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边两段话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荀子阐发的“礼”的人...

依次填入下边两段话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荀子阐发的“礼”的人文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从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而不是使礼制作为宗教的一种仪规。试举一例以明之。如,荀子对于人问“雩而雨何也?”回答说:“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则典故。“雩”原是一种宗教色彩很浓的求雨仪式,           ,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这种仪式,只是认为不应当把它神化。换言之,              ,荀子认为还是有意义的。

①人们常常是把那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纳入到礼制中去

②那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常常被人们纳入到礼制中去

③虽然荀子在这里明确表示了“犹不雩而雨也”的意见

④荀子在这里虽然明确表示了“犹不雩而雨也”的意见

⑤如果把它作为一种礼的仪式         

⑥即使把它作为一种礼的仪式

A. 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C 【解析】试题分析:洁儿答此题,一要注意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意思和句式特点,二要注意各句自身的句式特点。第一道横线的下文陈述对象是“人们”,而且是主动句,因此此处应填①。第二道横线上下文两个小句子的主语相同,此处主语“荀子”也应在关联词“虽然”的前边,因此应填④。第三道横线同下文构成假设关系,因此应填入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近年,我省加快交通建设的步伐,已基本完善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和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融为一体的综合立体运输体系。

B. 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 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化程度不高的唐刚立志发扬跛鳖千里的精神,不断自学,终在民问文学方面有所成就。 

②家风建设,是道德建设从社会细微处抓起的具体而微的措施,是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好方式。 

③这所有名的中学将原来的冲锋号起床铃改为温柔的小步舞曲,学生们说新的音乐像晨钟暮鼓,死气沉沉,让人提不起精神。   

④京剧大师梅葆玖驾鹤西去,著名演员濮存昕呼吁京剧演员尤其是梅派传人,要将梅先生身上那股不受名利场沾染的“仙气”薪火相传

⑤秦武阳为人既无胆量,又少谋划,干大事而惜身,关键时刻引而不发,终不能成就大业。  

⑥他在史海中钩沉辑佚,于文物间爬罗剔抉,可谓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若论嘉惠后学,金针度人,这三本书名副其实。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④⑤⑥    D. ①④⑥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⑴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⑵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 ”与“主人下马客在船”句式相同,一句之中兼写主客,前后映衬。所不同的是,前者抒发的是无可奈何的离别之情,后者是不由自主的留连之意。

⑶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

B. “幽人”与“孤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与契合,极富夸张的意味,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C. 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D. 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华彩重章、含蓄蕴藉、生动传神。

E. 苏轼“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写“孤鸿”遭遇不幸,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用了托物寓人的手法。

2.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试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④破其唇,噀⑤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节选自《宋史•李若水传》)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躐(liè)跻:越级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④挝(zhuā):敲打,击。⑤噀(xùn):喷。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B. 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C. 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D. 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博士,学官名,掌教授五经。自汉武帝立太学后,即置五经博士,宣帝增员十二人,掌教授太学弟子。东晋增至十六人,六品,不再分经教授,统称太学博士。

B. 故事,在文中指古代的典章制度 ,可译为“先例、成法”,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的意思不一致。

C. 官秩,秦汉时期,官的等级称秩,以“石”数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

D. “公父母春秋高”文中“春秋”是指“年龄”。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知命是五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 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 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心中无限的牵挂,生怕自己被杀的噩耗惊吓了父母。

D. 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含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②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