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人有双眼,不止流连于观日与赏月之间,正如李太白的抒怀;人有两足,_____,就像范仲淹的忧虑。魏晋风流里,既有王羲之借山水以游目骋怀,寄托人生之感;_____,破解羁绊之慨。文人们在独特的语境中,不但没有屈从于现实的泥淖,_______,从而直抵逍遥的北冥。

 

示例:(1)也不应奔走于江湖与庙堂之间。 (2)也有陶渊明借田园以安天乐命。 (3)反而高扬着理想的风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第一处,前面说“人有双眼,……正如……”,而此处说的是“人有双足,……就像……”,可见两处内容之间应是对照关系,相同位置的句子的结构应是一致的,即应与“不止流连于观日与赏月之间”结构一致,再分析后面一句,“就像范仲淹的忧虑”,由此可以联系到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处江湖之远则……”,故此处应是说“也不应奔走于江湖与庙堂之间”。第二处,前面说“魏晋风流里,既有……”,从关联词的搭配角度来看,此处应是说“也有……”,前面“魏晋风流”限制了此处所选用人物所处的朝代,后面“破解羁绊之慨”,由此可以联系“陶渊明”,即应是说“也有陶渊明借田园以安天乐命”。第三处,前面说“文人们在独特的语境中,不但没有屈从于现实的泥淖”,后面说“从而直抵逍遥的北冥”,由此可知此处应是说“反而高扬着理想的风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阁下降尊纡贵,千里迢迢拜访寒舍,鄙人深感荣幸。

B. 承蒙您老亲自奉书指导,我读后受益匪浅,然因琐事繁杂,未能及时回信,望见谅。

C. 他接过字画,连声说:“感谢您的惠赠,回去必当补壁,一定会使寒舍蓬荜增辉!”

D. 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教学方法谈几点体会,以就正于学界同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作为当地老百姓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的张家界阳戏艺术剧团在区脱贫攻坚指挥部的指导下,组织了“戏曲进万村”精准扶贫巡回演出。

B. 为方便高原艰苦地区军人铁路出行,青藏铁路公司途经拉萨站的所有车次,为高原军人预留六张硬卧票的优惠政策。

C. 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央视视频《家风传承》告诉我们要注重家教、注重家庭、注重家风。

D. FAST 已于今年8 月22 日、25 日发现两颗新脉冲星——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新脉冲星,也是中国人首次用自己的望远镜发现新脉冲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春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公园里、田野上、街道边,百花含苞待放,杨柳椿萱并茂,游人流连忘返。

②随着各级教育的普及,读过书的人是越来越多,但是读过书和真正会读书的人是不同的,他们简直是判若云泥

③许多年前,在听老人讲布朗族的种茶历史和茶文化时,南康先生不动声色,到现在他才明白,那时候老祖宗就已经建立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古茶林生态系统,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④冬至这天,南下的冷空气与北上的暖湿气流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邂逅,我市迎来一场铺天盖地、洋洋洒洒的大雪。

⑤互联时代,客户的一举一动都会转化为数字信息,成为商家挖掘商机的大数据宝库,相对于线下零售的盲人瞎马,线上电商简直就是明察秋毫。

⑥中国无人机强势崛起让美国如鲠在喉,于是美国到处扬言要制定军用无人机销售、转让和使用方面的规则,使之与其他武器一样受到所谓国际法的制约。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②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_________________,则远怨矣! ”《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  日光初出为暾,青中透红为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B. 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 颔联第二句写一只白鹭在长满菱叶的池塘里夜宿,显得有些孤单落寞,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

D. 颈联第一句写诗人信步行走在石湖畔,因为路是旧时认识的,所以不必担心走错,照应了诗题中的“初归”二字。

E. 颈联第二句写自己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的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