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图表示的是人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的趋势,据此总结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下图表示的是人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的趋势,据此总结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1)人与父母的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与同伴的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与教师的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人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2)人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增加。 (3)人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多,之后则维持比率基本不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三个问题对应所给图表的三条曲线,考生解答时注意观察图表,就可以得出答案。第一问,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人与父母的交往2岁时百分比在80%以上,到了20岁则降到时了20%以下,而且曲线中没有起伏变化,由此可知人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第二问人与同伴的交往,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 岁时,其百分比在10%以下,到了20岁却接近了80%,而且曲线没有起伏变化,由此可知人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增加;第三问人与教师的交往,由图表可知,4岁之前其百分比为0,4岁到8岁之间百分比迅速上升,8岁之后一直到20岁,百分比基本保持不变,由此可知人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多,之后则维持比率基本不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十月的玉米地

⑴十月的玉米,熟了。

⑵这情景,如诗如画,几米阳光潋滟在玉米地里,那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国度。这个世界,是秋歌的演奏,玉米叶儿在歌声中轻轻舞动小手,顺着节拍,光影流转,上演一场精美绝伦的华尔兹。

⑶十月的玉米香,近了。

⑷玉米香,弥漫在村落的每一个角落里,在乡村清新的空气里肆无忌惮地传播着,沁人心脾,甚至让人的嗅觉里也残留着那种淡淡的香味。乡亲们的眸子里充溢的都是金黄的玉米粒。他们小心地把玉米写成一首小诗,然后牢记在心里。阵阵玉米香化成了千年老白干,让乡亲们醉得酥麻、舒畅。

⑸月光下的玉米地,很美。

⑹一轮明月在浅蓝的天幕上和整个玉米地对望,那天地间垂撒着的清辉,托寄着月儿的一片深情。壮硕的玉米棒子在朦胧的月色下闪烁着梦幻的光芒,并且这些光芒“哗哗哗”地连成一片,蔓延到天边,与月对饮,共赋秋韵。

⑺看,月色里,一位中年农妇远远地从田埂上走来了。她依旧顶着白天戴的那顶草帽,盘起的发髻藏在草帽里面,但偶尔还是有几根不安分的头发调皮地探出头来,看看那外面的世界。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岁月的痕迹已在她原本乌黑的头发上洒下了一把白色的盐花——几根白发飘散,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清晰。她伸出一只手抚摸着埂边的玉米棒子,棒子上长出的“胡须”轻轻挠着她的手,可她早已布满老茧的手早就不能察觉到那微妙的感觉了。

⑻黄灿灿的玉米粒十分饱满,一粒挨着一粒,一排靠着一排,像一群渴望回家的孩子,迫不及待,焦躁不安。她轻轻地摩挲着玉米杆、玉米叶、玉米棒、玉米粒,像摩挲着自己的儿女。她温柔的目光掠过玉米地,玉米们就像感受到了母亲的注视,要瞬间就投入她的怀抱。

⑼这时,几只觅食的夜鸟盘旋在空中,它们的影子投在玉米地里,也投影到了她的心头。

⑽这个人,就是我的母亲。

⑾在母亲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收获的场景:人们背着背篓,戴着草帽,哼着歌谣,猫腰钻进玉米地,霎时便没了踪影,只能听见那独属收获的天籁之音。那里,农人用最虔诚最古老的方式收获劳作。晶莹的汗水滴入土壤,但它们绘画出来年的甘霖,滋养着玉米新苗。这,就是藏在母亲心中的图画。

⑿这样的劳作是辛苦的。一天下来,母亲的手上总会添几个新的水泡,肩上总会多几道印痕。可是在母亲的心里,她认为这才是农民,农民就应该是这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的生活写照,“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她的劳作方式,“挥汗成雨”则是她最本真的表达。

⒀母亲又想起多年前的一天,玉米地依旧是现在的玉米地。听说连绵的秋雨即将抵达,我们全家人都动起来了。于是,一场抢收玉米的战斗拉开了帷幕。一排排玉米棒子齐刷刷地倒下,笑吟吟地躺在了背篓里。十月,“晒秋老虎”的太阳烘烤着我们,但汗涔涔的皮肤上却可以辨清我们的一张张笑脸。终于,在秋雨到来之前,我们抢收完毕,坐在自家的吊脚楼上,望着那濛濛雨幕,心里乐开了花。

⒁四季的变换赋予了土地最为神奇的色彩,而秋日虫鸣则是母亲心中不变的风物,是最动听的乡村音符。

⒂母亲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过饥饿了。但许多年前那饿得昏天黑地的感觉她从来就不曾忘记。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啊!缺米少粮的生活,一对儿女被饿得很瘦很瘦。最令人心痛的,是冰雹过后的五亩五分玉米地就只有几株残苗了。看到这些,母亲不知道背着孩子和丈夫哭过多少次。听到孩子叫“饿了”,却难为“无米之炊”,那种心情她记得清清楚楚。但农民的泪水,只能为土地而流。泪流过后,生活还得继续。田里的苗没有了,但还得想着法子种,因为总有收获的那天!

⒃现在,深秋的风吹得玉米左摇右摆,玉米棒你碰我我碰你地发出“沙沙”声,好像在同母亲对话,诉说着心里的秘密。母亲在这里安静地站着,她深深地陶醉了。饥饿的日子已经远走,但母亲的心底里一直有一种东西像玉米一样藏在那里,这些心底里的玉米还会时常被母亲翻出来小心翼翼地晾晒。

⒄夜被月色笼罩着,渐渐地深得不见底了。母亲回过神来,慢慢走向了回家的路。母亲轻轻走过,只见她的身后——一朗清辉,一腔柔润,一片收获,一地深情。

                                                         (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灵活而生动地描述了母亲的生活,抒写了对母亲的深切情怀。

B. 文中的母亲勤劳、质朴,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作者主要通过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展示出母亲的高贵品质。

C. “藏在母亲心中的图画”指的是一幅秋天收获的场景,它是农人的一种期盼。

D. 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和烘托等,这些表达方式的使用使文章行文流畅,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

E. 本文的结尾是一个玉米地的特写镜头,母亲、月夜与玉米地融合在一起,言有尽而意无穷,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1)岁月的痕迹已在她原本乌黑的头发上洒下了一把白色的盐花——几根白发飘散,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清晰。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的生活写照,“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她的劳作方式,“挥汗成雨”则是她最本真的表达。

3.文章开头有关玉米成熟、玉米清香以及月夜玉米地等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概述。

4.本文⒂段属于插叙部分,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同心而离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5)《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素 梅

王冕

闲花野草斗青红,

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

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2)诗歌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诗句予以分析。

 

查看答案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之,吾当王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侯军                 内:进入

B. 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     飨:犒劳

C. 先入关者之               王:使……为王

D. 会项伯欲张良            活:使……活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吾所以还军霸上                  若属皆为所虏

B. 父老约法三章耳                 失其所,不知

C. 珍宝尽有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 沛公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犹不能不之兴怀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B.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C.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D.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到霸上接受秦王投降后,没有听从将领的意见将秦王杀死,而是让秦王带着他的官吏进入咸阳。

B. 沛公还军霸上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并承诺不与侵害,没有收受秦人送来的牛羊酒食,深得民心。

C. 沛公听从他人意见,派军队驻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队进关,打算称王关中,此举激怒了项羽。

D. 沛公得知项羽要发兵攻打他,亲自到鸿门向他道歉,脱身返回后立刻杀掉告密者曹无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