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从唐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从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在当时的说教和说理诗让庞德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一本中国诗手稿,了解到中国古诗意象之妙。他整理出一本中诗英译集《华夏集》(Cathay)”。书中他强调了翻译中意象保留的重要性。当然,意象派并非完全受中诗的影响,日本俳句及法国印象派也对其有所影响。

中诗“意象”与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其本质差别无几,即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意,反对空泛的抒情和议论。“呈现一个意象”和“短小精美的形式”是英美意象派的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的两大特点,而这恰恰是中国唐诗艺术的特征。英美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中得到启发,使其理论和创作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但中西“意象”还是有些许的差别的。我们知道,中国古诗意象经历代诗人发展,已经形成公认的心照不宣的传统。“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晓日窥轩双燕语。”综观这些诗句可以看出,“燕子”这一意象起了重要作用,而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燕飞人离苦无边,燕归春回人笑颜,或者,他人成双我独单,寂寞伶仃独兴叹。又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上诗句中“落花”之意象,无非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慨叹,或花落人离苦相思的愁思。

再看英美意象派的意象传意,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首先,在这首诗中,一个意象“脸庞”叠加在另一个意象“花瓣”之上。它“暗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那种易逝感,那种非人格化”。但这种含蓄的意思需要读者从其特别的形式上进行跳跃式的想象才能揭示出来。这种意象的“瞬间性、即逝性”,我们没有看到从今以后,用“花瓣”“脸庞”成为时尚,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之说。庞德也曾说过,意象乃“一瞬间感情与理性的综合体”,在那一瞬间感觉到这些人群中面庞如同湿漉漉树枝上的花瓣,黑与白鲜明对比,不仅突出色彩的鲜艳,也突出都市生活的易逝感。很明显,这与中国传统的意象诗中的博大意象,实乃大相径庭。然而这种创新形式的“意象”也为传统的“意象”注入了新的活力。

英美意象派领袖通过阅读、研究、翻译唐诗,整理出了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三种组合技巧。以中诗《送张四》为例:“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冰山月,清猿无断时。”“枫林”“楚水”“山月”“清猿”均是代表离愁别苦的传统意象,它们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赠别诗中而表现同一个喻意——离别。中国唐诗中这种叠加法,实即将含有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递相袭的意象累加复叠,从而提出一个新的意象。英美意象派因缺乏意象艺术的悠久传统,因而中国唐诗中的此类“意象叠加”艺术是他们所没有的,这也是中西诗意象叠加法在内涵上的差别。可见并非唐诗意象组合的全部精华都可以被英美意象派诗人发现并学习。

1.下列对引用的中西诗歌的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亭台”“就属意象叠加,共同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几个带修饰语的名词性意象,描绘出苍茫、凄凉、萧瑟的秋天的景象,均与作者流落天涯、心境凄凉的情思吻合。

C. 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有阴晴圆缺等诗歌中月之表示孤独、哀怨和思乡思亲等心绪就显示了中国诗歌意象的稳定性。

D. 庞德《诗章》第49章中:雨,荒江,旅人。冻云,闪电;豪雨,暮天。小舟中孤灯。芦苇沉重,低垂。竹林萧萧,似在泣诉。意象并置,内涵与中国诗的意象叠加差别不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中飞燕显然是寓喻了情思的主体——一对相恋的有情人;突出燕子双飞,即是为了反衬离别相思的孤独愁苦。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花落、燕归虽是眼前景,但它们的内涵广泛,意境深刻,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C. 作者在文中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中的几个意象为例,得出了西方意象与中国传统的博大意象大相径庭,远不如中国诗歌意象美的结论。

D. 作者认为英美意象派的诗歌中,如脸庞花瓣之类的意象叠加所代表的含蓄的意思,往往具有瞬时性、即时性的特点,不大容易形成某种传统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所以说西方意象派的形成,完全是受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B. 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本质与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的本质差别比较小,都是运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

C. 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也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歌的情意。

D. 当庞德对当时流行的布道说教及直接空洞的诗歌感情抒发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他从中国古典的诗歌宝库中获得了丰富的营养。

 

1.D 2.C 3.A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注】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粥:通“鬻”,贩卖。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大司寇行相事              摄:代理

B. 沮之而不可则致地,迟乎      庸:难道

C. 桓子受齐女乐                卒:最终

D. 送冉求,因曰                诫:勉励

2.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

B.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

C.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

D.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行摄相事以后,面有喜色。门人批评了他,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

B. 孔子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齐国人很害怕,想送土地给鲁国,黎鉏提出不同意见,齐国国君采纳了他的建议,先送女乐和文马给鲁国国君。

C. 齐国人用女乐迷惑鲁国国君,鲁君三日不理政务,祭祀时又不守礼制,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

D. 师己送走孔子后,把孔子走时说的话告诉季桓子,季桓子叹息着说,孔子是怪罪自己收下了齐国的女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

(2)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原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军,驻扎。

B. 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疾:弊病,弊端。

C. 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使:让。

D.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病:忧虑,担心。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孔子被困陈蔡的窘况的一组是(    )

①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②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③不得行,绝粮 

④从者病,莫能兴 

⑤君子亦有穷乎 

⑥弟子有愠心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③④⑥    D. 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人手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 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做了形象的注解。

C.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能显示出君子的修养。颜回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世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

D. 孔子与三个弟子的对话,反映了人物各自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子路的小心谨慎、讲求务实,子贡的坦诚直率、敢于质疑,颜回的信念坚定、能言善辩,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2)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由一队而敌之,必也地千里,搴旗执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哉! ”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

子路抗手对曰:“夫子何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①聝(guó):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下列语句中,对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当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 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C. 挺刃交兵               兵:兵器

D. 夫子曰:“辩哉! ”    辩:通“辨”,区别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类异也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则由无所施勇    吾还也

C. 子路抗手对曰    涂有饿莩不知发

D. 夫子何选        盘盘,囷囷焉,蜂房水涡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只有我能做这件事,让他们两个人跟随我吧。

B. 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分析论说利害,阐释战争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C. 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

D. 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人民。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B. 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C. 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D. 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各句中,“方”的含义与例句中的“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六七十

A. 有朋自远

B. 太行、王屋二山,七百里

C.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 不以规矩,不能成

2.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 文章的第二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 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 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4.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有何不同?

5.曾皙答话前的动作为什么写得比较详细?曾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师生共话志向,各言其志,轻松、和谐、畅快,不落窠臼、不入俗套,侃侃而谈……这样的课堂是让人向往的,这样的老师也是让人敬佩的。

作为学生,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课堂和老师?请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要求:用语简明、连贯、得体,不少于8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