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三国中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片中的:“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词人以此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

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感伤。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涛”“岸”“卷”“蓑”“觅”“仲谋”“倩”“袖”“揾”理解字义去记忆。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赤壁

南宋·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作者来到赤壁岸边,眼前浮现出英雄周瑜的形象。

B. 颔联写诸葛亮挥动羽扇,火烧赤壁,为大破曹军立下了功勋。

C. 颈联回到眼前,实写赤壁江面烟波浩渺,白鸟飞翔的景象。

D. 尾联联想到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及其以赤壁为题创作的名篇。

2.“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例如《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

A.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B.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C.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D.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二首》)

3.戴复古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怀古诗词,请比较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同为写类似“夜窗听暗雨”的画面,李清照《声声慢》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_____________

②柳水的《雨霖铃》上阙中也写到了雨,词人用来渲染离别凄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阙中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各题。

绮罗香·红叶

张炎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漫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注释】①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本词当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其年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京城大都。②舣,yì停船靠岸。③长安,借指元朝京城大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林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都营造了深秋时落叶飘零的肃杀景象。

B. “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中“春”“花”都可理解为元朝新贵的象征。

C. “似花绕”“断霞千缕”都用比喻展现红叶的艳丽明媚,衬托出词人愉悦的心情。

D. “记阴阴、绿遍江南”写红叶也曾经有过绿荫如盖的盛况,今昔对比,意味深长。

2.张炎的这首词运用了借物寄托思想感情的手法。下列各项都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咏菊的诗句,其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怡红公子《种菊》)

B.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枕霞旧友《对菊》)

C.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潇湘妃子《咏菊》)

D.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蕉下客《簪菊》)

3.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请结合自己读书的体验,针对材料内涵写一篇叙述类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拟写对联。

(1)下面是郑燮就“墨竹”写的一副对联,现已打乱,请将打乱的词语组合成一幅对联。(填写序号即可)。

①仰面花   ②傲骨梅   ③虚心竹   ④低头叶   ⑤无   ⑥有

(2)请仿照上联,另选一种地方风味小吃,拟出下联。

上联:麻婆豆腐色香味美老少皆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