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很多国外青年也像翻译过《天龙八部》的英国作家...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很多国外青年也像翻译过《天龙八部》的英国作家一样喜欢上了翻译小说,从这个方面看,中国武侠小说在国外还是非常受欢迎的。

B.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修炼德行,勇于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向社会传递健康的正能量,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有高尚品德的人。

C. 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方向引领、智慧源泉、氛围保障,而且还有利于我国掌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D. 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梳理相关落户政策和规定,对不符合中央要求的坚决纠正清理,同时进一步简化群众办理落户的手续,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表意不明。“翻译”可以是名词或动词,理解为名词时,“翻译小说”指“翻译的小说”,理解为动词时,翻译小说”即“做翻译小说的工作”;B成分赞余,应去掉“健康的正能量”中的”健康的”;C项,语序不当。从“文化与科技”的角度分析,后文的“不仅……而且还……”后面的内容要调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悬腕挥毫,笔走龙蛇,时如惊雷滚滚,疾风阵阵;时如长云飘飘,大石盘盘;错落如群鸟呢喃,参差若杨柳扶风。

②攀到小山顶上,环视四周,山高水低,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我扶着栏杆,眯着眼晴,痛痛快快地享受那拂面的清风。

③天台山的红叶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黄浆岩、银顶峰、花石海、十八里香草沟,而小九寨的红叶景观更是秀色可餐

④各级党组织要帮助和督促党员在遵守清规戒律方面开好头、把持住、养成习惯,为建设良好的政务环境而不懈努力。

⑤他高度评价了志愿军的历史地位和丰功伟绩,深刻指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内涵和深远意义,怎能不大快人心呢?

⑥某些反腐题材的文学作品抱着消遣和赏玩的态度,虽然穷形尽相地描写人物的畸形生活方武,但是起不到反腐倡廉的作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2)《赤壁赋》中描写与客共饮这秋江之酒,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杜甫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注】①鳣,即鳣鲔:zhān wěi一种鯉鱼;发发:b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②杜酒,即杜康酒;张梨,见《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之子”即这人、这位先生,诗歌开篇便道“之子时相见”,可见诗人与“张氏”已经很相熟了。

B. 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鹿吃着青草,呦呦鸣叫-----颔联化用诗句虚写张氏居所景象,寓情于景。

C.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含蓄蕴藉,又不失风趣、轻灵。

D. 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要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极言主人的情重。

E. 本诗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诗歌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密合无间。

2.后人评鉴此诗时,认为最后一句“归醉每无愁”应改为“归醉每应愁”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苗授,字授之,潞州人。父京,庆历中,以死守麟州抗元昊者也。少从胡翼之学,补国子生,以至供备库副使。王韶取镇洮,授为先锋,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休士二日,复要于架麻平,注矢如雨,众惧,授令曰:“第进毋恐!毡牌数百且至。”行前者传呼,羌惊乱。力战数十,斩首四千级。又破之于牛精谷,取珂诺城,尽得河湟地。知德顺军,三迁西上阁门使。鬼章寇河州,诏授往,一战克撒宗,论功第一,加四方馆使、荣州刺史。从燕达取银川,降木征,加引进使、果州团练使。召使契丹,神宗劳之曰:“曩香子之役,非汝以寡击众,几败吾事。”以为秦凤副总管,徙熙河,复知河州。副李宪讨生羌于露骨山,斩首万级,获其大酋冷鸡朴,羌族十万七千帐内附,威震洮西。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徙知雄州、熙州。元丰西讨,授出古渭取定西,荡禹臧花麻诸族,降户五万。城兰州,遇贼数万于女遮谷,登山逆战,败退伏垒中,半夜遁去。授逾天都山,焚南牟,屯没烟,凡师行百日,转斗千里,始入塞。授遇事持议不苟合。初在德顺,或议城篯南,授曰:“地阻大河,粮道不济,非万全计也。”役即止。师征灵武,诏令援高遵裕,即条上进退利害甚切。历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威武军节度观察留后。元祐四年,提举上清太平宫,复使殿前。薨,年六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曰庄敏。

(节选自《宋史·苗授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

B. 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

C. 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

D. 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生,亦称国学生,指在国子监肆业的学生,一般为官员子弟。国子监是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B. 荫,恩荫,指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子孙获得人学或任官的权利。文中苗授蒙受父亲恩荫,步入仕途。

C. 芜,即羌族,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羌族以羊为祭祀图腾,自春秋战国以后,演变为多个少数民族。

D. 谥,即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品行高尚者才有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苗授用兵有方,适时鼓励将士,在架麻平之战中,羌军箭射如雨,令将士恐惧,他告诉将士数百毡牌马上就到,军队振作了士气,击败敌军。

B. 苗授屡立战功,不断受到恩赏。他奉命迎战鬼章的入侵军队,因攻克撤宗立功,受到加官之赏;他在降伏木征之役中有功,也受到加官之赏。

C. 苗授辅佐他人,自己功名并收,他辅佐李宪讨伐生羌,取得露骨山一战的胜利,使羌族十万七千个帐投降归附,他因此威震洮西,并受到提拔。

D. 苗授颇有主见,绝不随便附和。有人主张在篯南筑城,他认为篯南适合驻兵而不适合筑城;皇帝命他支援高遵裕,他上奏陈述进军与退兵的利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宗劳之日:“曩香子之役,非汝以寡击众,几败吾事。”

(2)遇赋数万于女遮谷,登山逆战,败退伏垒中,半夜遁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光潜先生

张金言

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写作认真严谨。他非常重视文字的洗练,认为行文中一字之差,往往产生不同的效果。他在《咬文嚼字》中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又说:“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朱先生这种在写作上不放过一个字的认真态度,也反映在他的教学上。他开翻译课之前,每一篇指定学生翻译的英文散文,都自己先译出来。他常对学生讲,在将原文译成中文后,首先要问自己:“中国人有没有这样说的?”

朱先生是位严师,上课时不苟言笑,有些严肃,但更是一位敦厚长者,对青年学生饱含热情。他总是抱着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态度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位同学对翻译课不够重视,作业做得不好,因而受到批评。事后这位同学到朱先生家当面请教。朱先生对他非常客气,主动将自己的多篇译文交给他看。朱先生告诉学生,听他的课一定要有准备,随便来听是不会有真正收获的。

一谈到朱先生的学问,大家自然不约而同地想到他的美学。在其美学著作中,有最早留学欧洲时期用英文写的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回国后写成出版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谈文学》《克罗齐美学述评》,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版的大学教材《西方美学史》。正是这些著作,奠定了朱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美学家的地位和声誉。与此同时,朱先生还译出了大量西方美学经典著作。

美学对朱先生来说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他观察人生的重要视角,同他的道德修养密不可分。他在《论美感教育》中说:“儒家认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在朱先生看来,美学与伦理学始终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供完美的人生理想。

朱先生认为,人们要以艺术家的眼光观察人生,做到超功利的观赏。这样人生才有情趣,才能从狭隘的功利束缚下解脱出来。他在《谈美》一书中说:“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朱先生平时每天打一趟太极拳,晚上喝一点酒,过着一种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生活。他之所以能够保持平淡宁静的心态,自然得力于平素的道德修养功夫。朱先生一生都在追求“艺术的人生”,也就是“有情趣的人生”,所以他一直以求真务实、豁达开朗的精神去看世界,不管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坦然处之。

在20世纪50年代初,大学教师刚刚开始改造,朱先生一时间成了被批判的“典型”“重点”。但是他却处变不惊,事后也不为此耿耿于怀,而是表现出心胸开阔、豁达大度,照常上课。此后朱先生虽在历次运动中经受打击,多次受到批判,但他仍以其特有的睿智,走完了他卓有成果的一生,成为20世纪中国少有的道德、学问都值得后世景仰的大师。古人说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说朱先生做到了三不朽,绝非溢美之词。说句实话,人们似乎更应该静下心来,多读一些朱先生的书。他的书能向你提示人生的真谛,不让各种引诱将你带入迷途。

(摘编自《人物》)

1.下列对朱光潜先生提倡的“无所为而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主张“无所为而为”,表明朱先生信奉的是老庄哲学。

B. “无所为而为”是指人生应摆脱狭隘的功利束缚,活得“艺术”而有“情趣”。

C. 以求真、豁达的精神看世界,顺境逆境都能坦然处之,这便是“无所为而为”。

D. 一个人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事业才能有一番成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朱先生非常重视文字的洗练,认为一字之差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更改了文字,便更改了思想感情,所以,不能更改文字。

B. 朱先生教学非常认真,严于律己,在上翻译课之前,他会把要求学生翻译的文章自己先翻译一遍,并按照中国人的说话习惯来翻译。

C. 朱先生认为,美是一种善,善也是一种美,美学与道德修养密不可分;美学与伦理学相辅相成,将两者结合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

D. 在20世纪50年代,朱先生成为重点批判对象,此后也多次受到批判与打击,但他却能逆来顺受,这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格修养。

E. 朱先生睿智、豁达、淡泊,人们应该多读读他的书。读他的书,有助于培养人高尚的情操、艺术的情趣,提高人的道德、品格。

3.本文作者为什么认为“说朱先生做到了三不朽,绝非溢美之词”?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