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手机体现了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手机拉近我们的距离,又疏远了我们的距离。

小小手机,承载并记录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融入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手机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在此我将重申我方观点“手机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接下来我将从距离和手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我对对方辩友对我方“距离”的错误理解,深表遗憾。我方认为:距离,可指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距离,也可指人们情感上的距离。当距离作第一种理解时,手机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我想这对大家来说都是显而易见,并且是不可置疑的事实。作为人类科技发展的结晶、现代信息社会的必需品,手机大大缩短了人们交流、联系的时间,结束了过去“鸿雁传书,鱼传尺素”,信息滞后的时代。这正是手机的方便、快捷,能在第一时间传达信息的功能使人们从时间上的距离缩短了。现在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地球村”,地球变小了,这虽不能说单单是手机的功劳,但手机在其中确是扮演了不可否认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 另外,手机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距离。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让我们先从交流入手。大家都知道,结识一个朋友并不代表这个人一定会成为你的好朋友甚至知己,朋友到好朋友甚至到知己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接触、交流和沟通。在认识的基础上,只有交流才能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得到升华,情感距离才能得以拉近。而手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方便人们的联系,促进交流、沟通,由此我们不难得出手机拉近人们之间情感距离的结论。说到这,对方辩友可能又要再次重复那个人们利用手机欺骗的例子了,但我们在此不禁要问了,难道在手机出现之前就没有欺骗这个现象了吗?这就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手机上,而在人的自身。而且我们还要看到,用手机进行欺骗的情况只属个别,而用手机联络感情、拉近人们之间情感距离才是主流现象。 我要阐述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就是手机。对方辩友说手机排挤了其他的交流方式,使人们的交流变得单一化,但我不的陈述一个事实。在春运期间,客流量年年攀升,但在春节期间手机短信量和通话量也在年年攀升,由此可见手机的使用并不妨碍人与人之间如面对面、书信等其他方式的交流,它只是对已有的多种交流方式的一种补充而不是代替。并且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待在一起,在这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手机为我们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交流方式,有利人们的联系,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此时,我不禁想到宋代诗人陆游和唐婉的一个因信息交流不充分而导致的一个爱情悲剧,请允许我以一首词来结束我的陈辞: “钗头凤,好悲剧,昔日佳偶缘难续,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到如今,有手机,无限话语传信息,手机联系,拉近距离,近,近,近!” 谢谢,大家!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对手机的不同看法,总体说是“小小手机,承载并记录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融入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是事实,然而影响的结果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手机拉近我们的距离;又疏远了我们的距离。这就是立意的点,“手机是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还是疏远了我们的距离”。行文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阐述自己的理由,如“手机疏远了我们的距离”可以列举手机导致亲情疏远的例子,如“老人摔盘子”事件,但总体上还要抓住材料中的“体现了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不要排斥手机,应该倡导如何运用,这样立意就会深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生命的节奏与教育的节奏

    ①学校生活是一段生命的旅程,教育则是一场深入生命的探险。那些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探险者,如蒙台梭利、怀特海、维果茨基,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现了学校旅程中最重要的秘密:生命是有节奏的,睿智的教育期待着与生命的和鸣共振。

    ②自然拥有自身的节奏,如日月盈亏,寒来暑往;生命拥有自身的节奏,如呼吸吐纳、生老病死。依据自然节奏的启示和生命自身的律动,人类创造了新的节奏,如音乐、诗歌、美术、数学。作为一项面向生命的事业,教育也是一种依据生命的律动而创造的节奏。教育面向生命,就必须探寻生命的节奏,合于生命的节奏,强化生命的节奏,并创造生命的节奏。

    ③教育的节奏要求教育者对生命节奏的敏感。蒙台梭利从生命的节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敏感期。“当某种特殊的敏感性在儿童身上被激起时,它就像一道光线照射到某处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使得那个被光线笼罩的地方成了他的整个世界。”“如果儿童不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那么,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永远地丧失了。”因此,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④教育又必须等待,必须耐心等待生命的生长。维果茨基从生命的节奏中发现了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他用心理学的实验告诉人们,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育才能有可能进行,这是教育的最低界限。除了最低教育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育界限,两者之间就是“教育最佳期”。早于或晚于最佳期的教育,或因超出最近发展区而无法对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或因停留于现有发展水平而不能有效促进心理机能发展。当我们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时,当我们因孩子面对“奥数”一脸茫然而怒火中烧时,当我们心灰意冷,要为孩子贴上无可救药的标签时,或许我们应该

提醒自己:再等等看……

    ⑤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怀特海为教育者绘制了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童年的浪漫为精确阶段积累素材。没有浪漫的冒险,要么是儿童被僵死的知识淹没,并因过早耗尽“内存”而“死机”;要么是教育者面对一个空洞的大脑——从本质上说,教育必须是将已存在于大脑中的活跃而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的排列,你不能教一个空洞的头脑。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个儿童喃喃自语:山坡上开满了妈妈……且慢发出我们的嘲笑——这是一份多么美丽而珍贵的浪漫啊!因此,或许我们更应该这么做:以童年和成年共同的名义,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因为儿童是成人之母,童年的生命体验至少与成年体验同等重要。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年第6期,有删节)

1.文章第①②段关于自然节奏和教育节奏的论述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第③段最后“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这句话?

3.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少年哀歌

[日]西村寿行

⑴少年时代,我家住在濑户内海一个无名小岛上,我常常和父亲一起下海捕鱼。

⑵我们撒网的地方是轮船的主航道,客船货轮往来不断,这给我们艰辛的捕鱼生活蒙上了阴影。为安全起见,每当夜色浓重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一组红灯,以使迎面开来的轮船有所避让。

⑶我因为是新手,所以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

⑷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吸尽了海上的潮气,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⑸小船摇荡着波涛,吃力地在波峰浪谷里跃动。

⑹父亲睡去了。我继续监视着海面。倦怠中,突然发现涌动的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定睛一看,一艘彩灯闪烁、装饰豪华的客船迎面开来了,它看见了我举起的红灯,似乎在回避着我们。

⑺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枯萎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脑海。

⑻我仰视客船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向他们传达着愤懑与烦躁,可他们看不见我的表情,他们无动于衷,专心致志地和彩灯一起矫饰着客船。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种冷艳冷酷的形象。

⑼客船远去了,但它蓄意制造的小山一样的怒涛经久不息地向我们袭来。

⑽我目送着豪华客船消失在黑暗中,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哦!我想起来了:前面有一座繁华大都市呢!那是一座多么辉煌灿烂的都市啊!

⑾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

⑿我是一个有着古铜色粗糙皮肤的贫穷渔夫的后代,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

⒀20年后,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居住下来了,我当上了作家。

⒁我是海的儿子。每天晚上,我都要沿着妙正寺河散步,然后带一身水的气息回家去。河水流速很慢,两岸璀璨的灯光悠悠地落在河面上,好似闪烁的银带随风起伏。它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拽住我的脚步让我伫立岸边久久地凝望。我觉得,河面上粼粼波光竟和20年前我的故乡的河面毫无二致,而其中的一部分似乎还吐露着鲜明的濑户内海已往的气息。

⒂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当我惊异于冷风的肆虐时,蓦地瞥见河面上荡漾着一条小渔船。渔船上,渔夫正在撒网。和20年前不同的是,渔夫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我少年时代的工作,他正在为父亲撒网搭着手,他们合力探寻着妙正寺河对城市的奉献。

⒃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

⒄过了一会儿,那少年开始仰视我了,使我蓦然间处于20年前豪华大客船上红男绿女的位置。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出他面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地感到卑微和不安。一时间,我以作家的名义深深地体味出底层人民的悲哀是怎样沉重地浸润着从濑户内海到东京妙正寺河的每一段航线!

⒅我掏出以作家的身份印制的名片向少年扔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少年循着名片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我看见,那张名片在昏黄的夜空中飞舞了一会儿随即落到了少年瘦削的肩头。

⒆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文章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⑾节“我”感到一阵悲哀的原因。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析文中两处加点字的意义的异同点。

4.结合文章主旨谈谈文章结尾“我抛下名片的意义”。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兄弟不知,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衔远山,吞长江,_______________,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6)转朱阁,________________,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7)______________,本固邦宁。(《尚书·夏书》)

(8)兼听则明,______________。(司马光《资治通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王侍御

韦应物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

府县同趋昨日事,升沉不改故人情。

上阳秋晚萧萧雨,洛水寒来夜夜声。

自叹犹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傍行。

1.从前两联看,王侍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请从景和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颈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

韩  愈

    公讳昌裔,字光后,本彭城人。曾大父讳承庆,朔州刺史。大父巨敖,为太原晋阳令。再世宦北方,乐其土俗,遂著籍太原之阳曲。父讼,赠右散骑常侍。

    公少好学问,始为儿时,重迟不戏,恒有所思念计画。及壮,自试以《开吐蕃说》干边将,不售。入三蜀,从道士游。久之,蜀人苦杨琳寇掠,公单船往说,琳感欷,虽不即降,约其徒不得为虐。

    建中中,曲环招起之,为环檄李纳,指摘切刻。环封奏其本,德宗称焉。环领陈许军,公因为陈许从事,以前后功劳,累迁检校兵部郎中、御史中丞、营田副使。

    吴少诚乘环丧,引兵叩城,留后上官涚咨公以城守,所以能擒诛叛将,为抗拒,令敌人不得其便。韩全义败,引军走陈州,求入保。公自城上揖谢全义曰:“公受命诣蔡,何为来陈?公无恐,贼必不敢至我城下。”明日,领骑步十余抵全义营。全义惊喜,迎拜叹息,殊不敢以不见舍望公。

    上官涚死,代涚为节度使。命界上吏,不得犯蔡州人,曰:“俱天子人,奚为相伤?”少诚吏有来犯者,捕得缚送,曰:“妄称彼人,公宜自治之。”少诚惭其军,亦禁界上暴者。两界耕桑交迹,吏不何问

    元和七年,得疾,视政不时。八年五月,涌水出他界,过其地,没邑屋,流杀居人,拜疏请去职即罪,诏还京师。即其日与使者俱西,大热,旦暮驰不息,疾大发。左右手辔止之,公不肯,曰:“吾恐不得生谢天子。”上益遣使者劳问,敕无亟行。天子以为恭,即其家拜检校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知军事。十一月某甲子薨,年六十。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有删节)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环檄李纳                檄:发文书

B. 公自城上揖谢全义曰        谢:道歉

C. 殊不敢以不见舍望公        舍:安置

D. 上益遣使者劳问,敕无亟行  亟:急忙

2.下列对文中画短线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讳昌裔: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必须称名时,就在前面加一“讳”字。

B. 曾大父:“曾”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大父,即祖父(外祖父),曾大父就是曾祖父。

C. 揖、拜:揖,古代的拱手礼,拜,古表敬意的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拜”礼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揖”礼多用于平辈之间。

D. 甲子:“甲子”,天干地支合用,用以纪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循环组合,共得到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可用于纪年、纪月和纪日。

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壮,自试以《开叶蕃说》干边将,不售。

  (2)少诚惭其军,亦禁界上暴者。两界耕桑交迹,吏不何问。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刘昌裔的主要品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