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深思而慎取”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意思是对...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深思而慎取”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意思是对别人的说法要深入思考然后谨 慎采取。这种治学态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信息庞杂而真伪难辨,人们 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应该具有“深思而慎取”的精神,不可轻信、盲从。

请根据以上的材料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700 字;④不得抄袭。

 

深思慎取 预测是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概念。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从不缺席。预测之所以能一直存在,是因为以人类的视角,时间不断向前流动,未来会变成现在,现在会变成过去。在时间长河的流淌中,人们难免会对未来产生好奇心,预测便能满足人们的这份好奇心。你或许能够未雨绸缪,或许能够预告幸福。因而,只要人类历史一直书写下去,预测便会一直存在。 预测有其必要性。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个人在对自己所做之事乃至未来的预测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并在未来与当下的比较中,找到当下需改进之处。同时,个体在对社会和时代发展有了预测后,无论是与日寸俱进还是不走寻常路,都能让个体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在此基础上明确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个企业、团体的发展,更需要预测,不懂得预测,可能只会迎来被时代淘汰的命运。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但是并非变化之大,让人难以捉摸。正是这无尽的变数,让我们更需要对新技术在包容、理解基础上的预测,以此获得长足发展。柯达公司以传统胶片工艺见长,但在数码时代到来之际,没有预测到其将成为未来主流,日渐被淘汰。而德国的莱卡公司,结合时代特征,在预测新技术和大众喜好基础上,不断更新相机内部结构,精湛的制作、底蕴深厚的文化,使其引领相机行业至今。 尽管预测是必须的,但我们不必也不能盲目接受每一个预测。 有价值的预测才值得被考虑,而这样的预测正需要深思。预测是指在掌握现有信息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方法与规律对未来事物的推论。预测是客观的,而非带有个人色彩的主观表述。预测是有逻辑的,而非无理无由的。没有依据的预测,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然而,许多人的预测都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若将其预测作为之后行动的依据,恐怕今后的道路将越走越偏。 预测,更要慎取。思考过后得出的预测,会减小因不加思考凭主观得出的猜想所产生的误差,但误差本身仍是存在的。况且,正因为时间的流动,生活往往变幻莫测,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将影响后续的走向,预测的误差往往会随时间不断改变。预测可以帮助你确定今后的大致方向,它是一份参考、一种指引,但若小到鸡毛蒜皮的事也需要预测,那人便失去了决断的能力、主观的意念。与其将时间浪费在反复的预测中,不如在把握大方向之后,将精力投入到自身的努力上,让生命的舵终究是在自己手中。 面对日渐繁复绚丽的世界,我们必然会听到、受到、做出许许多多的预测,唯有深思慎取,方可走出自己的路。 【解析】试题分析:本次作文是材料作文。写作前要审读材料,仔细揣摩材料的内涵。本次材料围绕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的一句话“深思而慎取”展开分析。先解释了这句话的含义,然后强调这句话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最后告诫人们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作都要具有“深思而慎取”的精神。深思慎取是指做事要深入思考,谨慎采取办法。不可轻信、盲从。材料的指向很明确,就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深入思考,对一件事要仔细全面地时行分析,分析其可行性,分析其利弊之处,不能头脑一发热,拍拍脑袋就做决定。要三思而后行,不可盲从,人云亦云。一旦做了决定,就要开始认真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争取最有效的办法,最有力的执行效果。以此立意作文即可。可用于听别人的建议,做某项决定,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比如,如果立意为不可盲从,则可以从生活现象入手,举例有人听风就是雨、草率做决定所引发的后果,然后分析这种做法的危害,分析议论,发表见解。然后提出要“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可以接着阐释观点,什么是深思而慎取,运用举例论证或比喻论证或引证。接着从如何“深思”如何“慎取”的角度提取分论点,分层展开论证。最后收尾,再次强调论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照例句结构,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大树以挺拔的形象,傲然地挺立在肆虐的风雨中。

 

查看答案

将下面一则消息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25 个字(含标点)。

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和北京大学工学院 16 日在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 合作建立的中国首个智能辅具研究中心——“中国辅助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工学院智能辅具 研究中心”成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贾勇、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出席成立仪式。 辅助器具是残疾人康复的重要手段。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辅助器具潜在 市场。(摘编自 2016 年 5 月 17 日《光明日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2)锲而舍之,_____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杜甫《登高》)

(4)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李商隐《锦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 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 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 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 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 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 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 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 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 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 除,那才妥当。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 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 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 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 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 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节选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1.根据选文第一段,下列不属于别里科夫有形的“套子”的一项是(   )

A. 棉大衣

B. 车篷

C. 古代语言

D. 雨鞋和雨伞

2.文中划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夸张

B. 对偶

C. 比喻

D. 比拟

3.请简要概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4.根据选文,请列举“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的表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作品中的词语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妨”,不妨,表现了苏轼面对风雨依然保持平常心的豁达。

B. “轻”,轻巧、轻便之意,刻画了苏轼面对困境时的洒脱形象。

C. “任”,任凭,顺其自然,表现出苏轼处逆如顺的人生态度。

D. “萧瑟”,形容秋天草木凋零的荒凉景象,表明苏轼处境的艰难。

2.下列对这首词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蓑烟雨任平生”实写眼前之景,抒发了作者毫不退缩的旷达之情。

B. “山头斜照却相迎”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透露出作者历经风雨得见阳光的喜悦。

C. “也无风雨也无晴”语义双关,呼应前文,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开阔心胸。

D. 整首词由道中遇雨联想到人生路上的风雨,以小见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