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坡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①中又何人。

注释:①南朝陈后主携宠妃躲在景阳宫井中,终为隋兵所掳。

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_______________诗,都是以____________事件为题材。

2.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是指军队发生哗变,而在这五年前的七月七日曾海誓山盟永为夫妇。言沉溺声色之当年,何尝料及不能保其宠爱之今日。极具讽刺意味。

B.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两句在对比中嘲讽了唐玄宗的“七夕笑牵牛”,还不如普通百姓长相厮守。

C. 《马嵬坡》一诗后两句以议论作结,不言陈后主而言“何人”有不屑之意,直抒胸臆,盛赞唐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

D. 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讽刺意味处处隐在。

3.《马嵬(其二)》一诗突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1.咏史 马嵬 2.C 3.(1)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和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对比,昔乐今苦。(2)“当日”嘲笑牛郎和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次和“此日”六军不发,赐死杨贵妃,两人离散对比。(3)当了40多年的皇帝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和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莫愁对比。充分说明唐玄宗沉迷美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入动乱,人民生活在苦难中的历史悲剧。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和内容,从题目上可知。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这两首诗都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赏析。C诗中也包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同情,诗前两句暗示了玄宗迫不得已赐死杨贵妃,但仍不忘云雨旧情,所以后两句“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唐玄宗当日的处境。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从题干可知,主要是对对比手法的考查。回答本题时,要到诗歌中具体找打对比的内容,然后再分析其作用。 (1)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2)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 “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3)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①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日:“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绩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曰:“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①尉佗:赵佗,曾任秦南海郡尉,《三国志吴书陆瑁传》中有“昔尉佗叛逆,僭号称帝”的记载。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B. 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C. 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D. 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2.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擢”升官曰擢,擢,犹升也,进也。文中“累进资德大夫”的累进就是多次升迁的意思。

B. “洪武”是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C.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D. “致仕”指踏上仕途,即开始做官,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修致等名称,盖指官员飞黄腾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真年少之时即好书剑,文武双全。喜欢儒术,善于作战。元末时,曾聚集民众对抗盗贼保护乡里,并赶走黄常、熊天瑞,杀掉王仲刚等。

B. 何真为官颇有声望,深受朝廷恩遇,何真一生多次升迁,担任很多官职。太祖称其为“识时务者”。

C. 何真识时务,顾大局,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收复广东,何真就派都事刘克佐献上印章,并且把所属地的户口军队粮食等登记好,以示归顺。

D. 何真忠于朝廷,致力于平定叛乱,王成、陈仲玉作乱,元帅受贿,却把前去报告的何真抓捕,他被迫逃亡;何真后曾多次攻打王成,陈仲玉,终于这两人一起被何真杀掉。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

(2)若窦融、李绩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澜:多亏老爸不帮忙

王磊

1990年,杨澜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起初在求职路上非常不顺,一次次的劳碌奔波,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碰壁.一些用人单位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也深深刺伤了她的心。

一天晚上,在外奔波了一天的杨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一进家门,压在心里的委屈就猛地涌了上来。一向要强的她从来没有向父母要求过什么,可这次她却暗暗地埋怨起了父母,身边很多熟人都通过家里的关系找到了工作,自己却要独自一人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杨澜越想越不是滋味。

吃晚饭时,犹豫了很久的杨澜还是向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爸爸,你有那么多朋友,能不能帮我托托关系找份工作?”可是,让杨澜没想到的是,一向把自己视作掌上明珠的父亲却一口拒绝了她,看到父亲这么干脆的拒绝,再想起这些日子奔波的委屈,杨澜突然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了下来,然而父亲却没有安慰她.反而很严肃地问她:“你是不是大学毕业了?是不是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是不是已经成年了?”这一连串的质问把杨澜问住了,沉默半晌,她才轻轻地点了点头“孩子,我和你母亲的责任已经尽到了,剩下的就靠你自己了,”父亲说完就转身离开了。

望着父亲的背影,杨澜的心几乎要碎了。那天晚上,杨澜彻夜未眠,她无法理解父亲的决定,但她清楚地知道,父亲一旦做了决定,就绝不会有丝毫的改变。杨澜越想越委屈,躲在被子里大哭了一场,哭完后,杨澜坚定地告诉自己:从今以后,再没有人给自己任何帮助了,要想生存,就必须靠自己的双手打拼!

因为没有了任何依靠,杨澜每天都全力以赴地为谋求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努力。渐渐地,她从多次的碰壁中学到了许多技巧和智慧.她本人也迅速成熟起来。终于,杨澜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半年后,她又幸运地加盟央视《正大综艺》,开始了人生的腾飞。

这段曲折的经历,让杨澜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人能替你生活,要想成功,就不要奢望有任何依靠,只能靠自己打拼!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杨澜在工作中非常卖力,很快就成了同行中的佼佼者从《正大综艺》金牌主持到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杨澜始终充满自信地一路走来。

如今,在事业上已功成名就的杨澜,在谈起这段往事时,曾微笑着说道:“如果当年父亲帮我找了工作.那么现在的我很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个小职员而已,多亏了爸爸没帮我,我才能咬紧牙关硬着头皮闯了过来,从而打拼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有所依靠的时候,即使日子过得不尽如人意,可只要能勉强过得下去,那么也就得过且过了;而你一旦失去了依靠,就必须全力以赴地努力奋斗了.这个过程虽然苦涩艰辛,却能让你拥有全新的眼界和智慧。不要以为躲在可以依靠的港湾里就是幸福,要知道这样的幸福只会让你慢慢丧失斗志,所以,要想活出自己的精彩,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这世界上什么都不能依靠一辈子,除了你不屈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求职遇挫后对父母的“暗暗埋怨”、要求帮助遭拒后的“鼻子一酸”中可以看出,杨澜当初并不理解父母在找工作上的“不帮忙”。

B. 文章通过神态、语言等正面描写而不是侧面描写,表现了“父亲”期望已经大学毕业的杨澜能自己承担起成年人责任的坚定决心

C. 在事业上已功成名就时,杨澜回忆起过去曲折的求职经历,她用“微笑”表达了对父亲当初在找工作上“不帮忙”的理解和感激。

D. 文章通过从刚毕业时的求职无门到最终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的境遇变化,给读者展现了一个不气馁、能自立、敢打拼的杨澜形象。

2.“从《正大综艺》金牌主持到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杨澜始终充满自信地一路走来”,请简要概括杨澜能够“始终充满自信”的原因。

3.有人说:“如果杨澜在大学刚毕业时就得到她父亲的帮助,也许她就能获得更快、更大的成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爸爸不帮忙”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曹雪芹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 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 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 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 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 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 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 “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 “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瓣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硚”。妙玉斟了一硚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 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得了。”妙玉笑道:“你虽吃得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 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 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 “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

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 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选文写贾母一行到栊翠庵品茶,妙玉“忙接了进去”,“笑往里让”,“忙去烹了茶来”,用成窑的茶杯沏上老君眉捧上,可以看出妙玉是一个热情周到的人。

B.本回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着一双透视的眼睛,透视了贵族之家的恣意豪华,虚荣享乐,见证了荣国府的由盛而衰。

C.选文布局巧妙,照应、过渡自然流畅,通过描写妙玉迎客,给贾母捧茶,耳房品茶等情节,把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场面表现得跌宕起伏。

D.选文擅用简约传神的语言来表现人物个性,文中主要人物的对白描写,既鲜活地刻画了人物独特的个性,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E.选文中妙玉说黛玉是“大俗人”,一向性情孤傲的黛玉,默不作声,吃完茶约着宝钗离去,表现了黛玉的世故。

(2)选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妙玉这一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3)“世法平等”即世间万物平等,请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世法平等”在妙玉和宝玉二人身上的不同表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从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在当时的说教和说理诗让庞德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一本中国诗手稿,了解到中国古诗意象之妙。他整理出一本中诗英译集《华夏集》(Cathay)”。书中他强调了翻译中意象保留的重要性。当然,意象派并非完全受中诗的影响,日本俳句及法国印象派也对其有所影响。

中诗“意象”与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其本质差别无几,即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意,反对空泛的抒情和议论。“呈现一个意象”和“短小精美的形式”是英美意象派的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的两大特点,而这恰恰是中国唐诗艺术的特征。英美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中得到启发,使其理论和创作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但中西“意象”还是有些许的差别的。我们知道,中国古诗意象经历代诗人发展,已经形成公认的心照不宣的传统。“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晓日窥轩双燕语。”综观这些诗句可以看出,“燕子”这一意象起了重要作用,而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燕飞人离苦无边,燕归春回人笑颜,或者,他人成双我独单,寂寞伶仃独兴叹。又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上诗句中“落花”之意象,无非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慨叹,或花落人离苦相思的愁思。

再看英美意象派的意象传意,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首先,在这首诗中,一个意象“脸庞”叠加在另一个意象“花瓣”之上。它“暗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那种易逝感,那种非人格化”。但这种含蓄的意思需要读者从其特别的形式上进行跳跃式的想象才能揭示出来。这种意象的“瞬间性、即逝性”,我们没有看到从今以后,用“花瓣”“脸庞”成为时尚,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之说。庞德也曾说过,意象乃“一瞬间感情与理性的综合体”,在那一瞬间感觉到这些人群中面庞如同湿漉漉树枝上的花瓣,黑与白鲜明对比,不仅突出色彩的鲜艳,也突出都市生活的易逝感。很明显,这与中国传统的意象诗中的博大意象,实乃大相径庭。然而这种创新形式的“意象”也为传统的“意象”注入了新的活力。

英美意象派领袖通过阅读、研究、翻译唐诗,整理出了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三种组合技巧。以中诗《送张四》为例:“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冰山月,清猿无断时。”“枫林”“楚水”“山月”“清猿”均是代表离愁别苦的传统意象,它们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赠别诗中而表现同一个喻意——离别。中国唐诗中这种叠加法,实即将含有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递相袭的意象累加复叠,从而提出一个新的意象。英美意象派因缺乏意象艺术的悠久传统,因而中国唐诗中的此类“意象叠加”艺术是他们所没有的,这也是中西诗意象叠加法在内涵上的差别。可见并非唐诗意象组合的全部精华都可以被英美意象派诗人发现并学习。

1.下列对引用的中西诗歌的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亭台”“就属意象叠加,共同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几个带修饰语的名词性意象,描绘出苍茫、凄凉、萧瑟的秋天的景象,均与作者流落天涯、心境凄凉的情思吻合。

C. 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有阴晴圆缺等诗歌中月之表示孤独、哀怨和思乡思亲等心绪就显示了中国诗歌意象的稳定性。

D. 庞德《诗章》第49章中:雨,荒江,旅人。冻云,闪电;豪雨,暮天。小舟中孤灯。芦苇沉重,低垂。竹林萧萧,似在泣诉。意象并置,内涵与中国诗的意象叠加差别不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中飞燕显然是寓喻了情思的主体——一对相恋的有情人;突出燕子双飞,即是为了反衬离别相思的孤独愁苦。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花落、燕归虽是眼前景,但它们的内涵广泛,意境深刻,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C. 作者在文中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中的几个意象为例,得出了西方意象与中国传统的博大意象大相径庭,远不如中国诗歌意象美的结论。

D. 作者认为英美意象派的诗歌中,如脸庞花瓣之类的意象叠加所代表的含蓄的意思,往往具有瞬时性、即时性的特点,不大容易形成某种传统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所以说西方意象派的形成,完全是受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B. 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本质与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的本质差别比较小,都是运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

C. 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也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歌的情意。

D. 当庞德对当时流行的布道说教及直接空洞的诗歌感情抒发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他从中国古典的诗歌宝库中获得了丰富的营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注】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粥:通“鬻”,贩卖。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大司寇行相事              摄:代理

B. 沮之而不可则致地,迟乎      庸:难道

C. 桓子受齐女乐                卒:最终

D. 送冉求,因曰                诫:勉励

2.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

B.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

C.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

D.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行摄相事以后,面有喜色。门人批评了他,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

B. 孔子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齐国人很害怕,想送土地给鲁国,黎鉏提出不同意见,齐国国君采纳了他的建议,先送女乐和文马给鲁国国君。

C. 齐国人用女乐迷惑鲁国国君,鲁君三日不理政务,祭祀时又不守礼制,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

D. 师己送走孔子后,把孔子走时说的话告诉季桓子,季桓子叹息着说,孔子是怪罪自己收下了齐国的女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

(2)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