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庞朴 ①千百年来,人...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庞朴

①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简明的概念,来概括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中国文化。有一位学者指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质在于“忧患意识”;另一位学者声言,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

②忧乐这两种精神,有时分别统领了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如西汉的雄浑与魏晋的清远。有时又常常分别代表着不同人士的神韵情采,如杜甫的沉郁与李白的飘逸。甚至同一个人,在一个时期里会意气风发,受“忧”的精神鼓舞,“猛志固常在”;到另一个时期里又超然物外,本“乐”的精神为怀,“悠然见南山”。以上种种忧乐杂陈的状况,不能归结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具完整的性格,相反它们恰好表明了中国文化同时兼备这两种精神。这两种精神的理想地结合,便构成了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

③在这方面说得最为深入浅出的,大概要推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了。第一句“发愤忘食”是忧,第二句“乐以忘忧”是乐,第三句有从忘食忘忧而到达忘我的意思,便又无忧无乐可言,世界同一而无特定情感了。

④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因为他能以天下为己任;称伯夷为“圣之清者”,因为他洁身自好;称柳下惠为“圣之和者”,因为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但三人都不及孔子集三人之大成,成为“圣之时者”。所谓“时”,是进退、出处、远近、迟速,都能因其所宜而为之,这是统摄忧乐而又超越忧乐的境界。

⑤在庄子谈到人格类型时,我们也看到了任、清、和、时的影子。在《应帝王》篇中,有一位壶子,能显四种相,其一是“地文”,相当于孟子的“圣之清”;其次是“天壤”,相当于“圣之任”;再次是“太冲莫胜”,相当于“圣之和”;最后也是最高的相叫“未始出吾宗”,相当于“圣之时”。

⑥佛学有所谓四门诀——无门、有门、亦有亦无门、非有非无门,与孟子的四圣、庄子的四相,完全是一个套路。这一切又都可以化约为忧和乐,归之于忧乐的圆融。

⑦圆融既被推为儒道各自学说的最后一言和人格的最高境界,恰好成了检验他们的学说能否贯彻到底和考验他们的人格能否臻于至上的试金之石。所以,他们走了“仇必和而解”的光明大道,互相圆融起来建成中国文化的独特传统。圆融也成为一种优势,使得中国文化能顺利迎接外来的佛学,不盲从和自馁,相反却以圆融去容纳和包涵,并终于汇成了源远流长的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

⑧这个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传统,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变异,呈现为不同的时代精神。但在近代以前,变化是不大的。时至今日,它正迎接着新的挑战。我们久已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敬重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选自《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根据第二段,概括“忧乐杂陈的状况”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为什么“我们应该敬重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1.首先,提出本文观点:忧乐精神构成了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其次,从儒、道、佛三个角度,阐述中国文化具有忧乐圆融的特点;最后,阐述圆融的作用,并号召人们要敬重和发扬圆融精神。 2.①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风貌;②不同人士有不同的神韵情采;③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人生态度。 3.①检验各派学说能否一以贯之;②考验人格能否臻于至上;③建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④能容纳和包涵外来文化;⑤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我们还可以从各小段内容人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作答时按照“首先”“接着”“最后”顺序进行概括。本文第一、二段落提出了忧乐精神构成了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的观点;第三节写孔子所说的内容具有“圆融精神”,第四节写孟子学说也有“忧乐圆融”的精神,第五节写道家文化具有“圆融精神”,第六节从佛家角度写佛家文化具有“圆融精神”,这几个段落是并列关系因此归为一部分;第七、八、九节阐述圆融的作用,并号召人们要敬重和发扬圆融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渡扬子江》)

(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4)不念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 ______________,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6)子曰:“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并结合必修三所学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间先生墓表

方苞

先生姓钱氏,讳澄之,字饮光,苞大父行也。苞未冠,先君子携持应试于皖,反,过枞阳,宿家仆草舍中。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先君子惊。问曰:“闻君二子皆吾辈人,欲一观所祈向,恐交臂失之耳。”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自是,先生游吴越,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

先生生明季世。弱冠时,有御史某,逆阉余党也,巡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御史大骇,命停车,溲溺已溅其衣矣。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著也,漫以为病颠而舍之。先生由是名闻四方。

当是时,几社、复社始兴。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最善,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年八十二而终。所著《田间诗学》及文集行于世。

(节选自《方苞姚鼐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八十二而终                                有:通“又”

B. 逆阉余党也,巡至皖                          按:按照(次序)

C. 穷饿无聊,追又急 (《指南录后序》)           购:重金收买

D. 越国以远(《烛之武退秦师》)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恐交臂失之耳

B. 溲溺已溅其衣矣

C. 求救国之策

D. 北驱予并往,不在使者之目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

⑵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⑶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4.根据《田间先生墓表》,概括钱澄之的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斋戒”,古代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

B. 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多使用敬辞,其中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

C. “进谏”,是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同样指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主、年幼者对长者进行的劝告建议的方式。

D. “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黛玉因母亲名字有“敏”字,所以写“敏”字时常用它字代替或曲笔,即为“避讳”之举。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不同的活动。        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①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

②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

③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

④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

⑤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

A. ③⑤②④①    B. ①⑤②④③

C. ③⑤④②①    D. ①⑤④②③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 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B. 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C. 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

D. 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