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不仅唐传奇、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不仅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有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______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______。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等,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______,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______的歌剧如《卡门》《图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安身立命   黔驴之技   无与伦比   经久不衰

B. 安身立命   技高一筹   精彩绝伦   经久不衰

C. 安家立业   技高一筹   无与伦比   经久不息

D. 安家立业   黔驴之技   精彩绝伦   经久不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唐传奇、宋元话本,或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

B. 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

C. 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D. 不仅唐传奇、宋元话本,或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文学的本质是故事,戏剧是文学不可撼动的灵魂。

B. 而文学是故事的本质,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C. 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戏剧是文学不可撼动的灵魂。

D. 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1.B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家立业:安置家庭,建立事业。语境是说戏剧靠故事站住脚,有着落,应用“安身立命”。技高一筹:形容双方比较,稍强一些,技术高人一等;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此处是说讲故事的能力强,因此使用“技高一筹”。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此处没有比较之意,因此使不恰当;精彩绝伦:精彩美妙到了极点。语境是说《西厢记》等故事讲得精彩,应用“精彩绝伦”。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语境是说《卡门》等经历很长时间依然受欢迎,应用“经久不衰”。故选 B。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不仅……或(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汲取……精神”或 “提供……精神”搭配不当, 应是“提供精神营养”;不合逻辑,“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是为中国戏曲“提供营养”,而不是为中国戏曲的“汲取营养”。故选C。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括号前面说“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根据话题一致原则,括号内主语应是“故事”,排除AB项;C项“戏剧是文学不可撼动的灵魂”不合逻辑,应是“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杜甫在《春望》中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借春花鸟鸣抒发国破家亡之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祭江,表达人生无常、自然永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荀子的散文善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讲得形象生动,如《劝学》以生活中的“雕刻打磨”为喻来谈坚持的重要性: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晓雨复登燕子矶绝顶

清·王士禛

岷涛万里望中收,振策危矶最上头。

吴楚青苍分极浦,江山平远入新秋。

永嘉南渡人皆尽,建业西风水自流。

洒酒重悲天堑险,浴凫飞燕满汀洲。

(注)①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如展翅欲飞的燕子,此诗作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②岷涛:指长江。③极浦:很远的水边。④永嘉南渡:司马睿于永嘉年间渡江来建业(南京)建立东晋王朝,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也纷纷渡江南下。⑤天堑险:指长江天险,据《南史·孔范传》载:隋军驻扎江北,陈后主与群臣商议设防,孔范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后隋军渡江灭陈。顺治二年(165年)5月8日,清兵已达长江北岸、马士英还说长江天险可依靠。11日南京被攻破,南明灭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登上燕子矶极目远眺,万里长江尽收眼底,照应题目,为全诗奠定昂扬基调。

B. 颔联用词精当,意境雄厚壮阔, “分”字描绘出长江的广阔,“入”字叙写出时序的变化。

C. 本诗前半部分写登临所望之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写景叙事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D. 面对天堑之险,诗人怀古吊今,“浴凫飞燕"画面收到了以景结情、余韵无穷的效果。

2.颈联“永嘉南渡人皆尽,建业西风水自流”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英进太子光英改今名。

天德二年,除应奉翰林文宇。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丁父忧,起复,赐金带袭衣,及赐白金以奉母。改左拾遗。进士吕忠翰廷试已在第一,未唱名,海陵以忠翰程文示伯仁,问其优劣,伯仁对曰:“当在优等。”海陵曰:“此今试状元也。”伯仁自以知忠翰姓名在第一,遂宿谏省,俟唱名乃出,海陵嘉其慎密。孟宗献发解第一,伯仁读其程文,称之“此人当成大名”。是岁,府试、省试、廷试皆第一,号“孟四元”。

改著作郎。居母丧,服除,调镇西节度副使。入为起居注兼左拾遗,又改大名少尹。郡中豪民横恣甚,莫可制,民受其害,伯仁穷竟渠党,四境帖然。谳馆陶大辟,得其冤状,馆陶人为立祠。除滨州刺史。郡俗有遣奴出亡,捕之以规赏者,伯仁至,责其主而杖杀其奴,如是者数辈,其弊遂止。入为左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翰林直学士。故事,谏官词臣入直禁中,上闵其劳,特免入直。改吏部侍郎,直学士如故。郑子聘卒,宰相举伯仁代之,乃待讲兼礼部侍郎。

伯仁久在翰林,文词典丽,上曰:“自韩昉、张钧后,则有翟永固,近日则张景仁、郑子聃,今则伯仁而已,其次未见能文者。吕忠翰草《降海陵庶人诏》,点窜再四,终不能尽朕意,状元虽以词赋甲天下,至于辞命,未必皆能。凡进士可令补外,考其能文者召用之。”不数月,兼左谏议大夫,俄兼太常卿。大臣举可修起居注者数人,上以伯仁领之。从上京,伯仁多病,至临潢,地寒因感疾,还中都。明年,上还幸中都,遣使劳问,赐以丹剂。是岁,卒。

(节选自《金史·杨伯仁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B. 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C. 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D. 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父忧,遭逢父亲丧事。“丁忧”是中国古代的守孝制度,规定朝廷官员在父母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丁忧期间不准为官。

B. 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故事,谏官词臣入直禁中”说明“谏官和文学侍从都要进入宫禁值班是早已有之的规定。

C. 迁,本义是“向高处迁移”,引申为移动,也可指变动官职。汉时右尊左卑,故将升官称为右迁,而左迁则是贬职的意思。

D. 幸,帝王偏爱、宠爱为“幸”,如“宠幸”;帝王去某地也叫“幸”,如“巡幸”,文中“从幸上京”是说在上京受到皇上宠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伯仁文思敏捷。有一次晚上,海陵王召他来赋诗,他不到二鼓的时间就做了十首,海陵王十分欣赏,特地解衣相赐。

B. 杨伯仁善于识文。他读吕忠翰和孟宗献的应试文章时大加赞赏,果然一个是状元,而另一个在随后的大试中连中第一。

C. 杨伯仁为官刚正。他任大名少尹和滨州刺史时,惩治横行霸道的土豪劣绅,杖责遣奴出亡的主人,革除了当地的弊端。

D. 杨伯仁深受皇上器重。他入朝任左谏议大夫时,因身兼数职比较辛苦,皇上特别为他打破成规,恩准他免入宫禁值班。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伯仁自以知忠翰姓名在第一,遂宿谏省,俟唱名乃出,海陵嘉其慎密。

②凡进士可令补外,考其能文者召用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镇人家

袁省梅

古镇的街道短,窄,布局是独特的T字型,黑瓦灰墙的房屋看上去拥挤,却不显纷乱,倒是挺安静的。近年来,是越发的安静了。短短的老旧的小巷子,斑驳的墙壁,坑洼的石板路,盛不下年轻的眼光和心思。镇上的青壮年坐船,或者火车汽车,去上海,去宁波、杭州,或者更远的地方打工,头也不回地走了。石板巷就更安静了。

周嫂子带着孙子小宝,叽叽咯咯的笑闹,从早上直到夜幕裹了古镇,给小巷子带来许多的热闹和欢笑,石板巷就泠泠叮叮地氤氲开一片一片的温暖和生机。

刘叔家和周嫂子住邻居,门挨着门,却没有周嫂子家的热气腾腾,这是刘叔说的。刘叔说周嫂子跟孙子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刘叔的老伴早逝,儿子儿媳带着孩子在城里。刘叔看着周嫂子家的热闹,七拐八弯的皱纹里就多了许多的东西。刘叔叫儿子把孙子送回来,他照看。刘叔心说,孙子回来了,他家也像周嫂子家一样的热气腾腾。可是,儿媳妇不愿意。儿媳妇说,孩子两岁多了,快上幼儿园了,到了乡下,染一身的坏习惯,还说满嘴的乡下话。刘叔知道,儿子己经把孩子的户口买到城里了,他们,也在城里买下了房子。孩子到了去幼儿园上学的年龄,交上一笔钱,就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了。刘叔只是不明白,家里有啥不好的?况且,镇上的幼儿园也挺好。刘叔把古镇说得天好地好,孙子也没回来。

刘叔就跟以前一样,落寞地蹲在门边,秃鹫般佝偻着背,看着周嫂子跟孙子一起玩闹。有时,也跟着笑两声。有时,周嫂子回去做饭,刘叔就给孩子讲故事,说儿歌,都是很久以前看过的说过的,一说,刘叔也没想到,竟然都在嘴边,能说好多。

有一天,周嫂子去街上买菜,嫌带着孙子累,就把孙子托付给刘叔照看一会儿。刘叔好的好的答应着,飞快地从家里拿来了饼干和八宝粥,都是儿子给他买的,他给周嫂子的孙子小宝吃。吃完,喝完,也不知他从哪儿找出铁环和陀螺,在巷子教宝宝玩滚铁环、抽陀螺。宝宝跟着刘叔比跟着周嫂子还要开心。周嫂子回来,宝宝不跟她回去,小尾巴一样跟着刘叔,爷爷爷爷叫得欢。

周嫂子不好意思,做了阳春面包了饺子,就端一碗给刘叔送去,烧了鱼虾,也要给刘叔送半碗。

没几天,周嫂子和刘叔的事就在小镇上传开了,人们的话题自然集中在刘叔和周嫂子的身上,这个房挨房檐靠檐的小镇上到处在传播这条新闻。

人们说,一个寡,一个孤,正合适。

人们说,没准,这俩人早都在一起了。

说什么的都有,而且是越说越暧昧,越说越生动,细枝末节地演绎开了。

刘叔是在好多天后才从人们的眼角嘴边寻思到了一些异样。他嘿嘿笑,不管不理那些闲话,看见宝宝了,还是一颠一颠地给宝宝拿饼干拿八宝粥,带宝宝叠纸飞机抽陀螺。宝宝哪知道世相?也还是像小尾巴一样跟着刘叔在石板路上这头跑到那头。

周嫂子害怕闲话,却拗不过宝宝,只好不等刘叔开门,就带着宝宝去另一条巷子玩。若是听见刘叔在门口,她就关了门,不让宝宝出去。刘叔看出了端倪,就把给宝宝叠的纸飞机、扎的毽子放到周嫂子家门边,躲到门里,从门缝看周嫂子和宝宝,听他们在巷里的说笑,他也悄悄地跟着不出声地笑两声。这种不出声偷偷的笑,让人感觉到格外的心疼和无奈。

周嫂子再看刘叔时,就看见了刘叔眼里的黯然和热切,她的心里突然生了许多说不清的不安。阳光抚在古镇上,抚出来一条条悠长的阴凉,和挥之不去的黑深的忧伤。斑驳的木门、墙壁,石板路上大的小的坑凹,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岁月的匆匆和脆弱。周嫂子被眼前的景象弄得心碎。

周嫂子咬咬唇,回到家里,坐了好久,直到宝宝从刘叔家回来,她才起来去烧饭。周嫂子做了光面。她记得刘叔喜欢吃光面。她还烧了虾,蒸了鱼,都是刘叔爱吃的。

梆梆梆。很大的敲门声。执拗,大胆,故意给人听似的。就是故意给邻居听见让都居知道的。周嫂子说,怕啥哟。隔着门,周嫂子高声大嗓门地喊刘叔,叫刘叔来端饭。刘叔欢喜地接过饭,不走,叫周嫂子等一下。他扭身回去了。刘叔从屋里出来时,把饭盒递给周嫂子,嘿嘿笑,宝宝醒了,叫过来,我用鱼骨给他做了个小枪呢。

周嫂子接过饭盒,觉出了饭盒的沉,打开一看,她的眼睛一下就瞪大了,眼泪也倏地在眼里绕开了。饭盒里装着包子。不用看,周嫂子也知道,是她最爱吃的三鲜馅包子。

雨扑簌簌地下了。

雨,下在古镇的屋顶上,也下在青石板上。青石板路上旋即开出了一朵两朵……的水花,晶亮,透明,干净又好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着力描写周嫂子家里的温馨和快乐,突出其笑闹声为小镇抹上的靓丽色彩,也为下文写刘叔内心热切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B. 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落寞地蹲在门边”等句子就形象地描写出刘叔为孙子未回来上学而失落和伤感。

C. 小宝是作者巧妙设置的重要人物。通过对小宝的描写,我们看到了刘叔和周嫂子纯洁的人性和真挚的情感,也看到了小镇人们的愚昧和麻木。

D. 作者善于在叙述中自然表露内心的思想感情。如“这种不出声偷偷的笑,让人感觉到格外的心疼和无奈就透射出作者对刘叔的同情和感动。

2.面对刘叔的真情,周嫂子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小说开头、结尾段都对古镇进行了环境描写,有何独到的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家要拔除贫根,需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技能培训、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多管齐下。教育扶贫就是通过在农村普及教育,使农民有机会得到他们所要的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意识,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以此征服、改造并保护自然界,从而以较高的质量生存。其主要作用即在于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环境,先帮助农民素质脱贫,转变一些贫困人群的“等靠要”观念,引导贫困农民家庭主动发展致富。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只有具备了文化和知识,发展才能有希望,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教育扶贫是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图1、图2来源: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6年中国学生自主发展报告》、《2017年中国学生自主发展报告》)

材料三

理论梳理和实际调查发现,资源匮乏是大学生贫困的基础性诱发力量。资源匮乏型贫困是指由于物质、机会、文化性资源缺乏或者遭到剥夺而导致贫困的现象。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物质、机会和文化,它们遵循由低及高、由直接到潜隐的逻辑关系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三角结构。

大学生贫困的最直接表现是缺乏实用性物质和能够交换物质的资金,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基本生活和学习,而且还会导致诸如自卑、退缩等不良心理反应:部分贫困生通过课外兼职打工来改善生活条件,但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给专业学习和发展造成了障碍,缺乏更好的成长机会是大学生教育致贫的重要推动因素,因为它将阻碍发展、延续贫困。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提出,贫困者的贫困状态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贫困文化”有关,他不仅关注贫困者的思想观念,还将其与生活方式(如慵懒、闭塞、保守等)联系起来。梁漱溟在谈及中西文化要义及哲学时提到,国人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文化,即不思进取、逆来顺受的文化。综合来看,贫困文化既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存态度,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潜隐的文化困境。当前贫困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的习惯,抱怨社会、等待救助、被动迁就等意识,以及将贫困视作人生的耻辱,从而产生自卑、逃避现实等典型表现,都为其素质提升造成了诸多障碍。

(选自薄存旭《论精准助学贫困大学生》)

材料四

不久前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将使众多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更加通畅,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我国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将形成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

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年惠及51万名学生,资助面是过去的10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品学兼优的可以在二年级向学校提出申请,经过学校评审符合条件的,可以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高校的国家助学金每年能资助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职的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占在校生总数的90%,主要用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目前,每人每年最高可贷600元。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强调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特别是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据初步估算,全国每年将有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职学子获得资助。

(选自《国家贫困生资助计划·百度文库》)

1.下列对于材料一中“教育扶贫”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扶贫主要面向农村,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使他们能够以较高的质量生存。

B. 教育扶贫着眼于农民的素质提升,通过营造扶贫、扶志、扶智的环境,转变一些贫困人群的消极观念,引导贫困农民主动发展致富。

C. 教育扶贫主要针对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因为孩子是贫困地区的最弱者,让孩子们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D. 教育扶贫是国家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几大方式之一,虽然不能给予贫困人群直接的经济援助,但是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质量的教育扶贫旨在提升贫困人群的致富能力,相比其他扶贫措施,它直指贫困根源,牢牢地抓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

B. 综合图1、图2可知,从2015年至2017年,“义务教育”“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所获得的学生资助金额均呈先降后升趋势。

C. 作为大学生贫困基础性诱发力量的资源匮乏,主要包括物质匮乏、机会匮乏和文化匮乏三个方面其中,物质匮乏是最直接的表现。

D. 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一旦建立,将使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众多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更加通畅。

3.“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摆脱贫困的重要指示。请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为什么要把“治愚、扶智”放在首位,我们目前为此釆取了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