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的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的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西方交通的代名词。许多研究者认为,陆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在农作物和家畜方面就已经有了交流。东方的粟通过今天的新疆等地传入西方,而驯马、小麦等从西方传入中国,重要的传播路线就是后来所称的丝绸之路。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出于消弭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是沟通长安和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

自开通西域后,汉朝在这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等行政管理机构,护卫中华帝国与域外的交往。唐代有以安西大都护为核心的“安西四镇”等军政建置,还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这些措施对于保护中西陆路交通、保障经济利益、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上长期的商贸往来、频繁的出使求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使人们接触到异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服饰、艺术等,“胡帽”“胡乐”“胡旋舞”等曾在长安盛极一时。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沿途各国的人口增长,以及商业、医药、手工业及畜牧业的繁荣发展。中华古老的文明、繁盛的都市、广阔的疆域,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前来朝觐、学习。当时的长安已成为照亮西方的国际性大都市。中华文明得到广远的传播,故而有学者称这条丝绸之路为文化“大动脉”。

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此之后,西北陆路长期受阻。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退入嘉峪关自保,丝绸之路至此彻底衰落。当然,这期间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使丝绸之路不再像以前那样畅通了。

(取材于肖小勇、傅梦孜、高建新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通道。一般认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元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国家实行海禁政策导致其逐渐衰弱。“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多种时代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航海技术。

汉代中国人之所以能踏开“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在于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到了隋唐,随着中外交往的繁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航海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当时航海者的远洋地文知识和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都更加丰富,对远洋季风规律的掌握与应用,也愈趋娴熟

宋元发达的航海技术,促进“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宋元航海术最重要的突破体现在全天候磁罗盘导航和大洋天文定位技术方面。随着航迹推算对测向定量化的要求,单纯的“南北”的“指南浮针”与由天干地支组成的二十四向方位盘组合起来,演进成“磁罗盘”。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从一地航行到另一地的转向针位点集合技术,形成了“定向行船”所依赖的航路指南。海员们还掌握了通过观测天体(特别是北极星)的高度,来判定船的地理位置(主要是南北位移)的天文定位技术,从而使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了关键性的修正。

明初,郑和航海术将“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到一个空前辉煌的历史阶段,出现了举世闻名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盛景。郑和航海术主要体现在集航用海图与航路指南于一身的《郑和航海图》上。《郑和航海图》不但对广大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航区标注了具体的地理位置,还对沿途景物进行了写实性的描绘,而且对沿途的导航物与碍航物,如山峰、岛屿、浅滩、礁岩、港口等进行了标识。图中还出现了具有航迹推算与修正技术意义的针路系统,并吸收运用了其他航海者的先进仪器与导航方法,将之与中国传统的量天尺观测技术结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横渡印度洋的过洋牵星系统。

(取材于孙光圻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我国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世界大趋势,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合作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创造了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一带一路”涉及世界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建立了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2017年,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的新阶段,取得明显成效。

贸易投资合作继续深化。2017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2.1%,进口3.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6.8%;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4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

重大项目扎实推进。东非铁路网起始段肯尼亚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中老铁路首条隧道全线贯通,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匈塞铁路、卡拉奇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成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典范。

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我国与格鲁吉亚、马尔代夫签署自贸协定,与摩尔多瓦、毛里求斯正式启动自贸协定谈判,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对外援助效应提升。我国启动“共筑援助之桥,畅通‘一带一路’”行动,落实了多项重大援助举措,积极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开办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还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合作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必将超越某一国家、某一区域,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造成深刻影响。

(取材于高峰、王晓易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西方交流早于张骞开通西域时期

B. 汉唐政府重视丝绸之路有军事目的

C. 包容的心态造就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 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得到广远传播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它的兴盛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

B. 安史之乱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C. 明朝西域政策与汉唐不尽相同

D. 它的衰落与奥斯曼的崛起有关

3.根据材料一,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是

A. 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

B.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C. 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D.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消弭”:“弭”的读音为mí

B. 材料二的“娴熟”:“娴”为形声字,从女,闲声

C. 材料二的“揆南北”:“揆”在文中是测定(方向)的意思

D. 材料二的“天干、地支”:“天干、地支”此处用来表示方位

5.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航海者已经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

B. 隋唐时期,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更加丰富

C. 宋元时期,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关键性修正

D. 明朝郑和的过洋牵星系统是中国传统技术的结晶

6.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影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因素的一项是

A. 国家海禁政策    B. 认识自然水平

C. 天体星辰星座    D. 航海导航技术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一带一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继承发扬了古丝绸之路精神

B. 广大发达国家是合作的主体

C. 有助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D. 产生了多个方面的辐射效应

8.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1.C 2.B 3.D 4.A 5.D 6.C 7.D 8.(意思对即可) 古代中国创造了陆上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与西方的沟通,传播了中华文明; 古代中国还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 今天的中国创造了“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合作模式(或:建立了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包容的心态造就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错误,选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文章第三段的表述是“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包容的心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颠倒了。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安史之乱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错误,选项曲解文本意思,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述是“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此之后,西北陆路长期受阻。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退入嘉峪关自保,丝绸之路至此彻底衰落。当然,这期间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使丝绸之路不再像以前那样畅通了”,“安史之乱”是分水岭,但并不能说就是丝绸之路衰落的根本原因。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一,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解答本题,首先要到材料一中圈出有关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内容,然后分析诗句的内容。文章第三段说“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使人们接触到异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服饰、艺术等,‘胡帽’‘胡乐’‘胡旋舞’等曾在长安盛极一时”,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D项,“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这是唐玄宗命人送杨贵妃荔枝的故事,不属于东西方文化交流。A项,“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这是储光羲《送人随大夫和蕃》中的诗句,“西方”“六国”“来宾”等内容体现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B项,“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出自王建的《凉州行》,“蕃人”“不耕犁”“种禾黍”等内容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C项,“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源自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善胡歌”“能汉语”等内容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 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理解文中字词含义的能力。考生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A项,“消弭”的“弭”的读音为mǐ;从语境来看,材料一第一段说“汉武帝出于消弭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可见“消弭”的意思“清除、消除某些不好的事情”。 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明朝郑和的过洋牵星系统是中国传统技术的结晶”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并吸收运用了其他航海者的先进仪器与导航方法,将之与中国传统的量天尺观测技术结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横渡印度洋的过洋牵星系统”,应是“中西合璧”。 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影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因素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第一段说“国家实行海禁政策导致其逐渐衰弱”“‘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多种时代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航海技术”,如第二段“对远洋季风规律的掌握与应用,也愈趋娴熟”,由这些内容可以知道,影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因素主要有国家的海禁政策、人们认识自然的水平、航海的导航技术,故ABD三项都正确。C项,错误,文章第三段说“宋元发达的航海技术,促进‘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宋元航海术最重要的突破体现在全天候磁罗盘导航和大洋天文定位技术方面……海员们还掌握了通过观测天体(特别是北极星)的高度,来判定船的地理位置(主要是南北位移)的天文定位技术,从而使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了关键性的修正”,可见应是“天文定位技术”,并不是“天体星辰星座”。 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一带一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广大发达国家是合作的主体”错误,材料三第一段说的是“建立了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可见主体应是“广大发展中国家”。A项,源自第一段,文中说“是我国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重大发展战略”,C项,是对中间部分的概括,且最后一段也说到“‘一带一路’建设……还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D项,源自最后一段,文中说“‘一带一路’合作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必将超越某一国家、某一区域,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造成深刻影响”,这三项的内容与文本一致 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根据题干明确筛选的依据,即“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且应分条作答。材料一中说“这条丝绸之路是沟通长安和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沿途各国的人口增长,以及商业、医药、手工业及畜牧业的繁荣发展。……中华文明得到广远的传播……”,材料二中“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通道……宋元发达的航海技术,促进“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材料三中“‘一带一路’是我国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世界大趋势,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合作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创造了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

引力全称万有引力,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简单说就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视野里,引力等价于弯曲的时空。而引力波就是在弯曲的时空这个大背景下,当发生有质量的物体加速运动导致的扰动时,由此产生的波动如波纹一样向外传播的现象。

一个世纪前,爱因斯坦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但近百年来,科学家们并未找到证明它存在的直接证据。华盛顿当地时间2016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实验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观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13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是科学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引力波的发现对普通人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科学家们表示,一个新的重大科学发现,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预估的发展。18世纪描述电磁波的麦克斯韦理论确认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但是现在不管是电视机还是移动电话,都与电磁现象有关。

 

查看答案

《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请结合这一主旨,为下面对联写出下联。

上联:攻守已变不思变,江山焉能自保

下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业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振长而御宇内          策:马鞭子

B. 焚百家之言,以黔首    愚:愚昧

C. 收天下之兵              兵:兵器

D. 临不测之渊,以为      固:坚固的地势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 践华为城,河为池        蒙故业,遗策

C. 信臣精卒陈利兵谁何      九国之师,逡巡不敢进

D. 百越君,俯首系颈        仁义不施而攻守势异也

3.对这段文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B. 这段文字重点是讽刺秦始皇自以为可以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

C. 这段文字刻意渲染“攻”时的秦是何等强大,意在与后来秦灭亡之迅速形成对比,突出文章的中心。

D. 作者依次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个方面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在正面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意在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秦论》以总结秦亡的历史经验为主旨,是政论文中史论体的开山之作。这篇政论文,语言壮美,文采斐然,至今传诵不衰。

B. 本文总叙了秦的崛起、强大、鼎盛到覆亡的过程,论述秦崛起和强大的原因,鲜明地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

C. 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朝与陈涉对比,六国与陈涉对比,水到渠成地得出自己的论点。

D. 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A.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 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D. 铸以为金人十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