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三个题目与《三国演义》《雷雨》《边城》文学名著有关。请从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

下面三个题目与《三国演义》《雷雨》《边城》文学名著有关。请从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班里举办“读文学名著,讲智慧故事”读书交流活动,请从《三国演义》中任选一个情节(煮酒论英雄除外),讲述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语言生动。

②请从《三国演义》或《雷雨》《边城》中任选一个人物,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请按照下面的格式完成。

我认为(人物名字)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理由是:——

③请从《三国演义》或《雷雨》或《边城》中任选一个人物,表达你对该人物的同情或是赞美。请按照下面的格式完成。

我同情(赞美)(人物名字)。他(她)的(性格、品行、命运——)太值得同情(赞美)了!

 

(1)话说那天许云峰与李敬原正在等甫志高来接头,没想到等来的是特务的搜捕和甫志高的叛变,许云峰刚欲起身离开,没想到正面遇到特务,他赶忙回身坐下。在如此危机只是,许云峰想到了同志们的安危和李敬原身份的重要。说时迟,那时快,他心中闪现一个妙计,他故意与甫志高打招呼,吸引特务注意力,掩护李敬原撤退。他沉着冷静,毫不畏惧,装作平静墨阳,许云峰用他的智慧和牺牲精神把损失降到了最小,为党作出了贡献。 (2)赵云,他是三国演义中最得人心者之一,他一出场就不同凡响,给读者留下很深印象,他武艺超群,勇猛非凡,而又谦虚谨慎,忠义刚正,他不似关羽的居高自傲,不似张飞的暴虐无恩,他是以儒将艺术典型和完人来塑造的。赵云一身历战无数,令敌人闻风丧胆,年过七旬依然神勇无比,世人皆称常胜将军,军中号为虎威将军,同时赵云忠直敢谏,谏分田,谏阻伐吴都表现了他这一特点,和爱护百姓,着眼大局的优秀品德,被世人广为传诵。 (3)我赞美诸葛亮,他是一个睿智的人。诸葛亮,身体雄伟,相貌出众,器宇轩昂,羽扇纶巾.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轻挥羽扇,早见曹操败北;凭三寸之舌,让江表群豪皆惊;依数尺之琴,使关中雄师尽退;七擒见证了他的英才;两表诉出了他的忠心;他虽为肉体凡胎,但却做为了许多非同凡响之事;他治理下的是块贫脊之地,辅佐的是位庸主,却让强魏,悍吴喂之如虎;他施行的刑法峻严,却无一人抱怨;他死之日,上极王公,下至村夫,尽皆哀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最好概括.试观古今,谁人可及? 【解析】①试题分析:题干是“班里举办‘读文学名著,讲智慧故事’读书交流活动,请将《三国演义》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智慧故事(煮酒论英雄除外)写下来,与同学分享。”名著只能是《三国演义》,讲的故事必须在《三国演义》这部名著里的,必须是“讲一个故事”,讲故事就要交代人物是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情要交代清楚它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个故事不是随便讲一个就行的,故事要能表现人物的“智慧”,其中“智慧”可以是大智慧,也可以是某一件具体事情上的小智慧。文中不能评价过多,抒情过多,更不能故事没有体现“智慧”,或是把“智慧”混淆与“手段”。要讲一个正面人物的故事。故事情节要尊重原著的内容,不可主观编造。语言要求生动。 ②题试题分析:题干是“从《三国演义》或《雷雨》《边城》中任选一个人物,谈谈对这个人物的看法。”考查的是分析和概括小说中某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及理由。要求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完成。格式是:“我认为(人物名字)是个___的人”,再结合情节分析该人物形象具有这样的特点的理由。主要是叙述过时,也可以加入自己的议论和抒情。首先要选择所给三部部小说中的人物,而且这个人物一定要是自己最喜欢的人物,熟悉人物的故事和他(她)形象,这样才容易对他(她)形象特点概括的准确。如:《边城》中的人物很多,都闪现着人性真、善、美的光芒。比如:选择翠翠。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谢冕

①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②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诗的特点在抒情。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而是为了感动。读者总是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希望这种欣赏的结果,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还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③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段“工序”。

④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欣赏诗歌,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⑤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⑥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这里所谓的“猜”,其实就是欣赏过程中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

⑦我们读诗时会感觉到,诗的语言是断断续续的,跳动性很大,欣赏时需要对这种不连贯进行“加工”——即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填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写诗时旅居巴蜀,这是寄怀妻子的诗篇。这首短诗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像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那时节,西窗闪着烛光,他们一起回想如今这个令人情思绵绵的雨夜。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联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

(有删改)

1.作者在第③段中以“泡”字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根据文中与“泡”字相关的内容加以解说。

2.诗歌欣赏活动为什么以想像活动为主要方式?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答。

3.作者认为诗的语言“跳动性很大”,要创造性地欣赏。请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参照第⑦段的例证,说明作者的观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查看答案

阅读名著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煮酒论英雄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里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据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天雨方住,见两个人撞入后园,手提宝刀,突至亭前,左右拦挡不住。操视之,乃关、张二人也。原来二人从城外射箭方回,听得玄德被许褚、张辽请将去了,慌忙来相府打听。闻说在后园,只恐有失,故冲突而入。却见玄德与操对坐饮酒。二人按剑而立。操问二人何来,云长曰:“听知丞相和兄饮酒,特来舞剑,以助一笑。”操笑曰:“此非鸿门会,安用项庄、项伯乎?”玄德亦笑。操命:“取酒与二樊哙压惊。”关、张拜谢。须臾席散,玄德辞操而归。云长曰:“险些惊杀我两个!”玄德以落箸事说与关、张,关、张问是何意。玄德曰:“吾之学圃,正欲使操知我无大志;不意操竟指我为英雄,我故失惊落箸。又恐操生疑,故借惧雷以掩饰之耳。”关、张曰:“兄真高见!” 

(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曹操认为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自己,这是故意吓唬刘备,以试探刘备是否有野心。

B. 关、张二人撞入后园,是因为他们看穿了曹操的居心所在,认为这是一场鸿门宴。

C. 对于玄德亲自在后园种菜一事,关、张二人始终不能理解。

D. 曹操对于关、张二人莽撞进入后园的行为,没有怪罪,表现出英雄的大度。

E. 小说情节扣人心弦,方寸之间,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让人感知人物的特点。

2.曹操认为真正的英雄具备哪些特点?(用文中的语言回答)曹操煮酒论当世英雄的目的是什么?这表现了曹操的什么性格特点?

3.试结合文章内容评析刘备的性格特点。

4.文中画曲线文字为环境描写,请逐一分析其在选段中的作用。

5.文中引用下面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三国中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片中的:“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词人以此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

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感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赤壁

南宋·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作者来到赤壁岸边,眼前浮现出英雄周瑜的形象。

B. 颔联写诸葛亮挥动羽扇,火烧赤壁,为大破曹军立下了功勋。

C. 颈联回到眼前,实写赤壁江面烟波浩渺,白鸟飞翔的景象。

D. 尾联联想到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及其以赤壁为题创作的名篇。

2.“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例如《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

A.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B.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C.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D.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二首》)

3.戴复古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怀古诗词,请比较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同为写类似“夜窗听暗雨”的画面,李清照《声声慢》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_____________

②柳水的《雨霖铃》上阙中也写到了雨,词人用来渲染离别凄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阙中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