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融入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阴阳、时令,地理,地利等融为一体,也借助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和等阶的价值追求。

《周易·系辞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中被普遍运用,北京故宫分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是皇帝上朝,议事的地方,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这正应验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

易学还创立了“阳奇阴偶”的数字奇偶观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并且特以六,九为阴阳的代表,规定奇数对应天,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和谐与美满;偶数对应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暗合寰宇之“九重”。拿北京天坛来说,它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径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此外,天坛的高度、栏板数目均采用了一、三、五、七的阳数,暗合“太极”和“九重天”。

整个北京故宫建筑同样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的意蕴。故宫前朝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故宫的中心所在,三大殿分别立于汉白玉雕琢的三重台阶之上,太和殿九开间、进深五间,七十二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或奇数。故宫内廷以乾清门一线为界,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内廷多用偶数当中较好的数字“六”。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正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中国传统社会常常借用数字来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认为上下四方为“六合六运”之数,最为圆满吉庆。作为山西省祁县民居建筑的代表,乔家大院就是由六个院落组成的,其目的是祈求乔氏家族六六大顺。

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社会,建筑这种有形的载体还被赋予了等级性,《易经∙乾卦第一》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是帝王化身。故九、五为帝王之数,即人们常说的“九五之尊”。“九”是奇数中最大的数,代表皇帝的权威;“五”不仅来源于“五行”,也位于奇数正中,代表皇帝坐镇中央,因而九、五代表皇权至高无上,从而导致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往往运用九与五两个数字加以显示。天安门城楼正面宽九间,门上装有九路门钉,即纵横各九排,又呈“九”的倍数,故宫房间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暗含“九五”至尊的意思。

(节选自李玲《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建筑由于融入了数的元素才具有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一种文化创造。

B.《周易∙系辞上》中有关“乾道”“坤道”等的古建筑思想,对故宫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阳奇阴偶”观念认为,奇数象征吉祥与美好,偶数含有阴冷,不祥之意,因此古人更喜欢奇数。

D.九、五为帝王之数,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天安门城楼及故宫的房间数都暗含“九五至尊”之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综合使用引证法,例证法,论证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运用。

B.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地论证了中国古建筑中的数理意蕴。

C.文章选取中国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故宫、天坛、天安门等来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文章写到乔家大院由六个院落组成,证明了中国传统社会常用数字表达美好愿望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古建筑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增加,古建筑常借助数来表达人们对审美,和谐,等阶的价值追求。

B.古建筑构造中多出现数字“六”“九”的元素,这与“六”“九”在易学中是阴阳的代表有一定关系。

C.故宫前朝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布局体现奇数特征;内廷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则多用偶数。

D.从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对数字“九”“五”的广泛运用,可以看出古代建筑被赋予的等级性。

 

1.D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说法绝对。“古代建筑由于……从而成为……”错,古代建筑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创造,并不仅仅是因为融入了数的元素; B项,曲解文意。“《周易∙系辞上》中有关‘乾道’‘坤道’等的古建筑思想”错,第二段“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中被普遍运用”,“这”指前面的《易经》,“乾道”“坤道”是《周易》中的思想,不是古建筑思想; C项,“因此古人更喜欢奇数”说法有误,原文第五段“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六”是偶数不是奇数。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总——分——总的结构”分析有误,文章应是“总——分”结构,开头为总,以下为分。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随着古建筑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增加,古建筑常借助数来表达……”强加因果。第一段“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融入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阴阳、时令,地理,地利等融为一体,也借助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和等阶的价值追求”没有体现这个前提条件。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课文4、5段,完成下面问题。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①         (②         ),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③         )吾居乡,见(④         )人者好(⑤         )其令,(⑥         )甚怜焉,而(⑦         )以(⑧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⑨         (⑩         )耕,勖(                 )尔植,督尔获,早缫(sāo            )绪,早织而缕,         )而幼孩,         )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         )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         )且怠。若是         ),则与吾业者         )亦有         )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㉑         )其事以为(㉒         )官戒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列各句对第4、5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4段首句,看似无意,实则暗点写作目的。.

B.“理,非吾业也。”此指郭橐驼确实不知道种树所蕴含的道理。

C.第4段运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刻画得细致入微。

D.结尾,作者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揭示写作目的。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下面问题。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①          )且(②          )也,能顺木之天,以(③          )其性焉(④          )。(⑤          )植木之(⑥          ),其(⑦          )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⑧               ),其(⑨            )欲密。既然(⑩         )已,勿动勿虑,         )不复         )。其          )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          )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1)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          ),其培之也,若不          )焉则不及。          )有能反          )者,则又爱之太                ),忧之太勤。                 )视而(㉑                  )抚,已去而复顾。甚者,(㉒           )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㉓          )观其疏密,而木之性(㉔          )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2)吾又何能为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列各句对第3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从四个层次上对种树的道理进行了阐释。

B.郭橐驼先从“木之性”说明种树的道理。

C.郭橐驼从理论上说明种树的道理后,又谈种植的方法,从实践上总结。

D.最后郭橐驼发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面问题。

郭橐(tuó)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1)。驼闻之日:“甚善。(①                  )我固(②           )。”(③           (④           )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2)视驼所种树,(⑤           )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⑥           )以(⑦           )。他植者(⑧           )窺伺效慕(⑨           ),莫能(⑩           )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列各句对第1、2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郭橐驼的身世。

B.第2段写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为下文做铺垫。

C.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刻画郭橐驼种树的本领高超。

D.郭橐驼自称“驼”,表现了他的豁达、自信。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4.概括本段内容,试着分析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第三段,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查看答案

下面对课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可见主人公是个身份普通、地位低下的小人物。

B.“甚善。名我固当”,“乡人”号之日“驼”,本是开玩笑,甚至有嘲讽意味,而郭橐驼却欣然接受,表现了其善良、豁达的性格。

C.人们“争迎取养”说明郭橐驼种树技能非凡;“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说明“他植者”的效法仅得皮毛,不得要领。

D.郭橐驼介绍自己种树的经验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四个“欲”字,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