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据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20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据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2018 年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估算,2017年,各类视力缺陷导致社会经济成本约 680 亿元左右,占当年GDP的1.3%。

B. 受台风“海马”影响,广东省受灾严重。据统计,广东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近18万公顷,大约有170 万人受灾,倒塌房屋 456 间,直接经济损失35.11亿元。

C. 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硬被穿上大人的华丽裙子和高跟鞋,浓妆艳抹,故作成熟。虽然表面上这 样的儿童选美选的是“美”,但实际上,是在考验家长的钱包。

D. 主办方表示,本届冬博会场馆将免费开放,观众只要在网上注册就可以免费进入。体验式的展览 让更多人感受冰雪运动的乐趣,从而提升冰雪项目的普及,助力北京冬奥会。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约 680 亿元左右”语意重复,“约”就是“左右”的意思,二者取其一即可;且“视力缺陷导致社会经济成本约 680 亿元”此句有误,应该在“社会经济成本”前加“的”,使主语变为“社会经济成本”。C项,“虽然表面上这 样的儿童选美选的是……”语序不当,“虽然表面上……但实际上”是组关联词,这种情况要注意主语是否有更换,若没有,则应该将关联词放在主语后;若有更换,则应该将关联词放在主语前,在此语境中,没有更换主语,所以应该把“虽然表面上”放在“这样的儿童选美”之后。D项,“提升冰雪项目的普及”搭配不当,“提升”与“普及”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推动普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第一次起,白茶就在我心里占据了挥之不去的地位,家乡的一动一静总关我情。

②这个村子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什么石破天惊的大事,都是些东家丢了秤,西家牛顶人之类的小事。

③深夜,雅果达巡视审讯室,推门看到了这样一幕:疲惫的审讯员躺在椅子里哀叹,“今天我审问 你,明天你审问我,难道生命就这么一文不名?”

④中医西医都是能为百姓治疗疾病的医学,如果在实际运用中将中西医结合起来,常常能起到相反相成的效果。

⑤学校为发展素质教育,提升同学的文学素养,殚精竭虑,采取了外派学习取经和请优秀作家入校讲座等多种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⑥语文课上,梁老师的教导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A. ②③④

B. ①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一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极言剑门关易守难攻。

(2)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B.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D.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E.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黔中儿

(清)曾衍东

江国瑞,黔之威宁州人,家贫业屦。娶妻张氏,三乳而举五子,不十年皆龆龀。一人屦,遂为七口累,于是困惫滋甚,夫妻着败絮,五子裸焉。终日饮粥糜,且不重食。继而妻病瘵死,遂。父兮兼母职,更难以堪。长次曰万清、永清,三四曰长清、庆清,五曰福清。冬则五子群卧草中,江视日之蚤暮,抱五子而就曝。日出东,则列其子皆墙西;日转西,则移其子于墙东。呱呱杂沓, 几不可耐,亦无如何。馀暇犹织屦。

万清年十五而伟,永清亦如之,遂樵于山。日得柴两担,售于市,可敌其父五日屦,如是江稍 裕。三年而长清亦峥嵘起,亦能樵。万清兼猎事,獐麂野豕,偶一得之,可易贯钱斗粟。江室中有大布之衣,干糇之粟,自今日始。 城西坪忽有虎患,官捕不能得,断樵路。万清乃谓永清曰:“兄会须格杀此獠,恐其猛,弟当助一臂力。”永即应。万往,而长、庆亦欲与俱,兄诃之返,乃阴随之。万、永至,俟于嵎。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于时虎不得奋,相视而雄。忽长、庆猝 至,左右各捉一虎蹄扭之。虎怒而起,众复按,虎仆,以虎口置地上揉捺之。虎大怒,腾而奔。众方欲逐,虎颔下忽贯一矢,大吼如雷,声震陵谷,跃入危崖而毙。但闻树杪一儿呼曰:“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乃知其为五弟福清也。 会川苗骚扰,威镇剿捕,万清兄弟皆入伍。万清首登苗寨,破其碉,得其首级九颗,悬之腰间而返。威镇曰:“好男儿!”擢为裨将。请于上,迁参戎,褒赐有差。其昆弟四人,累立军功,皆官守御。每出战,五人蝉联而入,势若长蛇,而福之弓弩,犹百发百中。今国瑞年七十,健饭,五子迎养于官,终日憨憨笑,以为少年时所念不到有今日也。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

B. 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

C. 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

D. 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鳏”是对无妻或丧妻者的称谓,文中指的是丧妻。古代有“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的说法。

B. “七十岁”被称为“知天命”,“六十岁”被称为“花甲”,“八十岁”被称为“期颐”。

C. “龆龀”指儿童换牙,文中指的是进入童年时期。古人常用生理特征来代指年龄,如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

D. “昆弟”即“兄弟。”“昆”指哥哥。“昆弟之好”指兄弟般的情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国瑞家境贫寒。妻子去世后,独自抚养五个孩子。冬天看日色早晚,抱孩子们晒太阳取暖。 太阳在东边,就把孩子们排列在西边墙根下,反之亦然。

B. 万清兄弟作战勇敢。每次出战,兄弟五人同时上阵,那情势就像一字长蛇阵,而他们的弓箭依 旧百发百中。

C. 万清兄弟相互友爱。在城西坪除虎患时,长清、庆清想帮助哥哥,想一起前往,万清出于安全 考虑,呵斥他们,叫他们回去,可是他们偷偷地跟去了。

D. 万清兄弟很孝顺。在父亲晚年时,把他接进官府供养。江国瑞年轻时未曾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 好日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困惫滋甚,夫妻着败絮,五子裸焉。终日饮粥糜,且不重食。

②万清兼猎事,獐麂野豕,偶一得之,可易贯钱斗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 写 500 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 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 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 23 年,担任系主任 16 年,开了 16 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以理工科见长的知名学府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 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

1916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 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

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他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 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 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 困史。朱自清从 1924 年 7 月 28 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 年 7 月29 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 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 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 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 1942 到 1943 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 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当时,法 币急速贬值,到 1948 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 3 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 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 年 8 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 38.8 公斤。1948 年 8 月 12 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 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 仅有 6 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 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 格”(叶圣陶)。

〖相关链接〗

《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 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教学认真,做事原则性强。他的选修课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却照常讲课考试;在辞去图书馆 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

B. 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 500 字;为“蝉鸣”的细节,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又两次亲自验证,还专门写文章。

C. 引用了沈从文、叶圣陶等名人对传主的评价,这些引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感染力,直接突出传主的不凡形象及其高尚的人格与气节。

D. 朱自清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 23 年,担任系主任 16 年,开了 16 门课,他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 的人,至今仍为这所以理工科见长的知名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B. “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表现了朱自清一生认真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生活中机械刻板的一面。

C. 朱自清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一方面说明他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 穿着上“节流”,一方面说明他乐观豁达。

D. 据友人回忆,47 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友人对其外貌的回忆,有利于突出后文朱 自清虽然处于贫困的生活中,依然拒绝美援的崇高气节。

3.文章题目是“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