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简答题 (1)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简答题

(1)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几个小厮上来拦腰抱住,都说:“今儿亏我们,老爷才喜欢,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都亏我们回说喜欢;不然,若老太太叫你进去,就不得展才了。人人都说,你才那些诗比世人的都强。今儿得了这样的彩头,该赏我们了。”

    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谁?引得“老爷喜欢”的有什么事?几个小厮讨赏的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2)鲁迅《社戏》的结尾处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从文中看出,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请分析文章结尾这么写的用意。

 

(1) ①众清客交口称赞大观园; ②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施展了诗才。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2)留恋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赞美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赞美淳朴、善良、真挚的农人;留恋与朴实、善良的孩子去体验冒险的乐趣;怀恋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 【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注意根据原文的情节答出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贾宝玉”引得“老爷喜欢”的众清客交口称赞大观园,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施展了诗才;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作者写作用意的题目,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留恋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赞美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赞美淳朴、善良、真挚的农人;留恋与朴实、善良的孩子去体验冒险的乐趣;怀恋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曹操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途中三次大笑。未承想,一笑笑出张翼德,二笑笑出赵子龙,三笑笑出了关云长;关羽念旧,才使曹操回到江陵。

B. 《边城》中,天保和傩送都爱上了翠翠,爷爷不想让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但他的反复试探反而弄巧成拙,顺顺和傩送对他心生不满。

C. 《欧也妮·葛朗台》中,充斥着残忍、血腥,但在对欧也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感到了抒情气氛,感到了一丝温暖。

D. 《家》叙写了高家的四类人物:封建家族维护者高老太爷;败家子克安、克定;反抗者觉慧、觉民;受害者梅、瑞珏、鸣凤。

E. 《哈姆莱特》中奥菲利亚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却又脆弱且驯服无知。她的脆弱是由爱情所致,她的驯服与无知完全是自我性格发展的结果。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

    (选自元好问《新轩乐府引》)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文中的“乐府”指的是____其别称还有________

3.作者认为东坡乐府有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手机体现了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手机拉近我们的距离,又疏远了我们的距离。

小小手机,承载并记录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融入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生命的节奏与教育的节奏

    ①学校生活是一段生命的旅程,教育则是一场深入生命的探险。那些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探险者,如蒙台梭利、怀特海、维果茨基,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现了学校旅程中最重要的秘密:生命是有节奏的,睿智的教育期待着与生命的和鸣共振。

    ②自然拥有自身的节奏,如日月盈亏,寒来暑往;生命拥有自身的节奏,如呼吸吐纳、生老病死。依据自然节奏的启示和生命自身的律动,人类创造了新的节奏,如音乐、诗歌、美术、数学。作为一项面向生命的事业,教育也是一种依据生命的律动而创造的节奏。教育面向生命,就必须探寻生命的节奏,合于生命的节奏,强化生命的节奏,并创造生命的节奏。

    ③教育的节奏要求教育者对生命节奏的敏感。蒙台梭利从生命的节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敏感期。“当某种特殊的敏感性在儿童身上被激起时,它就像一道光线照射到某处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使得那个被光线笼罩的地方成了他的整个世界。”“如果儿童不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那么,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永远地丧失了。”因此,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④教育又必须等待,必须耐心等待生命的生长。维果茨基从生命的节奏中发现了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他用心理学的实验告诉人们,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育才能有可能进行,这是教育的最低界限。除了最低教育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育界限,两者之间就是“教育最佳期”。早于或晚于最佳期的教育,或因超出最近发展区而无法对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或因停留于现有发展水平而不能有效促进心理机能发展。当我们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时,当我们因孩子面对“奥数”一脸茫然而怒火中烧时,当我们心灰意冷,要为孩子贴上无可救药的标签时,或许我们应该

提醒自己:再等等看……

    ⑤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怀特海为教育者绘制了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童年的浪漫为精确阶段积累素材。没有浪漫的冒险,要么是儿童被僵死的知识淹没,并因过早耗尽“内存”而“死机”;要么是教育者面对一个空洞的大脑——从本质上说,教育必须是将已存在于大脑中的活跃而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的排列,你不能教一个空洞的头脑。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个儿童喃喃自语:山坡上开满了妈妈……且慢发出我们的嘲笑——这是一份多么美丽而珍贵的浪漫啊!因此,或许我们更应该这么做:以童年和成年共同的名义,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因为儿童是成人之母,童年的生命体验至少与成年体验同等重要。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年第6期,有删节)

1.文章第①②段关于自然节奏和教育节奏的论述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第③段最后“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这句话?

3.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少年哀歌

[日]西村寿行

⑴少年时代,我家住在濑户内海一个无名小岛上,我常常和父亲一起下海捕鱼。

⑵我们撒网的地方是轮船的主航道,客船货轮往来不断,这给我们艰辛的捕鱼生活蒙上了阴影。为安全起见,每当夜色浓重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一组红灯,以使迎面开来的轮船有所避让。

⑶我因为是新手,所以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

⑷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吸尽了海上的潮气,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⑸小船摇荡着波涛,吃力地在波峰浪谷里跃动。

⑹父亲睡去了。我继续监视着海面。倦怠中,突然发现涌动的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定睛一看,一艘彩灯闪烁、装饰豪华的客船迎面开来了,它看见了我举起的红灯,似乎在回避着我们。

⑺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枯萎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脑海。

⑻我仰视客船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向他们传达着愤懑与烦躁,可他们看不见我的表情,他们无动于衷,专心致志地和彩灯一起矫饰着客船。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种冷艳冷酷的形象。

⑼客船远去了,但它蓄意制造的小山一样的怒涛经久不息地向我们袭来。

⑽我目送着豪华客船消失在黑暗中,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哦!我想起来了:前面有一座繁华大都市呢!那是一座多么辉煌灿烂的都市啊!

⑾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

⑿我是一个有着古铜色粗糙皮肤的贫穷渔夫的后代,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

⒀20年后,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居住下来了,我当上了作家。

⒁我是海的儿子。每天晚上,我都要沿着妙正寺河散步,然后带一身水的气息回家去。河水流速很慢,两岸璀璨的灯光悠悠地落在河面上,好似闪烁的银带随风起伏。它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拽住我的脚步让我伫立岸边久久地凝望。我觉得,河面上粼粼波光竟和20年前我的故乡的河面毫无二致,而其中的一部分似乎还吐露着鲜明的濑户内海已往的气息。

⒂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当我惊异于冷风的肆虐时,蓦地瞥见河面上荡漾着一条小渔船。渔船上,渔夫正在撒网。和20年前不同的是,渔夫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我少年时代的工作,他正在为父亲撒网搭着手,他们合力探寻着妙正寺河对城市的奉献。

⒃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

⒄过了一会儿,那少年开始仰视我了,使我蓦然间处于20年前豪华大客船上红男绿女的位置。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出他面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地感到卑微和不安。一时间,我以作家的名义深深地体味出底层人民的悲哀是怎样沉重地浸润着从濑户内海到东京妙正寺河的每一段航线!

⒅我掏出以作家的身份印制的名片向少年扔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少年循着名片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我看见,那张名片在昏黄的夜空中飞舞了一会儿随即落到了少年瘦削的肩头。

⒆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文章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⑾节“我”感到一阵悲哀的原因。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析文中两处加点字的意义的异同点。

4.结合文章主旨谈谈文章结尾“我抛下名片的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