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増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盛极一时,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映射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善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摘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大精深的汉语,可以多样的表达折射多重情感,反映多彩生活。

B.流行的新词汇即使经过实践的考验和时间的沉淀,也很难成为语言的经典。

C.从称谓之争、古音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碰撞。

D.用丰富的语言去承载文化,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就是善待语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采用了例证、对比等论证手法,意在论证语言的“钝化”现象。

B.第三段从存量、增量的角度,论证了我们当今的语言并不贫乏的观点。

C.文章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论证的,层层递进,逻辑性强。

D.文章辩证地论述了当今层出不穷的新词汇在交际上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词汇一方面丰富了语言的存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B.网络用语之所以能够存活甚至广为流传,是因为其拥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的生命力。

C.只有能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的语言,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焕发勃勃生机。

D.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善待语言、更好表达,就是善待文化、善待自己。

 

1.B 2.A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很难成为语言的经典”错误,从原文第四段“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盛极一时,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中看出,流行的新词汇经过实践的考验和时间的沉淀,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可以变成经典。 故选B。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第二段采用了例证、对比等论证手法”错误,原文第二段并没有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项,“存量”错误,应该是“增量”。从原文第三段“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中看出,“新词汇一方面丰富了语言”的“增量”,而非选项中的“存量”。 B项,“经久不衰”于文无据。从原文第三段“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和第四段“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等处可看出,“经久不衰”于文无据。 D项,“善待自己”错误,应该是“善待生活”。从原文最后一段“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善待生活”可看出,“善待自己”应为“善待生活”。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匠心”已成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使用率较高的词语之一。何谓匠,匠即灵巧,巧妙;何谓匠心?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一本《匠人精神》的书,讲述了造就匠心精神的三条途径:一曰“守”,即以理想为基础坚守与专注,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二曰“破”,即以思考为基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三曰“离”,即以创新为基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对于匠心精神,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根据材料,结合时代发展及个人生活体会,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材料二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材料三“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1.材料一“适”“莫”分别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解释材料三“无友不如己者”一句中“如”为“比得上”,认为本句所表达意思是“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你同意吗?结合材料一二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钟情种子

①喜欢繁体字“种”的写法——“禾”加“重”,禾之能重(重复)者,为“种”。这个字,是否隐含着这样的金玉之言: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去,仍旧是一粒;若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②单位聘请的园丁是一位地道的“庄稼把式”。那天,他在春阳下撒播油菜花籽,边播种边自语:“有钱买种,无钱买苗哇!”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回答说:“从种到苗,不光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还要看土地爷的脸色,更要看种子的心劲儿大小。”我恍悟。仿佛是要印证他的话,我仔细点数了格桑花、旱金莲、虞美人的种子,在花盆里播下。若干天后,有嫩芽破土,点数那稀稀拉拉的小苗时,忍不住服膺地一再点头——果真被那位老园丁言中了呀。

③相比于购买成年植株而言,我以为播种更为有趣。那见证了盆中物从死到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人儿,对生命的体悟亦随之丰富起来、细腻起来,甚至是,跟着那植物,自己也重生了一回。

④我朋友张玉江,是一名水稻研究专家。他得意地告诉我说,有一种名叫“黑条隆膈飞虱”的稻田害虫就是他首次发现的,所以,此害虫的拉丁文名称中含有他的姓“zhang”。我跟他开玩笑说:“让一种虫虫随了你的姓,你真是牛翻天了!”就是这个张玉江,曾送给我一小袋他种植的大米。怕我不珍惜,郑重嘱我道:“这一粒粒的,可都是稻种啊,金不换的,你可要用心吃!”结果,我吃得太用心了——煮粥的时候,舍不得全用“张氏稻种”,只掺一小把;吃的时候,试图靠舌尖区分哪粒是普通大米、哪粒是“金不换”,吃得这个辛苦啊!一想到自己吃的本是可以掀起“千重浪”的珍贵稻种,竟有一种卸不掉的压力。因而,当玉江再次表示要送我“稻种”的时候,我断然拒绝了。

⑤种子,是个神圣的词。非子粒中之特别卓异者、幸运者不可以成为种子。傲慢的忽略,如影随形地跟定每一颗可能成为种子的子粒。土地的呼唤再急切,也抵不过亿万个焦灼的味蕾对它念诵的魔咒。

⑥季羡林先生写的《清塘荷韵》让人百读不厌——他朝燕园的池塘里投下五六颗洪湖莲子,但那莲子狠心地辜负了他。两年了,他已将心交付绝望。可到了第三年,忽见水面浮起伶仃的几片荷叶;第四年,那荷叶惊人地扩展蔓延,且开出了绝不同于燕园其他荷花的“红艳耀目”的、“十六个复瓣”的荷花!面对朋友“季荷”的赐名,老先生的欣悦是不可言喻的。“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他如是问。我知道,这问中是满满的自得、满满的自矜。

⑦想那洪湖莲子,究竟是怀抱了怎样一个不死的愿望,方能在沉寂了一千多个日子之后慢慢醒来?它定然于小小的心中,藏匿了一颗暖暖的太阳,自我照耀着,在黑色的淤泥中执著泅渡,不挣脱,不甘休。

⑧美国作家凯伊•麦克格拉什在其《歌唱的种子》中讲过这样一个在达尼人中流传甚广的故事:鸟和蛇曾经有过一场战争,决定人类是同鸟一样会死去还是同蛇一样蜕皮永生。鸟赢了战争,所以决定了人类会死亡,而不是永生。但是,达尼人认为,人又绝不同于其他动物——人有灵魂。人的灵魂在心脏附近,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歌唱的种子”。“歌唱的种子”是人与人之间联结的纽带,假如族群中一个人“歌唱的种子”死去,那族群中所有“歌唱的种子”就会受到伤害。

⑨你心脏近旁那颗“歌唱的种子”还好吗?即使心脏停跳了,你“歌唱的种子”也依然可以无恙的呀。古人云:“薪尽火传”。那超越了柴薪得以传继的,不就是“火之种子”吗?

⑩埋没,是一个让种子们欢呼雀跃的词吧?太多的生命惊悚地拒斥着黄土,唯有种子,相思般地苦念着春泥。那就让它在春泥中隐身吧,让它娓娓告诉你,什么叫向死而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开头从“种”字的本义写起,写出种子埋没泥土,才会结出许多子粒。

B.文章借园丁之口说出“有钱买种,无钱买苗哇!”是为了和“我以为播种更为有趣”形成对比。

C.本文以“种子”为线索,串联起多个故事,托物写出自己独特感悟,揭示“种子” 的内涵,形散神聚。

D.“歌唱的种子”在达尼人的传说中,指人的灵魂,运用比喻的修辞,达尼人认为人的精神不灭,人的灵魂是“火的种子”,将永远燃烧,不断传承。

E.本文尾段呼应开头,将种子的埋没春泥与其他生命惧怕黄土对比,表现了种子向死而生的无私无畏精神。

2.“我”为什么“断然拒绝”张玉江再次送“我”稻钟?第四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4.“种子”为何让人“钟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3)__________________,亦崎岖而经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4)怀良辰以孤往,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5)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6)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7)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9)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10)_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①欧公: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知颍州,曾作《木兰花》咏颍州西湖。四十三年后,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依欧词原韵创作此词。②颍:河水名。③三五:指每月十五。④二八:指每月十六。

(1)全词描摹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

(2)苏轼曾言:“清诗要淘炼,乃得铅中银”。请选择上阙中你认为最传神的一个字进行赏析。

(3)全词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