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中有学问,比中有情怀,比...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中有学问,比中有情怀,比中有智慧……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比或不比,主动权在你 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人也不会拥有一模一样的双手。同一事情总会存在着对立的观点。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对问题的见解自然各有表述。正如诗人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用不着和别人比较。活出自己的色彩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其实这样的感叹,中国各朝各代的文人骚客都有,他们不屑与呼风唤雨的大官重臣比权量力,他们坚持自己处世原则,图的是心安理得。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比肩”于官场,隐居山水之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写出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句子,若不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怎么会有如此宁静淡泊之心境。我想他是有桃花源的,不在这茫茫红尘中,只在他“落英缤纷”的心田里。 林徽因说:“真正的安静,不是远离城市的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古往今来,不与别人攀比,只问内心,单纯追求自我价值的名人数不胜数。最终也都获得了自己领域的成功。 不比,是一种人生途径。 有人说:“我们要常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发挥自己的长处,改善自己的缺点。”《论语》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充分证明了在比较中我们能反思、进步。英国前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就是一位酷爱“比”的女强人。她自小在学校里成绩拔尖,几乎都是第一,哪怕是由于生病导致她下降到第二,她也会鞭策自己在下一次考试中获取第一。乔布斯的苹果也是从残酷的比较中不断创新的。不比较,就不可能有大的成就,正如冰心所言:“你在角落里孤芳自赏,你的世界便小了。” 比较,或许是永远向上的车轮,它来自于内心原始的一种驱动力,促使你超越对手,超越自我,让你或产品成为你自己都想像不到的优秀。 比,也是一种人生途径。 比或不比,这是你的一念之间。一念执着,决定你以后的高度。比或不比,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或许一个是秋天般娴静恬适,怡然自得;或许一个如夏天般炽热浓烈,酣畅淋漓。但你的人生节奏只有你自己能把握。或轻慢如高山流水,浅吟低唱;或急促悦耳,热情奔放。 但我想在学习或事业方面我们应当比。一般的时候,和自己比进步;好的时候,与强者比能力。在生活方面我们应当不比,你是你生活的主宰者,每份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当然生活是多元的,你可保持自我、活出本色;也可知己知彼、比出精彩。但人生即选择。比或不比,主动权在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比”。在字典里,“比”的义项较多,材料中的“比”应当侧重于“比赛”“比较”“对比”等。但又不能只写“比”,因为“比中有学问,比中有情怀,比中有智慧”,后面的省略号则可由考生自己去拓展,如比中有“志气”“豪气”“理想”“信念”“精神”等都可以。“比中有学问”,这里的“学问”提醒我们,应该明白“比”的意义在哪儿,为什么要去比;比什么,哪些应当比,哪些不能比;又怎么比等。“比中有情怀”,这里的“情怀”可以是对自我的超越,对他人的关照,对家国的担当等。“比中有智慧”,这“智慧”当放眼长远,立足现实,其最高境界当为“与自己比”,唯有不断地超越自已战胜自己才能超越他人。高手过招,比的正是“修养、自觉、善良、担当”这样的心胸和境界。如果在立意中,能扣住其中某一个关键词深入下去,写出我们的真情实感,会达到最佳效果。如“比”中有智慧,“智慧”二字说来容易,实际上内涵非常丰富。从“比”的对象看,不妨在前进的道路上和优胜者比,但在失意时不妨往后看看,跟后面的人比,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心态的平衡,进退有度。从比较的内容看,最好是在工作、学习等方面和他人比,而不要在物质财富方面比。从比较的时间看,年轻的时候和年老时候又不大相同。当然总是以他人为参照物,就面临丧失自我的危险,所以一个人最应该和自己比较。人生就是不断体验、不断创造、不断成长的过程,与自己比,一个人的身体和灵魂,就始终在前进的道路上了。如“比”彰显敢于争先的气质。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谈到比,总会习惯性地想到“攀比”,认为“比”带有贬义。实际上,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很多时候,进步与发展就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如果人人都不去比,不在竞争中前进,那么也许我们还停留在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的阶段。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一个词“看起”,就含有“比”的意味,其实付诸实践的“看齐”正是一个人自强不息、敢于争先的精神气质的体现。毛泽东的诗句 “欲与天公试比高”就是这种精神的最好注脚。但值得注意的是,“比”必须以客观事实为起点,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原则。如不比之“比”,“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是英国诗人蓝德的名句,它因杨绛先生的引用而为人们所熟知。这句话道出了一种较高的境界,可以同《道德经》上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互为补充。中国人素来看重输赢,看重排名,实际上这里面包含着功利主义的倾向,人生的很多事情过程比结果重要,体验比名次重要,如果一味着眼于“比”,有时候就会丢失过程中的风景,也会丢失自己。考生选取一个角度立意即可。材料在文体上没有限定,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如写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足,论证思路要清晰;如写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立意角度参考: 比要适度; 比出情怀; 超过自我; 当比则比,不当比则淡然; 比的学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画线句补写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并保持语意连贯。(4分)

一年四季,语文相伴。语文是一位画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文是一位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夏季农家丰年曲;语文是一位诗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豪放的才情吟诵秋的壮阔;语文是一位摄影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

科学院举行超对称性和超引力①学术讨论会

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性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②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③

“超对称性”和“超引力”④是70年代才引入的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⑤研究的情况,展开了热烈、自由的学术⑥讨论,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⑦

(1)应删除的两句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___________

(2)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___________,这句可改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南怀瑾跟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士”不同,他一生行止,很是        。借用南怀瑾自己的说法,无论何种党派,包括既成势力,对他的邀请,他都奉行“买票不入场”的立场——交朋友可以,但         ,独立不倚。实际上,大多数士人都是渴望飞龙在天,能得大用。姑且不论那些躁进者,即便是中国古代的所谓“隐士”,事实上也是多以隐居作为接近当时权贵的捷径。而南怀瑾先生更像一个有原则的纵横家,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尊严。他虽不肯趋炎附势,与“出世”保持一定距离却又乐于为两岸和平统一牵线搭桥。他关心的不管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还是天下的统分,是文化的存续。他的独立性人格在现当代中华大地实属仅见。

南先生的学问领域,远远超出古代士人阶层的        或通经致用。(      )。二十几岁,他就在峨眉闭关三年,研读大藏经,中年时期他又曾几次闭关研读诸子百家。他不断吸纳知识,包括现代科技、哲学、教育等领域,他不断地求索问道,只因他心怀复兴中华文明的伟大梦想。他不忍心看到中华文化的精华在西潮来袭后被遗忘,被作践,他不忍心看到炎黄子孙沦落到        的境地。他会讲课,会写书,会办企业,会武功,会中医,会交际。就学问的渊深,涉足的广泛,而且能道器兼顾、知行合一而言,南先生出现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人类世界,本身就是一大传奇。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是以一己之力打通儒释道,并且将穷经悟道和修行实践结合起来。

B. 他是将穷经悟道和修行实践结合起来,并且以一己之力打通儒释道。

C. 他打通儒释道是以一己之力,并且将穷经悟道和修行实践结合起来。

D. 他将穷经悟道和修行实践结合起来,并且打通儒释道是以一己之力。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特立独行   独善其身   皓首穷经   崇洋媚外

B. 标新立异   洁身自好   焚膏继晷   崇洋媚外

C. 特立独行   洁身自好   皓首穷经   数典忘祖

D. 标新立异   独善其身   焚膏继晷   数典忘祖

3.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关心的不仅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天下的统分,是文化的传承。

B. 他关心的不仅是个人的名利、得失,更是天下的统分,是文化的传承。

C. 他关心的不仅是天下的统分,文化的传承,更是个人的名利、得失。

D. 他关心的不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天下的统分,是文化的传承。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湖光山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鉴赏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远见”“犹是”两词,描写诗人远远望见汉阳城,将要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B. 颔联中“估客”,即商贾。同船的商贾白天倚窗托枕,竟能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时江面风平浪静。

C. 颈联诗人即景生情:时逢悲秋,我虽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

D. 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因为战乱,诗人以前的家业丧失殆尽,然而现在仍然烽火硝烟未断。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