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土腥气,也许那尽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

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富云情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B. 文章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文章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延展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

C. “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一句,“山”、“伞”相谐,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

D. 作者的“情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岛上的“凄迷”,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在中国方可尽享。

2.文章以“听听那冷雨”为题,请谈谈“雨”在文中的作用。

3.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语言艺术方面有诸多探索和实践,你认为本文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D 2.①在结构上,雨是文章线索。文章通篇写雨,作者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②在内容上,雨是审美对象。作者在文中一直是用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③在情感上,雨是情感载体。作者深深的思乡情绪主要是通过对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感情真挚,淋漓尽致。 3.①音韵美,大量使用叠词。 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②“诗味”语言,散文诗化语言。“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这些语言虽以散文的形式呈现,但其中的意境却却充满诗味;③长短句的恰当运用,作者在文中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又偶尔间以长句,错落有致且不累赘。④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等句子使语言形象生动,充满诗情画意。⑤多处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如 “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些古诗句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余先生的饱学多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C项考核手法,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D项,“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在中国方可尽享,过于绝对。原文说“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的意象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结构、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分析,此题“雨”在结构上,雨是文章线索;在内容上,雨是审美对象;在情感上,雨是情感载体。作答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的分析,如“文章通篇写雨,作者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可见“雨”是文章的线索。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章的语言特色,注意从词语、句式的选用,语言的风格,艺术手法的运用的角度分析,此题从词语的选用角度看,多用叠音词,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从语言看多用散文诗化语言,如“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这些语言虽以散文的形式呈现,但其中的意境却却充满诗味;从句式的选用看,长短句的恰当运用,作者在文中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又偶尔间以长句,错落有致且不累赘;从手法看,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等句子使语言形象生动,充满诗情画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共享发展机遇  共创美好未来

丁酉岁末,花城广州,2017年《财富》全球论坛如约而至。这是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生动注解,是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持续焕发夺目光彩的历史见证。

《财富》全球论坛,被誉为“把握世界经济走向最清晰和最直接的窗口”。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反全球化浪潮逆流涌动之际,国际社会将此次会议视为指引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契机,期待与会嘉宾聚焦全球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交流思想、建言献策,向世界传递共同发展的正能量。“共享中国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共创中外经贸合作美好未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论坛开幕的贺信中,高度肯定《财富》全球论坛对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深刻回答了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的时代命题。习近平主席开放、坦诚的态度,展现出的勇气与担当,让世界共同感受到中国将继续作为增长的关键力量引领世界经济发展。

《财富》全球论坛选择在改革开放的先行之地广州举办,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广州开放创新的高度认可,也是把脉世界经济、探寻发展之道的明智选择。而广州牵手《财富》全球论坛,也是广州向世界讲述广州故事、分享发展经验、走向全球市场的一次重要契机。

当下,经济全球化不断遭遇减速带,跨境贸易与投资持续低迷,贸易壁垒逐步筑高,区域一体化进程横生波折,多国移民政策趋向收紧……在世界的许多角落,民众面对未来的忧虑感与不安感明显上升。“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习近平主席曾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陷入困境的经济全球化。2017年《财富》全球论坛以“开放与创新:构建经济新格局”为主题,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和全球企业家的共同期待,准确把握了经济全球化演进的大方向,是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一次正本清源,有助于为世界经济走出困境、迈向共同繁荣发展之路提供指引。

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未来之路怎么走?将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这是中共十九大后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持续释放发展活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经营环境将更加开放、透明、规范”……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给出了清晰答案,为世界各国和企业家送上了一颗“定心丸”。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发展动力更足、人民获得感更多、同世界互动更深。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一个更加走向开放、更加注重创新的中国,经济具有长期向好的光明前景,有基础、有条件、有动力实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活力四射的花城,吸引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目光;创新多元的广州,展现了迈入新时代的中国机遇。“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以《财富》全球论坛为平台,聚焦世界经济发展难题,将为探索全球经济新格局和全球化的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这里也是管窥中国的窗口,将见证中国开放和创新的步伐加快,见证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摘自《南方日报》同题文章,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财富》全球论坛是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生动注解,也是千年商都广州焕发夺目光彩的见证。

B. 《财富》被誉为“把握世界经济走向最清晰和最直接的窗口”。

C. 习近平在致论坛开幕的贺信中高度肯定《财富》全球论坛对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得积极意义,也深刻回答了世界经济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的时代命题。

D. 活力四射的花城作为管窥中国的窗口,将见证中国开放和创新的步伐加快,见证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析指出,论坛在广州召开是一场双赢会,一方面论坛能够透过广州把脉世界经济、探寻发展之道,另一方面广州也有机会向世界分享发展经验、走向全球市场。

B. 文章阐述了《财富》全球论坛选择广州召开的原因是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反全球化浪潮逆流涌动,国际社会将此次会议视为指引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妻契机。

C. 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未来之路怎么走?将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文章中引用习近平的话来给出答案,为世界各国和企业家送上了一颗“定心丸”。

D. 文章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美好愿景,并指出新时代的中国有基础、有条件、有动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前者形容经济全球化之难,后者形容经济全球化之乱。

B. 2017年《财富》全球论坛以“开放与创新:构建经济新格局”为主题,准确把握了经济全球化演进的大方向,有助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

C. 创新多元的广州以《财富》全球论坛为平台,聚焦世界经济发展难题,将为探索全球经济格局和全球化的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

D. 《财富》全球论坛选择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之地广州举办,体现了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广州开放创新的高度认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们读《诗经》,听到了先民的吟唱;我们读《红楼梦》,感受到了曹雪芹的叹息;我们读《月亮与六便士》,开始思考人生不一样的选择……我们双脚能够丈量的土地有限,阅读却能带领我们去往无尽的远方。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哪一部曾经震撼你的心灵,或给你以启迪,或给你的精神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或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仪式”,升旗仪式、成人仪式……有了这些仅式,我们才有了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看看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地铁站里的人行色匆匆,这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怎么可能想去搞什么仪式?当然,车站等车固然读不了《红楼梦》,沐手焚香在书房阅读也未必能够真正感知宝黛爱情。

①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不一定是有了仪式才会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者要想增加收入,①_________________。如果某种农产品价格再稍有提升、生产者往往更是一哄而上,不计环境资源代价一味追求增产。可结果却是该农产品相对过剩,②_________________,陷入增产不增收困局。实践反复证明,以增产为导向的农业发展很难持续,而且③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小陈老师刚工作一年多,今天拿出这节课,就是抛砖引玉,我们大家真诚地发表意见,是对他最好的帮助。

B. 村长见陈委员一脸阴沉,赶紧凑上去说,让烈士的老母亲独自住这样破旧的寒舍,实在是我们工作的疏漏。

C. 陈教授谦和地问围坐在田边树下的村民,哪位是咱这村儿的赵诗人,有亮扶着锄把侧着头回答,不才便是。

D. 我老了,很难再拿出什么像样的作品,我的高足林风已成气候,可堪此巨幅画作之重任,长江后浪推前浪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