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________,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________,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________,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①啸可以用来传情达意 ②其中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 ③推究其能够成为啸歌的名家高手的原因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本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啸”,第①处,后面说“如徐干……以啸呼唤爱情,曹植……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由所举例子可知,此处应填写“啸”的作用。第二处,由“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这些内容可知,此处应填写“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第三处,由“与……有关,也和……有关”可知,此处应填写阮籍“成为啸歌的名家高手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王明,本周五下午咱们小组开个临时会,商榷一下如何提高小组凝聚力的问题。

B. 听说您的小女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省财政厅的公务员,真是可喜可贺啊!

C. 某酒会上,小华看见一位英俊潇酒的男士,上前搭话:“先生敢问您的芳名?

D. 我公司现对外承揽室内装修业务,欢迎来电来函垂询,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很多国外青年也像翻译过《天龙八部》的英国作家一样喜欢上了翻译小说,从这个方面看,中国武侠小说在国外还是非常受欢迎的。

B.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修炼德行,勇于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向社会传递健康的正能量,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有高尚品德的人。

C. 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方向引领、智慧源泉、氛围保障,而且还有利于我国掌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D. 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梳理相关落户政策和规定,对不符合中央要求的坚决纠正清理,同时进一步简化群众办理落户的手续,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悬腕挥毫,笔走龙蛇,时如惊雷滚滚,疾风阵阵;时如长云飘飘,大石盘盘;错落如群鸟呢喃,参差若杨柳扶风。

②攀到小山顶上,环视四周,山高水低,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我扶着栏杆,眯着眼晴,痛痛快快地享受那拂面的清风。

③天台山的红叶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黄浆岩、银顶峰、花石海、十八里香草沟,而小九寨的红叶景观更是秀色可餐

④各级党组织要帮助和督促党员在遵守清规戒律方面开好头、把持住、养成习惯,为建设良好的政务环境而不懈努力。

⑤他高度评价了志愿军的历史地位和丰功伟绩,深刻指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内涵和深远意义,怎能不大快人心呢?

⑥某些反腐题材的文学作品抱着消遣和赏玩的态度,虽然穷形尽相地描写人物的畸形生活方武,但是起不到反腐倡廉的作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2)《赤壁赋》中描写与客共饮这秋江之酒,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杜甫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注】①鳣,即鳣鲔:zhān wěi一种鯉鱼;发发:b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②杜酒,即杜康酒;张梨,见《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之子”即这人、这位先生,诗歌开篇便道“之子时相见”,可见诗人与“张氏”已经很相熟了。

B. 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鹿吃着青草,呦呦鸣叫-----颔联化用诗句虚写张氏居所景象,寓情于景。

C.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含蓄蕴藉,又不失风趣、轻灵。

D. 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要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极言主人的情重。

E. 本诗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诗歌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密合无间。

2.后人评鉴此诗时,认为最后一句“归醉每无愁”应改为“归醉每应愁”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