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征服 陈忠实 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使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征服

陈忠实

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闷热散开了。南葫芦攥着一柄钢叉,死死盯着那个贼。

那贼正蹲在菜园地里。南葫芦渐渐看分明了,那是南红卫。高中毕业生,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你在南村扯旗造反,整南恒的二爸……南恒今年当了队长,有你好受的,等着!

只见南红卫拔了一堆葱正往外转移。南葫芦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举着钢叉。南红卫一惊,接着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

南葫芦把钢叉收回,呵斥说:“走!见队长!”倒霉透咧!南红卫边走边想。队长南恒是他的对头。看你南恒怎么揉搓我吧。“文革”中,我整了南恒二爸又怎么样呢?南恒二爸在“四清”[注]运动中,把我南红卫的老子整得还不惨吗?那年正好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分数够了,政审通不过。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队长南恒惊醒了。他披上布衫,出来开门。问:“啥事?”

“光彩事!”是葫芦的得意的调门。南恒明白了:南红卫偷了南葫芦承包的大葱。

黑暗中,这十二张嘴也辩不倒的南村文化最高的农民站在那里,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

“哈呀!葫芦叔——”南恒习惯地用食指顶顶鼻头,笑了,“红卫是我派去的……”

“你说啥?”南葫芦打断他的话。

“我派他去拔葱的。”南恒肯定地说。

“你……”南葫芦张着嘴,合不拢了。

“我想看你到底负不负责任。”南恒仍然平静地说,简直跟真的一样。

“噢!这……”南葫芦一下泄了气。南红卫转过脸,发出两声尴尬的笑声。

三人散后的好一会儿,南恒又听到有人敲门。南恒拉开门闩,一眼瞅见门口站着南红卫,忙问:“你还没睡?”

“睡不着……”

“好,咱俩扯扯。”南恒热情地说。于是俩人走到街巷里。

“刚才那事,你下一步……准备咋办呢?”

“没有下一步。”村巷里只有他俩的脚步声。

田野里比村巷里亮多了,清凉的带着湿漉漉的水气的夜风,吹得人心胸里好舒畅,河滩里无名水鸟单调的叫声,更显出田野的寂静。两人在大路边坐下。

“你为啥不整我呢?”南红卫突然转过头问。

“我不想整任何人。我今年当队长,能不能把南村的事办好,是另一回事。”

“你刚一上台,把你堂哥整惨了,”南红卫说,“对我,你咋这么客气?”

“我堂哥挪用公款,不能不整!你呢?我想拉你进队委会,把你的面皮扒光了,就不好用了。”

“把我拉进你的班子?你是怯那些在‘四清’运动中挨了整的人,是不是?”南红卫反问。

“对。”南恒承认了。

南红卫得意起来:“我早就看穿了你。”

“你先别得意,”南恒说,“你只说对了一半。”

“那一半是啥?”南红卫问。

“你有文化,有本事,对村里有用处。”南恒说,“你当队长那几年,队里烂了、穷了,也有当时社会的原因。你有几件事办得好,比如办秦川牛场、办砖场……”

“甭提了!”南红卫叹了口气,“一样也没成。”

“不成的原因,关键就在你只依靠你的那一股势力,把另外几股势力当敌人。”南恒说。

南红卫沉吟半晌,不得不承认。

“你宁可南村继续烂下去,也不能容忍我南恒当队长!”南恒毫不回避。

既然谈开了,就索性说个明白。“痛快!我承认。”南红卫激动地站起来,“我今晚来找你,就是想听你说句实话。”

南恒也站起来,“不整你,就是这原因。”

“我这号人……吃软不吃硬,”南红卫表白说,“其实,真正厉害的,是老弟你这号人!”

“甭勾心斗角了!老哥!”南恒也诚恳地说,“斗了十几年了,斗得大家碗里一天比一天稀!”

“南村不是没能人!”南红卫说,“却把本事花到勾心斗角上去了。”

南恒扶一下眼镜,高兴地叫起来:“这才是一句实扎扎的话。再往下说呀!”

“完了。”南红卫说,“我睡不着。你包庇我,比罚我更叫人羞愧。我找你,就是想说这句话……”

“好了,不说这事。”南恒说,“告诉你吧,我准备重办秦川牛繁殖场,这是独门生意。你准备一下,县里物资交流会就要开了,你去给咱物色几头纯种秦川牛回来。”

“那没问题!”南红卫说,“我研究过秦川牛!”

“咱俩可要共事了……”南恒说。

“要共事就共到底……”南红卫说。

繁星在不知不觉中隐匿起来了,湛蓝的天幕上,只有几颗很大的星儿,发着红蜡头似的光,晨风轻轻掠过田野,黎明了。

[注]“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开展的教育运动。初期在农村“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对人物心理进行了细腻真实的描写,既有内心独白式的直接描写,也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进行侧面描写。

B.南红卫再次敲响南恒的门时,可谓情绪复杂:对南恒的包庇既羞愧又疑惑,甚至还担心南恒会秋后算账,背后整人。

C.小说运用大量的语言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丰满,也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南红卫和南恒在深夜畅谈中坦诚相待,冰释前嫌。

D.小说的语言朴实本色。“揉搓”“我这号人”等词句富有生活气息;“啥”“实扎扎”等词语的运用,使小说带有地域特色。

2.小说三处画横线的环境描写颇显作者的匠心,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征服”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陈述观点并分析。

 

1.A 2.①三处环境描写构成小说的时间线索夜深——繁星——黎明,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②第一处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营造出南葫芦抓偷菜贼时的紧张氛围。③第二处烘托南恒与南红卫深夜畅谈解开心结后的畅快心情。④第三处暗示着南恒与南红卫将齐心把村子建设得更加美好。 3.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深刻。①批判了勾心斗角、结怨成仇的强力“征服”,表达了作者的反思;②表达作者对南恒为了村子发展而与对手和解的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③揭示一个道理:征服对方,不能靠强力,应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才服人。 观点二:使情节结构更加严谨巧妙。①小说围绕“征服”,既在南红卫和南恒之间展开故事,又带出“文革”中的种种内斗,情节更加集中,结构再加严谨;②小说一明一暗地写了两人互相“征服”,南恒用情与理“征服”了南红卫,南红卫用才能与本事“征服”了南恒,一明一暗,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错,没有运用肖像描写。文中“你在南村扯旗造反,整南恒的二爸……南恒今年当了队长,有你好受的,等着!”““文革”中,我整了南恒二爸又怎么样呢?南恒二爸在“四清”运动中,把我南红卫的老子整得还不惨吗?那年正好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分数够了,政审通不过”是内心独白;“只见南红卫拔了一堆葱正往外转移。南葫芦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举着钢叉。南红卫一惊,接着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很明显。 故选A。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环境描写一般为故事提供背景,营造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等。本文三次环境描写,第一次“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闷热散开了。南葫芦攥着一柄钢叉,死死盯着那个贼”首先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深夜;气氛,即紧张;事件,即抓贼。第二次,“田野里比村巷里亮多了,清凉的带着湿漉漉的水气的夜风,吹得人心胸里好舒畅,河滩里无名水鸟单调的叫声,更显出田野的寂静。两人在大路边坐下”“清凉的夜风吹得人心胸里好舒畅”,表现的是南恒和南红卫打开心结畅谈之后的和谐愉悦。第三次,“繁星在不知不觉中隐匿起来了,湛蓝的天幕上,只有几颗很大的星儿,发着红蜡头似的光,晨风轻轻掠过田野,黎明了”,表现的是两个人心意相通,要共同把村子建设好的美好愿望。同时,三次环境描写,把整篇文章串联起来,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 3.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小说的三要素及主题,从各个方面来考虑。本题中,这篇小说以“征服”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就主题而言,小说强调了“征服”的方式,不是勾心斗角的迫使对方服从,而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就情节安排而言,小说围绕征服展开,既有南恒对南红卫的“软征服”,即以情打动对方;也有南红卫对南恒的“暗征服”,即靠能力让对方佩服。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学生也可以就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出国游学热虽是最近流行,但在我国游学早已有之。“游学”二字见《史记·春申君列传》,曰“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最早的游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去传播他的治国思想。古人重视言传身教,而游学是最能实践言传身教思想的。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其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弟子,其弟子最终大多成才,孔子也成为了游学的典范。

新时代下,中国的游学有了些新的变化。“游学”贯穿了学习、观摩、交流和游览,介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的内容。趁着暑假大好时光,老师带着十几个学生,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去岳麓书院品味书香,去故宫博物馆感悟历史,去井冈山领会红色文化,去科技馆发散思维,都是具有历史意义、时代特色的游学体验。

那么,是海外游学值得前往,还是国内游学更有价值呢?说到底,还应追问教育的本质。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曾言:“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他认为应结合孩子的天性进行教育,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给孩子报游学班之前,不妨问问孩子想怎样度过暑假。若孩子想游学,家里又有经济实力,去也无妨。如孩子想趁暑假多多玩耍,那任其天性烂漫,又何尝不可?

(选自“人民网”,2018年8月8日)

材料二:

(选自《2018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

材料三:

游学市场越来越火爆,其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今孩子们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还包括个人才艺、视野、文化积累等方面的竞争。你能考100分,我也考100分,这并不是竞争的终点,而是起点,很多学校在此基础上比较的是——孩子英语熟练吗?有什么才能?去过几个国家?一旦孩子与他人拉开了明显的“文化差距”,他很可能会在优质资源的竞争中落后。

不少游学项目聪明地利用了家长的焦虑心理,把旅游标上了“游学”的标签忽悠家长。相当一部分的游学产品价格不菲,却名不副实,带着孩子到海外,走马观花地参观下高校博物馆、介绍点名人事迹、跟当地的家庭交流几句英语就完事,并没有提供比旅游更高的附加值。很多家长花费更高的价钱,孩子也只是“游而不学”。还需警惕的是,我国个别游学机构,从业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等避开监管,不少机构缺乏资质就贸然开展游学项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显然,海外游学初衷虽好,但也须按需而行、量力而行。家长应结合自身经济条件,选择孩子感兴趣和孩子需要的,千万不要因为焦虑和恐慌而盲目跟风。否则,花了冤枉钱还只是小事,时时刻刻陷入“囚徒困境”,将孩子的教育带入“军备竞赛”的焦虑中,反倒可能给孩子造成真正的伤害。

(选自《新京报评论》,2018年8月3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显示,月收入高于两万的家庭中,有意愿让孩子参与国际游学的家长人数比低于孩子参加过国际游学的家长人数比。

B.图一显示,月收入在八千到两万这个区间的家庭中,热衷让孩子参加国际游学的意愿和实际参与度都相对比较高。

C.通过图二,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游学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多数孩子都认为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方面的收获很大。

D.通过图二,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游学的利大于弊,不少孩子在视野开阔、思维和生活方式、能力提升等方面皆有收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史书记载的孔子、春申君到新时代的莘莘学子,都在外出游学过程中增长了见识。

B.文中引用王阳明的话来说明教育应考虑孩子的兴趣与实际需要,游学不是必需行为。

C.游学市场日益火爆的根本原因是家长的焦虑心理,担心孩子因“文化差距”而落后。

D.“游而不学”、名不副实的海外游学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可能给孩子造成伤害。

3.面对孩子海外游学的问题,家长应努力做好哪些方面?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汉字产生很早,对中国早期历史和文化记忆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作为官方文字使用的表意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即俗称的象形文字,注重使用象形符号系统记录语言。表意文字越发展,语音因素的加入就越多。例如,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形音字,既包含形又包含音,所以也有学者把表意文字称为意音文字。

在造字方法上,汉字所针对的对象是外部世界。先是对外部世界进行细致观察,归纳出各种事物的典型特征,然后摹画,形成最基本文字,如人、日、月、雨、山、水、木等。然后以这些基本文字作为造字的基本要素,即偏旁和部首,通过偏旁和部首的组合再配以发音形成文字。《说文·叙》说:“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由于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都不一样,所以当表示某一事物的文字造成后,要使这一文字在人数众多的使用者群体内得到一致认同,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即新字推广的时间成本很高。同时,由于每件事或物都需要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文字,所以汉字的字数较多。据相关研究,类似汉字这样的表意文字系统,至少要有两千个以上的文字才能适应语言表达需要。事实上,汉字的字数远超两千个,仅《说文解字》就收录了九千多个字。因为字数较多,汉字的学习和传播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即汉字使用的时间成本很高。

汉字的上述特性,导致了其在学习、推广和传播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最终影响了早期历史与文化的面貌。

文字长期为中央王朝独自掌握的资源,而对早期历史和文化的记录主要由中央王朝完成,这就导致了历史、文化记录的向心性。也就是说,王朝周边地区各部族,因为在历史早期的长时段内没有能力用文字记录自身历史与文化,其历史和文化只在中央王朝的文字记录得以保存。这使得各地、各族的史事,不可避免地带上中央王朝的印记,甚至可能被整合纳入同一体系当中。例如,从考古文化看,山东地区的东夷文化和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呈现很高的发展水平,并不落后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考古文化,但在文献的记录中却得不到反映。也就是说,中原地区的自古即处于中心地位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文字特性造成的“假象”。

汉字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历史早期各地上层文化的趋同。一方面,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成本高,所以文字的流传局限于上层社会和相关机构;另一方面,文字与典籍密不可分,使中心文化和思想随着文字而传播,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各地上层社会和相关机构接受了其中的观念。这就导致了历史早期各地区、各部族上层文化的趋同,即使部族不同、社会结构不同,其上层建筑的文字、制度、观念和表现方式却十分相似。

由于汉字在使用和传播方面的特点,历史的记录和阐释成为早期官方独自掌握的能力,民间力量很难介入到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史学的构建当中去。因此,中国在历史早期,形成了官方主流学术和官方史学。同时,文字的传播及其特性,对各地文化尤其是上层文化起到了一种消解作用,使不同地域、不同部族的历史在文字记录上呈现出相似性。

两种作用相叠加,使早期多元化和多中心化的状况不断改变,逐渐融合到统一的模式之中。中国历史上很早即出现以人为中心的记录模式、一体化的王帝谱系和统一的历史观念,这固然有政治、制度、族群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文字的作用是极为重要、不容低估的。

(选自《光明日报》《汉字发展与中国统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被官方使用的表意文字,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历史早期各地上层文化的趋同。

B.汉字使用象形符号系统记录语言,汉字越发展,语音因素的加入就越多,因此它也被称为意音文字。

C.表意文字需要字数较多,文字流传于上层社会和相关机构,这些都使得它的推广和学习时间成本很高。

D.历史的记录和阐释是早期官方独自掌握的能力,民间力量很难介入,这与汉字在使用和传播方面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汉字的表意特性、历史文化的向心性、上层文化的趋同性三个方面论述了汉字的发展及其作用。

B.在造字方法上,汉字先要对外部世界进行细致观察,然后摹画,形成最基本文字,《说文·叙》就说明了这个观点。

C.文章以山东地区的东夷文化和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为例,有力地佐证了历史文化记录的向心性。

D.文章第六段从两个方面阐释了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中国历史早期各地上层文化趋同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需要的字数较多,个人学习比较困难,这是汉字以前很难在社会中被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B.如果王朝周边各部族都有能力用文字记录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原地区的中心地位就会不复存在。

C.文字与典籍密不可分,导致历史早期各部族上层建筑的文字、制度、观念和表现方式相似。

D.汉字使用和传播上的特点,让中国早期的多元化和多中心状况不断改变,文字对中国的统一极为重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本来并不甘心做一名清洁工。为了改变命运,他白天补习,晚上工作,准备考大学。这时岗位变动,领导派他去装卸垃圾,让他有了和汽车“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他每天到车队的第一件事就是擦车,把车里里外外擦得“跟牛舔得似的”,他的师傅被他感动了,说:“以后你就跟着我学开车吧。”

一年多的时间,他就成了单位里的汽修高手。后来当地环卫部门公周管理站成立,他被任命为公厕管理站站长,成了一名“掏粪工”。他开始琢磨靠技术创新来解放淘粪工人的双手。这些年,他所负责的技术革新已达109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他说,他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让环卫工作“少些味道、多些尊严。”现在他已被国家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成为全国首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环卫工人。

假如现在要举行授予他专家称号的仪式,请你以“他”的身份。为自己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场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这幅漫画是弘扬孝敬之风的宣传画。请描述漫画主要内容并为漫画拟一标题,标题中不能出现“孝敬”二字。

内容:

标题:

 

查看答案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使语意连贯,合乎逻辑。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情感,_______是一种执著的行动。只有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行动,担负时代使命_____ 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广大青年_______ 保持奋斗姿态,反对慵懒无为、好逸恶势、贪图享乐;要当行动者 _______家,不做清谈客、键盘侠;要不畏艰难、勇于担当,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用青春汗水和勤劳双手创造业绩,用实际行动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______ 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