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7月13日电 近日,青海可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7月13日电  近日,青海可可西里和福建鼓浪屿先后以自然和文化遗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处,继续保持世界遗产总数领先的地位。蚂蜂窝旅行网近期发布《2017中国世界遗产探索攻略》显示: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当天,旅游热度暴涨了248%;次日鼓浪屿申遗成功,鼓浪屿的旅游热度则增长了16%。“申遗成功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前往当地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蚂蜂窝旅行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表示,旅游热门和世界遗产其实并不直接挂钩,如土司遗址等与考古、史前文化相关的遗产,并不受到大众旅游市场的广泛欢迎。

(摘编自《2017年中国世界遗产探索攻略: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热度暴涨》)

材料二:

对自然和文化遗产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遗产中心2017年度现场演示材料翻译)

材料三: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的数目远多于自然遗产。为此,近年来世界遗产委员会呼吁高度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在自然遗产管理方面,美国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排在其使命的首位。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体系,保护价值一般比较重大,对游客有较多限制;农业部下属的国家森林体系,常分布在国家公园周边,保护价值相对较低,更多地承担旅游功能,大为减轻了国家公园的旅游压力。我国的现状是,即使国家级遗产的管理也是以地方政府为主。而地方政府派出的管理部门既管理又经营、政企不分,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从而导致遗产保护难以遏制不当的开发建设趋势。

(摘编自金磊《从遗产日的文化与自然双主题说起》)

材料四: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浪潮,迅猛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的情况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一项具有广泛和深远意义的国际活动。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第十七届大会提出并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系和促进各国政府和公众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合作拯救行动。1985年12月22日,我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上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许多经过大量经验、教训和理论锤炼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还尚需了解和理解。目前在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业务管理上还存在着交叉现象。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只有解决好工作中的交叉现象,才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摘编自白英《中国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努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可西里和鼓浪屿分获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后,我国世界遗产总数继续保持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B. 申遗的成功客观上会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C. 土司文化没有受到大众旅游市场的广泛欢迎,所以与考古、史前文化相关的遗产申报不是当务之急。

D. 由材料二可见,非法活动、管理体系和管理规划及居住是对自然和文化遗产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申遗成功当天,旅游热度分别涨了248%和16%,这表明旅游热门和世界遗产其实并不直接挂钩。

B. 自然遗产管理上,美国高度重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如把国家公园体系和国家森林体系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

C.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浪潮迅猛改变着,因此亟需拯救。

D.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目的是联系和促进各国政府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合作拯救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E. 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较晚,保护工作也比较落后,还需了解和理解国际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的相关原则和方法。

3.在管理规划和管理体系方面,如何更好地管理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C 2.CE 3.①国家管理,公益为先。将世界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放在首位,并进行国家层面的管理与限制。②根据价值,分类管理。对于保护价值高的,限制旅游;对于保护价值相对低的,让其更多承担旅游功能。③政企分开,明确职能。让政府与企业分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④区分性质,专业化管理。不同的文化遗产应根据性质加以管理保护,解决好工作中的交叉现象。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C项“与考古、史前文化相关的遗产申报不是当务之急”错误。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逻辑错误,“并不直接挂钩”错,可可西里和鼓浪屿旅游热度的上涨数据表明了旅游热门和世界遗产有直接关系。B项曲解文意,从原文看,国家公园体系和国家森林体系并没有被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D 项范围缩小,除了“各国政府”,还有“公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船过青浪滩

刘舰平

“哇、哇”的怪叫声震耳欲聋,无数头浑身墨黑的河鸦,遮天蔽日地在桅顶上盘旋。“鸬鹚”捧起饭团朝天上撒去,一面连声祈祷,“求大将军保佑二佬无事平安……”我望见河鸦俯冲下来,猛如雨点般的鸦嘴便将斋饭啄食得颗粒不剩。

滩姐火了:“蠢鸬鹚!活人不敬敬鬼魂!”

“鸬鹚”叹了一声,赶开了河鸦。

“姑娘,坐稳哪!船标滩了!”

我躬腰进了船篷,抱起婴儿二佬。

船像箭一样,两岸怪石一晃而过,令人头晕目眩。礁石离水面只有半尺,像狼牙,像鬼斧。滩姐稳如铁塔一般立于船头,裤脚卷齐膝盖,赤露着一双古铜柱似的脚杆,大浪扑上来,在她脚杆上撞成飞沫。

“啊!妈呀!”

我失声惊叫起来!船头刚躲开一块狰狞的礁石,一团黑魆魆的巨大魔影,张牙舞爪地扑来……

“鸬鹚!稳篙!”

滩姐大吼一声,甩过船篙,直插巨石,“当”地一声,船身抖动几下,迅即减慢了速度。再一看滩姐,手里的船篙变成了一把大弓!篙尖抵在石缝里,下截撬住船头,她自己将身子缩成一尊秤砣,死死地压住篙尾任弯弓似的船篙左右摇摆。嚣张的滩水遇到了羁绊,一个恶浪接一个恶浪地扑打着船舷,好像要把船只撕烂、咬碎。

“鸬鹚!莫松篙呀!”

滩姐咬牙切齿地迸出这几个字来,脸膛紫得像茄子,眼睛红得像火球!船身在颤栗中僵持着。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只要滩姐有一丝懦弱, “吞船浪”便会瞬间将我们卷入阎罗殿!

招佬奔上船头,小小的身躯也帮着母亲去压船篙……

“走开!”滩姐吼道。

“不!”想不到招佬竟敢那么大声地顶撞!

船篙一闪一闪的,巨大的弹力不时将母女俩的身子掂起来,但船篙又被母女俩拚死命地压下去……

“招佬,快走开呀!”

滩姐几乎是癫狂了一般嘶喊着。

“不嘛!”

招佬两脚往船篙上一夹,两手箍紧了船篙,索性将整个身子缠在上面了!

我忘了手中还抱有婴儿,也急步扑了过去……

没等我挨拢船篙,就被滩姐飞起一脚,踹倒在船板上。与此同时,只听“呼”,地一声风响,船篙从滩姐的身子下弹起来,一个黑影,随着船篙一齐飞向阴森森的石壁。

“哇!招佬!——”

我眼前一黑,脑壳里“嗡”地一声,仿佛天崩地裂,什么也不知道了……

……似乎整个宇宙都是呼唤“招佬”的声音。我从冥冥之中慢慢苏醒,真不敢相信:天还在!太阳还在!……唔,这是谁呀?黑黑的脸,一双失神的眼睛那么直愣愣地盯着我……

“姑娘,你……没有事吧?”

我坐起来:“招佬,招佬呢?! 

滩姐急忙背转脸去,肩头不停地抽搐着。怀里的二佬“哇”地哭起来,她回过头,将奶子重新塞进乳儿的嘴里。乳房上,也伤痕累累,二佬吸吮到的,一半是奶,一半是血……

我往船头看去,招佬静静地睡在船板上。“鸬鹚”屈膝跪在她的枕头边,默默地滴着眼泪……

 “哇!哇!”河鸦又飞来,且越飞越低,漆黑的翅膀快撩着了我们的头发。“鸬鹚”“嗷”地一声站起来,操起船篙,朝满天的河鸦一阵猛打!

“要你们保佑!要你们保佑!嗷!……”

“神兵们”一声接一声地惨叫,纷纷坠入滩水里。活下来的,拽着长长的怪腔,仓惶逃散。滩姐无言地走过来,脱下一件白内衣,小心轻缓地将女儿裹好,放进船篷里。她拿起船篙,硬着喉咙说:“她爹,开船吧!”

滩姐狠撑了两篙,就将船头退出了石罅……

青浪滩最险的地段已过,浪头像精疲力竭的野兽,低低地呜咽着。

我坐在船篷里,心如刀割地饮泣着,负罪的心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姑娘,出来晒晒太阳吧!”是滩姐的声音。

“唔。”昏昏沉沉地出了船篷,站在她的身后。头顶上的太阳明晃晃的,我却感受不到它的温暖。

“你看,那块岩石上的叮叮雀儿,叫得多好听呀!”

滩姐指着水面礁石上的一对蓝羽绿嘴的小鸟,但并没有回头来看我。

(节编自刘舰平《船过青浪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鸬鹚”喂河鸦的场景,不仅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鸬鹚这个人物信奉迷信的思想观念,也与滩姐构成鲜明对照。

B. 滩姐虽然是个女性形象,但是从作者的笔墨中我们丝毫感受不到她的柔弱,相反在险滩恶浪面前,她表现得非常勇敢、无畏、坚强。

C. 小说善于运用简练的语言表现人物。“滩姐急忙背转脸去,肩头不停地抽搐着”,只这一句,就充分体现了滩姐失去招佬的巨大痛苦。

D. 小说生动地描述了“船过青浪滩”的惊险过程,读来惊心动魄,而且故事还带有象征性,隐含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2.小说中安排了“我”这个人物,主要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3.小说写“船过青浪滩”的故事,表现出哪些深刻意蕴?请简要说明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镫,是指垂悬于马腹两侧供骑马者踏脚的马具。最早的马镫出现在我国,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有人根据《史记》《汉书》中西汉骑兵已经成为战斗主力,且曾屡次长途奔袭匈奴后方等记载,得出马镫“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结论。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没有三国之前的马镫图像、造型和实物。秦始皇兵马俑坑的陶马,身上有各种马具,但不见马镫。近来出土的两汉陶马,同样不见马镫。山东沂南曹魏时期的石墓的石刻画像有幅马夫喂马的画像,马厩中挂着诸多马具,唯独没有马镫。从已经发现的当时北方草原地区的文物来看,情况亦是这样。

马镫形象的“艺术作品”,现在知道有:东吴墓出土的一匹陶马,马背上配有马镫;东晋琅琊王氏家族墓中的陶马,装饰有泥塑三角形双镫;呼和浩特市北魏墓葬陶马,腹部绘有马镫。马镫最早的实物,是辽宁北票市冯素弗墓出土的一副由鎏金铜片包裹的桑木心马镫。冯素弗是北燕文成帝冯跋之弟。吉林市郊帽儿山鲜卑贵族墓出土了木心马镫,该墓墓主为北朝鲜卑贵族。朝鲜中央历史博物馆收也藏有一副生铁马镫,为五六世纪前期高句丽时代的遗物。这三副马镫的年代相当于东晋末期或稍晚。

文献对“镫”字的使用,与此相互印证。先秦典籍不乏“镫”字用例,或指用于盛熟食的器皿,或指“灯盏”。“镫”指“马镫”之义,我知道的最早出现在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规箴》的记载:“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此句批评谢万于兵败逃亡之际,临上马还奢求用嵌了玉的马镫。稍晚的《南齐书·庐陵王子卿传》记载齐武帝责备其子萧子卿过度奢侈之语,曰:“纯银乘具乃复可尔,何以作镫亦是银?”诗文中也有马镫。南朝梁简文帝《紫骝马》诗云:“青丝悬玉蹬,朱汗染香衣。”北周王褒《谢赉马启》中有句:“黄金作勒……白玉为镫。”

三国之前,确实还未见马镫踪影。然而《史记》《汉书》的记载不是史家的向壁虚构。汉代的画像砖上,骑者的大腿跟马背平行,膝盖弯曲,小腿下垂,身姿跟足蹬马镫的形状颇为相似。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一个西汉末期的贮贝器,其顶部的骑马者就将双脚拇指套在鞍前垂下的绳圈中。真正意义的马镫的普及,应是金属采冶业发达到相当的程度,铜铁等金属不再稀缺的时候。马镫毕竟是踩在脚下的“贱器”,何况有东西聊堪供用。这点可从已发现的木制马镫与齐武帝责备其子萧子卿之语中体味。

(摘编自骆晓平《再谈我国马镫产生的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镫“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观点,更多的应是主观推定。

B. 目前的考古发掘发现的马镫图像、造型和实物都证明马镫出现在汉代以后。

C. 先秦典籍使用的“镫”字,属于生活器皿,与马镫的“镫”字有质的不同。

D. 马镫的出现,应在金属采冶业相当发达、铜铁等金属不再稀缺贵重的时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列错误观点,而后从考古发现、“镫”字的使用两个方面对其否定。

B.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式,而且列举了许多考古证据证明自己观点。

C. 文章对“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观点也给予了合理性解释。

D. 文章没有直接亮明观点,但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读者可以得出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秦帝国》《汉武大帝》等电视剧出现骑兵足踏马镫的画面是不够严谨的。

B. 东吴墓出土的一匹陶马,马背上配有马镫,依此可定马镫最早产生于东吴。

C. “镫”字的使用,侧面印证了马镫产生的时代,因为词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D. 汉代画像砖上的骑者身姿形态可以说明,当时有类似一些马镫功能的东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是我们每个人极其重要的精神活动之一,它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它给予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式,形成我们的价值观念……今天,人们或读纸质书,或读电子书;有人读经典,有人读流行作品;有人选择少而精地读,有人选择只图量的泛读;有人推崇中国的书,有人更喜欢国外的书……当然也有人不读书。

请以“我的阅读”或“我看阅读”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知识得之于旅行。正因为旅行能增长知识,所以比阅读更有价值。虽然说书中也有山水,但那山水是想象的,而旅行中的山水是现实的感官形象。没有旅行,就没有生动、丰富的美感体验。另外,书本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萃取。如果一本书书本是一桶奶,现实生活就是一个牧场。去旅行吧,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

①知识不一定来自旅行。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原始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元素,①,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如果审美对象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的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例如听京戏和鼓书。为了跟上节奏,我们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听了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②,美感就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与不美的节奏感里,它是纯粹主观或纯粹客观的吗?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