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甲: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⑥ 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节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_________________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_______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甲:①绕树三匝, ②何枝可依? ③山不厌高, ④海不厌深。 ⑤周公吐哺, ⑥天下归心。 乙: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舞榭歌台 ③不知老之将至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 ⑤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⑥玉露凋伤枫树林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匝、哺、榭、至、萧、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第二联。

2.结合全诗分析“微吟寄短愁”的“愁”的内涵。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逾远而存也                   弥:  更加

B. 不见于可也                   言:  著作

C. 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D. 予欲其盛气而勉其思也         摧:   挫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草木鸟兽为物                且夫水积也不厚

B. 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散亡磨灭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D. 以自警焉                  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 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 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可知“立言”是不能依靠的。

D. 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告诫徐无党注重反省,自我修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2)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3)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

 

查看答案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说:“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宽容他人就是一种与人为善。

请以“宽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文体正确;④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庞朴

①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简明的概念,来概括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中国文化。有一位学者指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质在于“忧患意识”;另一位学者声言,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

②忧乐这两种精神,有时分别统领了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如西汉的雄浑与魏晋的清远。有时又常常分别代表着不同人士的神韵情采,如杜甫的沉郁与李白的飘逸。甚至同一个人,在一个时期里会意气风发,受“忧”的精神鼓舞,“猛志固常在”;到另一个时期里又超然物外,本“乐”的精神为怀,“悠然见南山”。以上种种忧乐杂陈的状况,不能归结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具完整的性格,相反它们恰好表明了中国文化同时兼备这两种精神。这两种精神的理想地结合,便构成了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

③在这方面说得最为深入浅出的,大概要推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了。第一句“发愤忘食”是忧,第二句“乐以忘忧”是乐,第三句有从忘食忘忧而到达忘我的意思,便又无忧无乐可言,世界同一而无特定情感了。

④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因为他能以天下为己任;称伯夷为“圣之清者”,因为他洁身自好;称柳下惠为“圣之和者”,因为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但三人都不及孔子集三人之大成,成为“圣之时者”。所谓“时”,是进退、出处、远近、迟速,都能因其所宜而为之,这是统摄忧乐而又超越忧乐的境界。

⑤在庄子谈到人格类型时,我们也看到了任、清、和、时的影子。在《应帝王》篇中,有一位壶子,能显四种相,其一是“地文”,相当于孟子的“圣之清”;其次是“天壤”,相当于“圣之任”;再次是“太冲莫胜”,相当于“圣之和”;最后也是最高的相叫“未始出吾宗”,相当于“圣之时”。

⑥佛学有所谓四门诀——无门、有门、亦有亦无门、非有非无门,与孟子的四圣、庄子的四相,完全是一个套路。这一切又都可以化约为忧和乐,归之于忧乐的圆融。

⑦圆融既被推为儒道各自学说的最后一言和人格的最高境界,恰好成了检验他们的学说能否贯彻到底和考验他们的人格能否臻于至上的试金之石。所以,他们走了“仇必和而解”的光明大道,互相圆融起来建成中国文化的独特传统。圆融也成为一种优势,使得中国文化能顺利迎接外来的佛学,不盲从和自馁,相反却以圆融去容纳和包涵,并终于汇成了源远流长的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

⑧这个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传统,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变异,呈现为不同的时代精神。但在近代以前,变化是不大的。时至今日,它正迎接着新的挑战。我们久已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敬重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选自《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根据第二段,概括“忧乐杂陈的状况”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为什么“我们应该敬重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渡扬子江》)

(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4)不念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 ______________,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6)子曰:“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