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工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郎中。天启二年,稍迁常州知府。樱持身廉,为政恺悌公平,不畏强权。屯田御史索属吏应劾者姓名,樱不应。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属已尽,无可纠,止知府无状。”因自署下考,杜门待罪。抚按慰留,乃起视事。织造中官李实迫知府行属礼,樱不从。实移檄以“尔”“汝”侮之,樱亦报以“尔”“汝”,卒不屈。无锡高攀龙,江阴缪昌期、李应升被逮,樱助昌期、应升赀,而经纪攀龙死后事,为文祭之,出其子及僮仆于狱。宜兴毛士龙坐忤魏忠贤遣戍,樱讽士龙逃去。上官捕其家人,赖樱以免。武进孙慎行忤忠贤,当戍,樱缓其行。忠贤败,事遂解。崇祯元年以右参政分守漳南。九莲山贼犯上杭,樱募壮士击退之,夜捣其巢,歼馘殆尽。士民为樱建祠。母忧归。服阕,起故官。进按察使,分巡福宁。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 樱以百口保芝龙,遂讨灭香,芝龙感樱甚。十年冬,帝信东厂言,以樱行贿谋擢官,命赴京。士民以樱贫,为醵金办装,耆老数千人随至阙下,击登闻鼓讼冤。帝命毋入狱,俟命京邸。以衡、永多寇,改樱湖广按察使,分守湖南,给以敕。时贼已残十余州县,而永州知府推官咸不任职。樱荐苏州同知晏日曙、归德推官万元吉才。两人方事罢官,以樱言并起用。其后唐王称号于福州。令掌使部,寻进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清兵破福州,樱挈家避海外中左卫。越五年,其地被兵,遂自缢死。

(选自《明史·曾樱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抚按慰留                    亟:急忙

B.赴京                      械:戴上枷索

C.以衡、永多寇                寻:不久

D.两人方事罢                  坐:因为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

B.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

C.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

D.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织造,明清设立的专局,掌管丝织品生产,供官府使用。

B.服阙,古礼规定,父母死后,须守丧三年,期满除服。

C.登闻鼓,设置在地方府衙之外,让百姓击鼓诉说冤抑之情。

D.文渊阁,即文渊阁大学士,是内阁长官,有宰相之权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樱爱护下属,不畏强权。御史向他索要曾弹劾自己的属吏姓名,曾樱自认下等考核,以此保护下属;遭宦官李实语言侮辱,他以牙还牙。

B.曾樱明辨忠奸,曲庇贤良。无锡高攀龙,江阴缪昌期、李应升,宜兴毛士龙,武进孙慎行等受奸臣迫害,曾樱都想方设法施以援手。

C.曾樱爱民为民,深得民心。山贼侵犯上杭,曾樱招募壮士,保境安民,百姓为他建生祠;曾樱遭诬陷被解送京城,几千名年高德厚的人为他鸣冤。

D.曾樱识才爱才,敢作敢当。曾樱曾以家中百余口人的性命作担保,举荐郑芝龙;晏日曙、万元吉获罪被罢官,他依然向朝廷力荐,使两人被起用。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属已尽,无可纠,止知府无状。”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1.D 2.A 3.A 4.A 5.(1)御史用严厉的话恐吓他,曾樱回应说:“下属已经尽力,没有可纠举弹劾的,只有我表现不好。” (2)(它)背对青天而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或阻碍)它,然后才像现在这样将计划向南飞行。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错,坐,因……获罪;两人方坐事罢的意思是:当时他们两个正因事被获罪罢官。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本题中,“寇”在句中是动词,意思是“侵犯、侵扰”,句中“寇广东”是个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有旧”意为“有旧交情”,“疑不遣”意为“怀疑而不派遣”,二者之间应断开,排除C; 整句译为:荷兰红夷侵犯兴化、泉州,曾樱请求巡抚邹维琏任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先锋,果然获胜。到了刘香侵犯广东时,总督熊文灿想得到郑芝龙作为援军,邹维琏等因为刘香与郑芝龙有旧交情,心有疑虑,便不派遣芝龙去。 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供官府使用”表述有误。“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专局,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御史向他索要曾弹劾自己的属吏姓名”错,文中“屯田御史索属吏应劾者姓名”可知御史索要名单并不是“曾弹劾自己的属吏”。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危言,耸人听闻的言论;恐,使……恐惧,恐吓;僚属,同僚属官;纠,检举;止,通“只”,只有;无状,没有功绩。整句译为:御史用严厉的话恐吓他,曾樱回应说:“下属已经尽力,没有可纠举弹劾的,只有我表现不好。” 第二句中,天阏,阻挡;莫之天阏者,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乃,才;图,计划;南,向南飞。 整句译文:(它)背对青天而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或阻碍)它,然后才像现在这样将计划向南飞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征服

陈忠实

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闷热散开了。南葫芦攥着一柄钢叉,死死盯着那个贼。

那贼正蹲在菜园地里。南葫芦渐渐看分明了,那是南红卫。高中毕业生,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你在南村扯旗造反,整南恒的二爸……南恒今年当了队长,有你好受的,等着!

只见南红卫拔了一堆葱正往外转移。南葫芦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举着钢叉。南红卫一惊,接着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

南葫芦把钢叉收回,呵斥说:“走!见队长!”倒霉透咧!南红卫边走边想。队长南恒是他的对头。看你南恒怎么揉搓我吧。“文革”中,我整了南恒二爸又怎么样呢?南恒二爸在“四清”[注]运动中,把我南红卫的老子整得还不惨吗?那年正好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分数够了,政审通不过。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队长南恒惊醒了。他披上布衫,出来开门。问:“啥事?”

“光彩事!”是葫芦的得意的调门。南恒明白了:南红卫偷了南葫芦承包的大葱。

黑暗中,这十二张嘴也辩不倒的南村文化最高的农民站在那里,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

“哈呀!葫芦叔——”南恒习惯地用食指顶顶鼻头,笑了,“红卫是我派去的……”

“你说啥?”南葫芦打断他的话。

“我派他去拔葱的。”南恒肯定地说。

“你……”南葫芦张着嘴,合不拢了。

“我想看你到底负不负责任。”南恒仍然平静地说,简直跟真的一样。

“噢!这……”南葫芦一下泄了气。南红卫转过脸,发出两声尴尬的笑声。

三人散后的好一会儿,南恒又听到有人敲门。南恒拉开门闩,一眼瞅见门口站着南红卫,忙问:“你还没睡?”

“睡不着……”

“好,咱俩扯扯。”南恒热情地说。于是俩人走到街巷里。

“刚才那事,你下一步……准备咋办呢?”

“没有下一步。”村巷里只有他俩的脚步声。

田野里比村巷里亮多了,清凉的带着湿漉漉的水气的夜风,吹得人心胸里好舒畅,河滩里无名水鸟单调的叫声,更显出田野的寂静。两人在大路边坐下。

“你为啥不整我呢?”南红卫突然转过头问。

“我不想整任何人。我今年当队长,能不能把南村的事办好,是另一回事。”

“你刚一上台,把你堂哥整惨了,”南红卫说,“对我,你咋这么客气?”

“我堂哥挪用公款,不能不整!你呢?我想拉你进队委会,把你的面皮扒光了,就不好用了。”

“把我拉进你的班子?你是怯那些在‘四清’运动中挨了整的人,是不是?”南红卫反问。

“对。”南恒承认了。

南红卫得意起来:“我早就看穿了你。”

“你先别得意,”南恒说,“你只说对了一半。”

“那一半是啥?”南红卫问。

“你有文化,有本事,对村里有用处。”南恒说,“你当队长那几年,队里烂了、穷了,也有当时社会的原因。你有几件事办得好,比如办秦川牛场、办砖场……”

“甭提了!”南红卫叹了口气,“一样也没成。”

“不成的原因,关键就在你只依靠你的那一股势力,把另外几股势力当敌人。”南恒说。

南红卫沉吟半晌,不得不承认。

“你宁可南村继续烂下去,也不能容忍我南恒当队长!”南恒毫不回避。

既然谈开了,就索性说个明白。“痛快!我承认。”南红卫激动地站起来,“我今晚来找你,就是想听你说句实话。”

南恒也站起来,“不整你,就是这原因。”

“我这号人……吃软不吃硬,”南红卫表白说,“其实,真正厉害的,是老弟你这号人!”

“甭勾心斗角了!老哥!”南恒也诚恳地说,“斗了十几年了,斗得大家碗里一天比一天稀!”

“南村不是没能人!”南红卫说,“却把本事花到勾心斗角上去了。”

南恒扶一下眼镜,高兴地叫起来:“这才是一句实扎扎的话。再往下说呀!”

“完了。”南红卫说,“我睡不着。你包庇我,比罚我更叫人羞愧。我找你,就是想说这句话……”

“好了,不说这事。”南恒说,“告诉你吧,我准备重办秦川牛繁殖场,这是独门生意。你准备一下,县里物资交流会就要开了,你去给咱物色几头纯种秦川牛回来。”

“那没问题!”南红卫说,“我研究过秦川牛!”

“咱俩可要共事了……”南恒说。

“要共事就共到底……”南红卫说。

繁星在不知不觉中隐匿起来了,湛蓝的天幕上,只有几颗很大的星儿,发着红蜡头似的光,晨风轻轻掠过田野,黎明了。

[注]“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开展的教育运动。初期在农村“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对人物心理进行了细腻真实的描写,既有内心独白式的直接描写,也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进行侧面描写。

B.南红卫再次敲响南恒的门时,可谓情绪复杂:对南恒的包庇既羞愧又疑惑,甚至还担心南恒会秋后算账,背后整人。

C.小说运用大量的语言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丰满,也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南红卫和南恒在深夜畅谈中坦诚相待,冰释前嫌。

D.小说的语言朴实本色。“揉搓”“我这号人”等词句富有生活气息;“啥”“实扎扎”等词语的运用,使小说带有地域特色。

2.小说三处画横线的环境描写颇显作者的匠心,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征服”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陈述观点并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出国游学热虽是最近流行,但在我国游学早已有之。“游学”二字见《史记·春申君列传》,曰“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最早的游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去传播他的治国思想。古人重视言传身教,而游学是最能实践言传身教思想的。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其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弟子,其弟子最终大多成才,孔子也成为了游学的典范。

新时代下,中国的游学有了些新的变化。“游学”贯穿了学习、观摩、交流和游览,介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的内容。趁着暑假大好时光,老师带着十几个学生,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去岳麓书院品味书香,去故宫博物馆感悟历史,去井冈山领会红色文化,去科技馆发散思维,都是具有历史意义、时代特色的游学体验。

那么,是海外游学值得前往,还是国内游学更有价值呢?说到底,还应追问教育的本质。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曾言:“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他认为应结合孩子的天性进行教育,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给孩子报游学班之前,不妨问问孩子想怎样度过暑假。若孩子想游学,家里又有经济实力,去也无妨。如孩子想趁暑假多多玩耍,那任其天性烂漫,又何尝不可?

(选自“人民网”,2018年8月8日)

材料二:

(选自《2018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

材料三:

游学市场越来越火爆,其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今孩子们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还包括个人才艺、视野、文化积累等方面的竞争。你能考100分,我也考100分,这并不是竞争的终点,而是起点,很多学校在此基础上比较的是——孩子英语熟练吗?有什么才能?去过几个国家?一旦孩子与他人拉开了明显的“文化差距”,他很可能会在优质资源的竞争中落后。

不少游学项目聪明地利用了家长的焦虑心理,把旅游标上了“游学”的标签忽悠家长。相当一部分的游学产品价格不菲,却名不副实,带着孩子到海外,走马观花地参观下高校博物馆、介绍点名人事迹、跟当地的家庭交流几句英语就完事,并没有提供比旅游更高的附加值。很多家长花费更高的价钱,孩子也只是“游而不学”。还需警惕的是,我国个别游学机构,从业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等避开监管,不少机构缺乏资质就贸然开展游学项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显然,海外游学初衷虽好,但也须按需而行、量力而行。家长应结合自身经济条件,选择孩子感兴趣和孩子需要的,千万不要因为焦虑和恐慌而盲目跟风。否则,花了冤枉钱还只是小事,时时刻刻陷入“囚徒困境”,将孩子的教育带入“军备竞赛”的焦虑中,反倒可能给孩子造成真正的伤害。

(选自《新京报评论》,2018年8月3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显示,月收入高于两万的家庭中,有意愿让孩子参与国际游学的家长人数比低于孩子参加过国际游学的家长人数比。

B.图一显示,月收入在八千到两万这个区间的家庭中,热衷让孩子参加国际游学的意愿和实际参与度都相对比较高。

C.通过图二,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游学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多数孩子都认为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方面的收获很大。

D.通过图二,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游学的利大于弊,不少孩子在视野开阔、思维和生活方式、能力提升等方面皆有收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史书记载的孔子、春申君到新时代的莘莘学子,都在外出游学过程中增长了见识。

B.文中引用王阳明的话来说明教育应考虑孩子的兴趣与实际需要,游学不是必需行为。

C.游学市场日益火爆的根本原因是家长的焦虑心理,担心孩子因“文化差距”而落后。

D.“游而不学”、名不副实的海外游学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可能给孩子造成伤害。

3.面对孩子海外游学的问题,家长应努力做好哪些方面?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汉字产生很早,对中国早期历史和文化记忆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作为官方文字使用的表意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即俗称的象形文字,注重使用象形符号系统记录语言。表意文字越发展,语音因素的加入就越多。例如,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形音字,既包含形又包含音,所以也有学者把表意文字称为意音文字。

在造字方法上,汉字所针对的对象是外部世界。先是对外部世界进行细致观察,归纳出各种事物的典型特征,然后摹画,形成最基本文字,如人、日、月、雨、山、水、木等。然后以这些基本文字作为造字的基本要素,即偏旁和部首,通过偏旁和部首的组合再配以发音形成文字。《说文·叙》说:“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由于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都不一样,所以当表示某一事物的文字造成后,要使这一文字在人数众多的使用者群体内得到一致认同,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即新字推广的时间成本很高。同时,由于每件事或物都需要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文字,所以汉字的字数较多。据相关研究,类似汉字这样的表意文字系统,至少要有两千个以上的文字才能适应语言表达需要。事实上,汉字的字数远超两千个,仅《说文解字》就收录了九千多个字。因为字数较多,汉字的学习和传播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即汉字使用的时间成本很高。

汉字的上述特性,导致了其在学习、推广和传播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最终影响了早期历史与文化的面貌。

文字长期为中央王朝独自掌握的资源,而对早期历史和文化的记录主要由中央王朝完成,这就导致了历史、文化记录的向心性。也就是说,王朝周边地区各部族,因为在历史早期的长时段内没有能力用文字记录自身历史与文化,其历史和文化只在中央王朝的文字记录得以保存。这使得各地、各族的史事,不可避免地带上中央王朝的印记,甚至可能被整合纳入同一体系当中。例如,从考古文化看,山东地区的东夷文化和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呈现很高的发展水平,并不落后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考古文化,但在文献的记录中却得不到反映。也就是说,中原地区的自古即处于中心地位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文字特性造成的“假象”。

汉字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历史早期各地上层文化的趋同。一方面,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成本高,所以文字的流传局限于上层社会和相关机构;另一方面,文字与典籍密不可分,使中心文化和思想随着文字而传播,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各地上层社会和相关机构接受了其中的观念。这就导致了历史早期各地区、各部族上层文化的趋同,即使部族不同、社会结构不同,其上层建筑的文字、制度、观念和表现方式却十分相似。

由于汉字在使用和传播方面的特点,历史的记录和阐释成为早期官方独自掌握的能力,民间力量很难介入到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史学的构建当中去。因此,中国在历史早期,形成了官方主流学术和官方史学。同时,文字的传播及其特性,对各地文化尤其是上层文化起到了一种消解作用,使不同地域、不同部族的历史在文字记录上呈现出相似性。

两种作用相叠加,使早期多元化和多中心化的状况不断改变,逐渐融合到统一的模式之中。中国历史上很早即出现以人为中心的记录模式、一体化的王帝谱系和统一的历史观念,这固然有政治、制度、族群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文字的作用是极为重要、不容低估的。

(选自《光明日报》《汉字发展与中国统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被官方使用的表意文字,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历史早期各地上层文化的趋同。

B.汉字使用象形符号系统记录语言,汉字越发展,语音因素的加入就越多,因此它也被称为意音文字。

C.表意文字需要字数较多,文字流传于上层社会和相关机构,这些都使得它的推广和学习时间成本很高。

D.历史的记录和阐释是早期官方独自掌握的能力,民间力量很难介入,这与汉字在使用和传播方面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汉字的表意特性、历史文化的向心性、上层文化的趋同性三个方面论述了汉字的发展及其作用。

B.在造字方法上,汉字先要对外部世界进行细致观察,然后摹画,形成最基本文字,《说文·叙》就说明了这个观点。

C.文章以山东地区的东夷文化和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为例,有力地佐证了历史文化记录的向心性。

D.文章第六段从两个方面阐释了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中国历史早期各地上层文化趋同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需要的字数较多,个人学习比较困难,这是汉字以前很难在社会中被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B.如果王朝周边各部族都有能力用文字记录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原地区的中心地位就会不复存在。

C.文字与典籍密不可分,导致历史早期各部族上层建筑的文字、制度、观念和表现方式相似。

D.汉字使用和传播上的特点,让中国早期的多元化和多中心状况不断改变,文字对中国的统一极为重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本来并不甘心做一名清洁工。为了改变命运,他白天补习,晚上工作,准备考大学。这时岗位变动,领导派他去装卸垃圾,让他有了和汽车“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他每天到车队的第一件事就是擦车,把车里里外外擦得“跟牛舔得似的”,他的师傅被他感动了,说:“以后你就跟着我学开车吧。”

一年多的时间,他就成了单位里的汽修高手。后来当地环卫部门公周管理站成立,他被任命为公厕管理站站长,成了一名“掏粪工”。他开始琢磨靠技术创新来解放淘粪工人的双手。这些年,他所负责的技术革新已达109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他说,他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让环卫工作“少些味道、多些尊严。”现在他已被国家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成为全国首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环卫工人。

假如现在要举行授予他专家称号的仪式,请你以“他”的身份。为自己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场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这幅漫画是弘扬孝敬之风的宣传画。请描述漫画主要内容并为漫画拟一标题,标题中不能出现“孝敬”二字。

内容:

标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