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意境相加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意与境》,本文有删改)

1.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

A. 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 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C. “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D. 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E. 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2.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 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 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题材是丰富多样的。

D. 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3.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

4.结合本文观点,简要说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中的“境”与“象”的关系。

 

1.BC 2.B 3.①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③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4.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境生于象),“远人村”、“墟里烟”、“狗”、(“深巷”)、鸡、(桑树)构成了诗句的意境的基础;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境超乎象),这些意象组合营造出一个幽雅宁静和平的田园生活的情境。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根据原文,“境生于象”并不等于“境生于象外”。C项,“‘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说法错误,第二点属“境生于象外”的含义,不是“境生于象”的含义。故选BC。 2.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一项”,A项,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解。C项,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而不是说明“意境创造的资源丰富多样”。D项,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形象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非“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故选B。 3.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可以从文中筛选出“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条概括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4.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本文观点,简要说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中的‘境’与‘象’的关系。”答题时,先在文中找出关于“境”与“象”的关系的观点。然后结合这个观点分析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中“境”与“象”的关系。通读文章,可以在文中找出关于“境”与“象”的关系观点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那么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意境的基础是由意象“远人村”“墟里烟”、“狗”、(“深巷”)、“鸡”、(“桑树”)构成的。这些意象组合营造出来一个幽雅宁静和平的田园生活的情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________________,沉吟至今。

(2)越陌度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

(3)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________________,守拙归园田。

(4)________________,体无咎言。以尔车来,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该诗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景?请指出突出的一种并作简要分析。

(2)简要概括该诗后两句所表现的山农的性格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食于半道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惠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於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昭明太子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弦歌:弹琴唱歌

B. 执事者闻之                             执事:办事的人

C. 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               畜:保存、储存

D.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同志:志趣相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尝著《五柳先生传》自况               辄抚弄寄其意

B. 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此隐士也

C. 颜延之刘柳后军功曹                   天下笑

D. 浔阳三隐                           吾欲南海何如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陶潜“高趣”、“真率”一组是

①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②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③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④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

⑤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⑥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

A. ①③④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B. 陶渊明本来就不喜欢这个督邮,当下属请示陶渊明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时,他叹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低头哈腰,恭恭敬敬去侍奉那卑污的小人!”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C. 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一来就能喝酒。陶渊明嗜酒如此,亦是他任真自得个性的鲜明反映。

D. 当时周续之来到庐山,跟随慧远法师学佛,彭城人刘遗民也隐居在匡山,因此,周续之、慧远法师、刘遗民三人号称“浔阳三隐”。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用斜线为下面句子断句

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2)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②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食于半道要之。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B. 电子商务能否成为互联网商业的一个支柱,取决于一个前提,就是它能让更多的消费者、商家和合作网站从中受益。

C. 深圳市观澜高尔夫球馆是经过市体育局和市民政局批准的专门从事高尔夫球运动推广的团体。

D. 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