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车马炮 丁肃清 德欣说:“你这匹死马,我暂不吃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车马炮

丁肃清

德欣说:“你这匹死马,我暂不吃你。”他说着攻小卒,又攻,再攻……残局上的小卒已是兵临城下。德欣洋洋得意地看着红棋憋在仕脚里的那匹马,确是瓮中之鳖,自己的老将一崴就吃了,可他不吃,他要叫对方输得心服口服。

杨喜良就剩下车马炮了,而且那马还是匹死马,这使得他捉襟见肘,但仍耐心寻找着机会。

德欣是车务段段长,杨喜良是老调度,两人私交甚密。,他们什么话都能说,一边下棋一边说着车务段的事情。

旁边还有一位观棋者,叫李来顺,李来顺观棋不语。

几十天的春运,搞得焦头烂额,难得老朋友一聚。杨喜良说:“你看咱仨,像是这棋,你段长是车,我是这炮,都还厉害,来顺像这匹马。”

德欣和杨喜良都笑了。李来顺不笑,只静静观棋,在车务段,三十年前是个兵,三十年后还是个兵,尽管他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也卖力气,却没有提升,真的就像憋在仕脚的那匹马。可李来顺没有怨言。

德欣段长说:“稍停,我去撒尿。”

德欣撒尿去了。

杨喜良说:“德欣的棋厉害。”

李来顺说:“我不尿他。”

杨喜良说:“你吃亏就吃在了这个脾气。”

论关系李来顺和德欣段长不错,之所以不错,才没有客套,有人没人,不喊段长,就叫他德欣,他想,这才是哥们儿。

可当了领导,谁没有个自尊心啊。杨喜良说:“德欣工作还是有水平的,”

李来顺又说:“我不尿他。”

德欣撒尿回来了,继续下棋。

李来顺说:“我也去撒尿。”

趁李来顺撒尿的工夫,杨喜良对德欣说:“咱们段里,数来顺最冤,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有他,你可该提拔提拔他。”

德欣说:“我快退了,我不想管。”

说得杨喜良不高兴,“啪”地一声敲得很响,“将!”杨喜良在车的后面安上了炮。德欣的将想躲,却躲不了,往哪儿躲都在那只死马的脚下。

德欣“哎呀”了一声,没想到这盘棋输到了这匹死马上。

李来顺回来了,大喊:“输得好!我早就看出你要输这一招儿。”

棋散,仨人叙话。李来顺说:“咱仨,你们都混得好,是车,是炮,我是这死马,可死马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

德欣略有感慨:“来顺啊,我对不起哥儿们,可也怪,咱仨人怎么就这么好呢?”

李来顺说:“咳!这怪啥呀?都吃过苦,你不记得你当司机,我和杨喜良当司炉,从阳泉跑石家庄,四个钟头要填十二吨的碳,那累呀,我和杨喜良都不想活了,是不是呀喜良?”

杨喜良说:“是,苦是咱们的根本。”

德欣似有感悟:“这样吧喜良,趁我还没有退,是该把来顺提拔一下,也算了却心事一桩。”

李来顺“哈哈”地大笑起来:“错了,错了!谁稀罕你那个提拔,倒找我钱我也不干。”

德欣瞪大了眼睛:“此话怎讲?”

李来顺说:“这么讲吧,俺李来顺是神仙日子,每天五点起床画画,然后跑步,再然后看日出,看完日出早饭喝一两小酒儿。”

“咳呀!”杨喜良似悟道:“你李来顺让我想起一句话,袖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神仙、神仙!”

德欣无话,又来了下棋的雅兴,“再来一盘!”他愣拽着李来顺下棋,结果连输三盘?李来顺不下了,说德欣段长臭棋篓子。德欣还不甘心。

李来顺说:“要下,就此一盘了,我让你车马炮。”

德欣段长犹豫了一下说:“好吧。”

棋子儿的敲击声又响了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了车务段三个人下象棋的故事,下棋过程情节起伏,引人入胜,棋局的输赢始终作为主要悬念吸引着读者阅读,凸显出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B. 车务段段长德欣虚荣、狭隘,棋艺最差而不自知,杨喜良比李来顺处世更谨慎,懂得在让棋的过程中迎合领导的感受。

C. 小说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下棋者、观棋者的对话虽然简单,却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D. 段长与调度在是否提拔李来顺的问题上起初态度不同,但他们后来发现后者生活悠闲、平静,有着洒脱淡泊的人生追求。

2.小说在刻画李来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车马炮”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A 2.①淡泊名利。不稀罕被提拔,每天画画,跑步,看日出,自得其乐。②任劳任怨。三十年里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干,不被提拔也卖力气。③耿直不阿。与德欣说话有一说一,直接坦率,不逢迎领导。④多才多艺。生活中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⑤性格沉静。在德欣和杨喜良下棋说笑时,他虽棋艺高超却不说不笑,只静静观棋。 3.①有概括情节的作用。小说主要围绕下棋时对“车马炮”几个棋子的安置展开情节,两次下棋都和如何处理“车马炮”有关,它们贯穿故事始终。②有塑造人物的作用。“车马炮”分别暗喻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和生命状态与棋局中的三个棋子十分相似。③有揭示主题的作用。“车马炮”在棋局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它们象征社会中的人在不同的身份处境下,有不同的生命追求(或:突出了一种淡泊、洒脱的人生追求),突出了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情节安排,BD考核人物形象,C项考核艺术手法,其中,A项,“棋局的输赢作为主要悬念贯穿全文”表述不当,本文的主要悬念在于对德欣和李来顺微妙关系的表述上。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此题可根据“不稀罕被提拔,每天画画,跑步,看日出,自得其乐”等情节概括“淡泊名利”、根据“三十年里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干,不被提拔也卖力气”等情节概括“任劳任怨”、根据“与德欣说话有一说一,直接坦率,不逢迎领导”概括“耿直不阿”、根据“生活中书法、绘面、弹拉说唱无所不能”概括“多才多艺”、根据“在德欣和杨喜良下棋说笑时,他虽棋艺高超却不说不笑,只静静观棋”概括“性格沉静”等性格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伪造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伪造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连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

B. 魏征用比喻来阐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着鞭子,就是法律。

C. 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

D. 戴胄能够依法断案,没有判伪造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B. 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

C. 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的恶果。

D. 文章第三段,在论法与改革的关系时,运用商鞅变法,阐明改革与变法应相向而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就认识到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而法律工具主义则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

B. 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的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

C. 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律,商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

D. 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治,出现了贞观之治,可见法律工具主义是应该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

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撼,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

……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书写规范,工整。

 

查看答案

日常生活中常见以"人体部位"为喻的词语,取义各不相同,使用恰当可以增加表达的情趣。请参照下面提供的示例,再仿写两个句子(不能用"眉睫")。(4分)

示例:期末考试已迫在"眉睫".句中"眉睫",取眉毛和睫毛距离眼睛极近之义,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极紧急的关头。

 

查看答案

下面是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关于教育问题说的一段话,请提取主要信息,用一句话来概括。(不超过18个字)(4分)

杨福家说: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怎么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去问问题,懂得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文字,要求语意照应,语气连贯,句式一致。(4

中国古老的文字非常形象生动,和谐二字就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字分解为,意为人人都能言所欲言。和谐就是指国富民强的中国,                               ,和谐是伟大时代的最强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