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题文)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30字左右。 《三国演义》是人生...

(题文)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30字左右。

《三国演义》是人生启示录,从中可以吸取很多人生智慧。为此,学校开展了“阅读《三国演义》,走近经典”的读书活动。

活动一:故事会。三国故事脍炙人口,请用简洁的文字讲述你印象最深的三国故事。

活动二:英雄评选。三国英雄流芳百世,请为你心中的三国英雄写一段颁奖词。

活动三:辩论赛。以“三国英雄之我见”为题,任选一位英雄进行评论。

 

(1)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但被诸葛亮驳斥。之后,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2)最勇敢奖:赵云 颁奖词:他是当之无愧的虎将,一杆银枪勇救幼主,飒爽英姿羡煞多少人! 具体事例:长坂坡一战,他为救幼主与两位夫人,单枪匹马杀入重围,三进三出,斩敌破阵,先后斩杀曹将五十四员,直杀得曹军鬼哭狼嚎、闻风丧胆。七十高龄仍能力斩五将,连曹操也称赞:“真虎将也!” (3)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东汉末年有着一段非常精彩的历史——三国。在三国乱世中有许多英雄,如刘备、曹操、孙权等,而最令我敬佩的人是关羽,他是一位特别重义气的英雄好汉。 赤壁之战后,曹操向华容道败退,不幸遭遇伏兵,挡住曹军的去路。关羽曾与曹操有过一段交情,当年刘备兵败,关羽被俘,曹操非常器重他。关羽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他以“斩颜良,杀文丑”的功劳视为给曹操的礼物,曹操放走了关羽。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诠释了“义”字的深刻内涵。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三国演义》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题目中所设置的场景作答本题,例如本题中活动一中的故事会,考生就要注意根据你所识记的小说中的故事场景,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注意故事中人、事、评的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表示的是人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的趋势,据此总结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1)人与父母的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与同伴的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与教师的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十月的玉米地

⑴十月的玉米,熟了。

⑵这情景,如诗如画,几米阳光潋滟在玉米地里,那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国度。这个世界,是秋歌的演奏,玉米叶儿在歌声中轻轻舞动小手,顺着节拍,光影流转,上演一场精美绝伦的华尔兹。

⑶十月的玉米香,近了。

⑷玉米香,弥漫在村落的每一个角落里,在乡村清新的空气里肆无忌惮地传播着,沁人心脾,甚至让人的嗅觉里也残留着那种淡淡的香味。乡亲们的眸子里充溢的都是金黄的玉米粒。他们小心地把玉米写成一首小诗,然后牢记在心里。阵阵玉米香化成了千年老白干,让乡亲们醉得酥麻、舒畅。

⑸月光下的玉米地,很美。

⑹一轮明月在浅蓝的天幕上和整个玉米地对望,那天地间垂撒着的清辉,托寄着月儿的一片深情。壮硕的玉米棒子在朦胧的月色下闪烁着梦幻的光芒,并且这些光芒“哗哗哗”地连成一片,蔓延到天边,与月对饮,共赋秋韵。

⑺看,月色里,一位中年农妇远远地从田埂上走来了。她依旧顶着白天戴的那顶草帽,盘起的发髻藏在草帽里面,但偶尔还是有几根不安分的头发调皮地探出头来,看看那外面的世界。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岁月的痕迹已在她原本乌黑的头发上洒下了一把白色的盐花——几根白发飘散,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清晰。她伸出一只手抚摸着埂边的玉米棒子,棒子上长出的“胡须”轻轻挠着她的手,可她早已布满老茧的手早就不能察觉到那微妙的感觉了。

⑻黄灿灿的玉米粒十分饱满,一粒挨着一粒,一排靠着一排,像一群渴望回家的孩子,迫不及待,焦躁不安。她轻轻地摩挲着玉米杆、玉米叶、玉米棒、玉米粒,像摩挲着自己的儿女。她温柔的目光掠过玉米地,玉米们就像感受到了母亲的注视,要瞬间就投入她的怀抱。

⑼这时,几只觅食的夜鸟盘旋在空中,它们的影子投在玉米地里,也投影到了她的心头。

⑽这个人,就是我的母亲。

⑾在母亲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收获的场景:人们背着背篓,戴着草帽,哼着歌谣,猫腰钻进玉米地,霎时便没了踪影,只能听见那独属收获的天籁之音。那里,农人用最虔诚最古老的方式收获劳作。晶莹的汗水滴入土壤,但它们绘画出来年的甘霖,滋养着玉米新苗。这,就是藏在母亲心中的图画。

⑿这样的劳作是辛苦的。一天下来,母亲的手上总会添几个新的水泡,肩上总会多几道印痕。可是在母亲的心里,她认为这才是农民,农民就应该是这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的生活写照,“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她的劳作方式,“挥汗成雨”则是她最本真的表达。

⒀母亲又想起多年前的一天,玉米地依旧是现在的玉米地。听说连绵的秋雨即将抵达,我们全家人都动起来了。于是,一场抢收玉米的战斗拉开了帷幕。一排排玉米棒子齐刷刷地倒下,笑吟吟地躺在了背篓里。十月,“晒秋老虎”的太阳烘烤着我们,但汗涔涔的皮肤上却可以辨清我们的一张张笑脸。终于,在秋雨到来之前,我们抢收完毕,坐在自家的吊脚楼上,望着那濛濛雨幕,心里乐开了花。

⒁四季的变换赋予了土地最为神奇的色彩,而秋日虫鸣则是母亲心中不变的风物,是最动听的乡村音符。

⒂母亲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过饥饿了。但许多年前那饿得昏天黑地的感觉她从来就不曾忘记。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啊!缺米少粮的生活,一对儿女被饿得很瘦很瘦。最令人心痛的,是冰雹过后的五亩五分玉米地就只有几株残苗了。看到这些,母亲不知道背着孩子和丈夫哭过多少次。听到孩子叫“饿了”,却难为“无米之炊”,那种心情她记得清清楚楚。但农民的泪水,只能为土地而流。泪流过后,生活还得继续。田里的苗没有了,但还得想着法子种,因为总有收获的那天!

⒃现在,深秋的风吹得玉米左摇右摆,玉米棒你碰我我碰你地发出“沙沙”声,好像在同母亲对话,诉说着心里的秘密。母亲在这里安静地站着,她深深地陶醉了。饥饿的日子已经远走,但母亲的心底里一直有一种东西像玉米一样藏在那里,这些心底里的玉米还会时常被母亲翻出来小心翼翼地晾晒。

⒄夜被月色笼罩着,渐渐地深得不见底了。母亲回过神来,慢慢走向了回家的路。母亲轻轻走过,只见她的身后——一朗清辉,一腔柔润,一片收获,一地深情。

                                                         (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灵活而生动地描述了母亲的生活,抒写了对母亲的深切情怀。

B. 文中的母亲勤劳、质朴,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作者主要通过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展示出母亲的高贵品质。

C. “藏在母亲心中的图画”指的是一幅秋天收获的场景,它是农人的一种期盼。

D. 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和烘托等,这些表达方式的使用使文章行文流畅,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

E. 本文的结尾是一个玉米地的特写镜头,母亲、月夜与玉米地融合在一起,言有尽而意无穷,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1)岁月的痕迹已在她原本乌黑的头发上洒下了一把白色的盐花——几根白发飘散,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清晰。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的生活写照,“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她的劳作方式,“挥汗成雨”则是她最本真的表达。

3.文章开头有关玉米成熟、玉米清香以及月夜玉米地等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概述。

4.本文⒂段属于插叙部分,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同心而离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5)《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素 梅

王冕

闲花野草斗青红,

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

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2)诗歌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诗句予以分析。

 

查看答案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