延续。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日头挂在半空中,像个热鏊子似的”“麦熟一响, 蚕老一霎”,比喻和熟语的使用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使作品具有乡土气息。

B.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手法,塑造了香草儿子懵懂好奇、善良懂事、灵动可爱的儿童形象,给读者以美的愉悦。

C.小说虽然没有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却用大量笔墨写了香草的内心独白,交代了香草在丈夫牺牲后逐渐走出低谷的心理历程。

D.“稻草人”设计巧妙、内涵丰富,既指成熟麦田的守护者,又指在帮助香草收割小麦的乡亲,还指为守护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大军。

3.作品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作品对大军着墨不多,有人却认为他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你同意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的近期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信息技术应用之上,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问题,因此对于隐私应该有明确且可操作的定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让侵犯个人隐私更为便利,因此相关法律和标准应该为个人隐私提供更强有力的保护。已有的对隐私信息的管制包括对使用者未明示同意的收集,以及使用者明示同意条件下的个人信息收集两种类型的处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原有的管制框架带来了新的挑战,原因是使用者所同意的个人信息收集范围不再有确定的界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很容易推导出公民不愿意泄露的隐私,例如从公共数据中推导出私人信息,从个人信息中推导出和个人有关的其他人员信息。这类信息超出了最初个人同意披露的个人信息范围。

(摘编自《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

材料二: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逐渐模糊,个人隐私权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保护隐私和信息安全就成为当前工程师重要的伦理责任。

大数据的应用会侵犯人类隐私。近年来,关于数据泄露的报道时有发生,如2018年3月脸书5000万用户的个人信息被英国剑桥分析公司窃取;谷歌为美国国防部开发的“专家项目”,“点击”任何建筑物、车辆、人群等,就能查看与之相关的一切信息。此外,政府、企业、医院对医疗健康大数据的不当使用,都可能导致个人的健康信息被泄露。在大数据面前,人类几乎没有隐私可言,正如美国作家塔克尔在其《赤裸裸的未来》中描述的那样:“我们生活在一个‘超级透明’的世界,我们泄露出去的海量信息无处不在。”由此促使人们对大数据的思考走向深入,如谁拥有大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由谁来负责大数据的监管以保证其被合理合法使用?

物联网会使个人随时处在智能设备的监控之下。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射频识别技术,所有带有电子标签的物品如衣服等均可能随时随地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势必会导致个人隐私被侵犯。不远的未来,万物互联将会走进现实,所有的人与物都将无一例外地卷入万物互联之中,类似智能手表的穿戴设备是将人接入网络的入口。通过各种穿戴设备,个人信息将会实现实时自动上传,并被收集、存储和使用。一旦使用不当,人类的隐私问题必将更加凸显。

如何保护人类的隐私不受侵犯?我国不久前出台的《网络安全法》明确提出的“谁收集、谁负责”的原则,对于隐私保护虽然具有一定意义,但要将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更需智能时代的工程师担负起保护隐私的伦理责任,并在关于数据的收集、使用、存储以及监督等环节中尽力做到:收集要授权,使用需分级,存储应保护,追责当有力。具体来说,数据收集应该征得用户的同意和授权;所有数据需按照隐私程度进行分级,设置不同级别数据的使用权限:数据存储应受到严格的技术保护:如出现不当使用,应追查责任源头并严肃追责。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智能技术在挑战人类隐私的同时也可以起到积极的防护作用。智能时代的工程师要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正面作用,如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跟踪网络异常行为,快速检测恶意软件,防止诈骗和黑客入侵,提升网络安全防御水平,从而使人类隐私得到有效保护。

(摘编自邱德胜《智能时代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材料三:

2012年,美国的塔吉特公司对顾客的消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通过对海量女性顾客购买商品品类和数量的数据挖掘,构建了“怀孕预测指数”。该案例一方面展示了大数据营销的强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都会“泄露”自己不愿为他人所知的信息。事实摆在眼前: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私密信息无法被隐瞒。

也许有人会说,即便在人工智能时代无法隐藏任何私密信息,但个人依然应当具备保守私密信息的权利,即“隐私权”。但本文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也应该放弃部分隐私权,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隐私权受到保护的基本前提是不能影响到公众或他人利益。在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信息被合法采集,分析的目的在于全面地掌握人类活动的群体特征,最终所产生的成果不仅将造福于每个社会成员,其中一些甚至关乎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命运。随着人工智能所产生的信息成果不断应用于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全社会最终将不能允许任何个人完全保守自己的私密信息。因为保守私密信息的范围和程度很难取得全民的共识,一旦掌握不好,必然导致技术进步的停滞甚至倒退,有损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其次,从公平的角度而言,任何个人也不应保有不公开自己信息的权利。信息化社会中的每一个自然人都必须既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信息的使用者。等价交换双向、对等的特性是最基本的契约精神所在。不愿公开信息的人,自然也不能获得由信息带来的便利。

(摘编自施国强《人工智能时代对隐私问题的新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语境下政府部门收集和使用公民个人信息更加便利,但使用不当会伴随着潜在的危害。

B.智能技术具有两面性,既有对人类隐私造成巨大威胁的负面作用,又有保护人类隐私的正面作用。

C.三则材料都涉及了隐私容易泄露的问题,材料二还对如何保护人类隐私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D.材料三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必须也应该放弃部分隐私权,这与材料二论述的隐私保护问题相矛盾。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时代即使数据所有者不公开个人的所有信息,也不能确保个人的隐私受到完全保护。

B.既然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在大数据面前几乎没有隐私可言,那么我们没必要保护自己的信息。

C.如果人们不穿戴智能设备,个人信息就不会上传至大数据库,这就能从根本上避免隐私泄露。

D.智能时代的工程师自觉担负起保护人类隐私的伦理责任,就不会出现个人隐私被泄露的问题。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相关政策、法律和标准应直接规制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而不能仅仅征得数据所有者的同意。”

B.“人工智能时代,对信息成果的应用是每位公民的权利,但是否使用这项权利,应由当事人决定。”

C.“个人信息与隐私在覆盖范围上存在重叠,公开的个人信息在于合理利用,而隐私在于为所有者掌控。

D. “正如改革开放的提出一样,打开窗户必然放进苍蝇,但不能因为拒绝苍蝇而不敢改革,放弃隐私权也是这个道理,危险、弊端肯定有,但为了个人和公众利益,不能因小失大,何况放弃不一定意味着失去,可能会因此收获更多。”

4.材料二和材料三论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5.智能时代对人类隐私产生威胁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