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翻译句子。(1)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

翻译句子。(1)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5)《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6)其本乱而未治者,否也。

(7)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翻译: (1)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  (2)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3)对于年老的,使他得到安乐;对于朋友,就信任他;对于年少的,就关怀他。 (4)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巧利的欲望;放弃欺人的仁爱礼义的说教,那么就没有什么忧患了。  (5)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 (6)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7)佛法没有顿悟渐悟的区分,人却有聪明愚钝的分别,所以才有了顿和渐的名堂。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译为: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 注意得分点:召我以烟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烟景召我”;大块,大自然;假,借,赐予;文章,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此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假我以文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文章假我”。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译为: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注意得分点:……,……也,判断句;手,名词作状语,亲手;如,像;盖,伞;矣,了。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为:对于年老的,使他得到安乐;对于朋友,就信任他;对于年少的,就关怀他。 注意得分点:安、信、怀都是使动用法;之,虚词,语气助词,没有具体意义。 (4)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译为: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巧利的欲望;放弃欺人的仁爱礼义的说教,那么就没有什么忧患了。注意得分点:见:同“现”,呈现、表现、推举。素:没有染色的生丝。朴:本意指未经加工的木材,文中指保持事物未加修饰,朴素无华的原始状态。忧:干扰。 (5)《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译为: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注意得分点:靡:无; 初:开始; 鲜:少; 克:能。 (6)其本乱而未治者,否也。译为: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注意得分点:本,根本;乱,被扰乱,被动句;否,不然;……者……也,判断句。 (7)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译为:佛法没有顿悟渐悟的区分,人却有聪明愚钝的分别,所以才有了顿和渐的名堂。注意得分点:无,没有;利,聪明;钝,愚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所不闻。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性之谓道      率:遵循

B.发而皆节      中:适合,符合

C.万物焉        育:繁育、生长

D.中庸其矣乎    至:达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中庸也/小人反中庸也

B.恐惧乎所不闻/中庸至矣乎

C.道也,不可须臾离也/德,本也

D.见乎隐/人不饮食也

3.下面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B.作者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一样。

C.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是因为: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他还说:中庸之道只有贤能的人オ能做到,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D.作者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好走极端。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 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查看答案

阅读经典片段,完成各题。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之曰③:“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

子畏于匡⑤,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⑥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⑦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⑧?”

(《论语·子罕》)

(注释)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她派人召见孔子,孔子起初辞谢不见,不得已才去见了南子。②说:同“悦”③  矢:同“誓”。④予:我。否,不对。⑤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⑥兹:这里,指孔子自己。⑦后死者:孔子自称。 ⑧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1.下列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讲究周礼的孔子还是去见了南子,这使子路认为夫子是自取其辱。

B.孔子在匡地被拘禁。身处危难之境,孔子镇定自若,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既鼓励了弟子,又镇住了匡人。

C.当孔子遭到厄运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D.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发誓说,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上天惩罚。孔子发重誓,是为了表白自己的清白。

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1)《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老子》核心思想是“___________。”

(2) __________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它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 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的一面。

(3)按照“经”“史”“子”“集”的分类法,各举出一篇书目。

经:《______》        史:《_____

子:《_______》        集:《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苟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的,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可谓工于炼字,试加以简析。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饭疏食、饮水,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3)幽赏未已,高谈转清。________________。(《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大学》节选)

(5)_________,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

(6)邻国相望,__________,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