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人顿悟,这是让他惜纸逼自己写好字。

还有这样一则谚语:“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在那边,你已经别无选择,要想方设法地翻过去。正是有了逼迫,才会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很多人的眼里,“逼”字不是一个好字眼,但不少人的成功却是实实在在被“逼”出来的。请以“逼你成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逼你成功 凌寒绽放的白梅,清香溢满寒冬,是因为风雪的逼迫;立根山巅的松柏,傲然挺立不倒,是因为绝境的逼迫;盘旋云层的苍鹰,展翅高空飞舞,是因为竞争的逼迫„„他们肩负重担与压力,比自己成功。  曾几何时,听到著名作家刘墉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很有名的绘画教师,他总是要求自己的学生去买很贵的纸张和铅笔,颜料等绘画工具,当学生都在为自己要出巨资购买工具而抱怨。绘画教师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他告诉学生,如果你们出钱买很贵的工具,会舍得浪费吗?会不用心绘画吗?你们创作出的作品一定会比以前更加出色。其实画师是为了让学生珍惜自己的钱财而逼迫自己成功。正应为有了金钱的压力,才会逼自己创作出精致的作品,逼自己取得成功。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事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在曹丕的逼迫下,作出了这首令后世也敬仰的传奇之作《七步诗》。诗文,如果没有曹丕的逼迫,曹植能作出这首《七步诗》吗?也许,曹植会把酒言欢,斗酒十千;也许会赏月怀古,鼓琴弄瑟……正是因为身受曹丕的压力,曹植才会有动力逼迫自己创作《七步诗》,才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 当岳桦反身向上的时候,才能在如此的高度,俯瞰长白山。火山爆发后,所有的植物如海水涛涛滚向了山下。岳桦扑到了,喘出厚重的呼吸声,当他起身知识,山下已是其他植物的国度,山上一片废墟,狼籍不堪。在命运的逼迫下,绝境的逼迫下,它匍匐地爬上了长白山,终于成就了岳桦。当岳桦转身向上,逼自己生存下去之时,它就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成为文人墨客笔下被传送的坚强与不屈。如果岳桦不逼迫自己向上,它还能生存吗?如果不受灭绝的压力,它能逼自己攀登吗?因此,我们要身负重担与压力,逼自己取得成功。  贵的纸逼练字人用心练字,曹丕的逼迫使曹植创作《七步诗》,绝境的逼迫使岳桦攀登顶峰……无数的事实向我们昭示,想要成功,就需要逼。 逼你成功,去攀登顶峰,领悟一栏众山小的快感;比你成功,去行帆大海,感受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迈;逼你成功,去梦游神州,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 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如果你想成功,就要身背压力,逼你成功!逼你成功,流下的汗水终会化成最美的春雨。逼你成功,你会看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甜甜的校……请你不要忘记,身负重担,逼你成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动宾式命题作文,富含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意在引导学生深思现象与本质,关注无数成功辉煌的背后真实,揭示成功的定律,以指导学生面对人生。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在什么情况的逼迫下,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功。 在生存危机的逼迫下,有动物在物竞天择后适者生存;在家庭压力的逼迫下,有人全力以赴不负重望;在就业艰难的逼迫下,有人重新开始重新学习开创新人生;在激烈竞争的逼迫下,有企业穷则思变创新发展;在政治压力的逼迫下,有黑人打破种族歧视,夺得政权;在经济压力的逼迫下,有穷人改写的贫穷的命运创造了财富;在民族危亡的逼迫下,国家发愤图强成功崛起…… 2.为什么逼能创造成功? 别人逼迫自己或自己逼迫自己,不给自己留退路,全力寻求出路。负重前进,自我加压,去除懈怠。常言道:有压力才有动力。被逼,心态就会改变,目标就会明确。被逼,就会分清轻重缓急,抓紧时间,就会马上行动。寻求突破,大胆创新,一定要跨过这道坎,从而激发巨大的潜能,迸发无穷的力量。 3.如何在被逼的境遇中创造成功? 有人在逼迫中失落,有人在逼迫中崛起。要通过什么样的努力才能走向成功呢?唯有冷静分析,坚强面对,积极寻找对策,百炼成钢,迎难而上。 4.如果没有逼的环境,身处优裕闲逸的环境,就难有成功。 关注现实,有一些人在毫无压力中懈怠了自我,在安逸中放纵了自我,在轻松中麻醉了自我。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迷失了前进的目标,找不到生活的寄托,开始滑坡,开始堕落,开始变质,走向推向的深渊。 在困难面前,在危机面前,有人束手无策,听天由命;有人则变压力为动力,积极找寻解决困难的办法,于是成功也就跟着被“逼”出来了。当外部有压力逼你的时候,你的学识、才干等将会有很大的长进,你的企业会有大进步,你的国家会有大发展。虔诚地感谢“逼”,因为你能“逼出成功”。 首先,第一则书法家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 ,这说明,一个人要逼迫自己努力,去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其次,第二则材料,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围墙,“要先把帽子扔过去”,这也是说逼迫自己没有退路,非得往前翻越,才能跨越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两则材料结合,都强调要从“正是有了逼迫,才会使自己尽力发挥”这个句子阐发“逼迫”。 如果评卷要求放宽松些,考生从“人要看重自己,把自己的人生看作是美好的人生去经营”“把握现在,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方面去谈也算合乎题意。当然,如能结合两则材料的共性,侧重从“逼迫,成就精彩人生”这方面的意思去写就最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横线前的句子,再写两个结构基本相同,语意相关的句子。

微笑是春天里的一缕轻风,温柔地吹拂着每颗沉睡的心灵,期待它们慢慢地苏醒。

微笑是夏天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笑是秋天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小令,完成后面各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  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本曲“三千丈清愁鬓发”一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最后三句“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的写景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补出下面名句中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_

(2)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奚惆怅而独悲? 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4)层峦耸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临无地。

(5)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6)____________,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回答文后各题。

父 亲

胡德斌

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一天,她背了画夹子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您画张像,好吗?”

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

“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

“嗯。”她应着。

“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

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上蹦过来,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

她合上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像一朵云飘走了。

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张小纸片上,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

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冬冬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的老头的身边,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像虫一样爬出眼眶……

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1.第2段中画线的“那个女人”改为“媳妇”好不好?为什么?

2.第9段画线处的描述语句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小说倒数第二段中的“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中“熟悉”指什么内容?“遥远”又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回答。

“熟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遥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对小说理解鉴赏不当的两项(   )

A. 文中的“她”是一个即将毕业的美院大学生,正为作品发愁时,热情的“父亲”主动为“她”解决了这一难题。

B. “他”是一个被儿子及儿媳遗忘了的慈祥、温厚、孤独、苍老的老人。展览馆的素描正是他真实形象的写照。

C. 结尾一句“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与开头“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相照应,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揭示了“呼唤人间亲情”的主题。

D. 小说以“父亲”为题的原因,“他”既是被儿子、儿媳厌弃的父亲,也是那位大学生追求的理想的父亲。

E. 本文运用了描写、映衬、对比等手法,将父亲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节选自《史记·郑当时列传》)

[注] ①洗沐:指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指承揽运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令诸故项籍臣籍        名:称呼……的名字

B. 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C. 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      行:辈,辈分

D. 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    稍:稍微,略微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脱张羽厄,声闻梁楚之间。②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B. 慕长者,如恐不见。      ②燕畏赵,势必不敢留君。

C. ①请治行何也              ②又因厚币用事臣靳尚

D. 官属言,若恐伤之        ②赢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郑庄“清廉节俭”的一组是(   )

①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②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③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④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⑤郑庄行,千里不赍粮⑥卒后家无余赀财  ⑦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A. ①③⑥

B. ②④⑦

C. ③⑥⑦

D. 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而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微,却能交结天下名士。

B. 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他也会向皇帝推荐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C. 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流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D. 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他,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2)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