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莹在其《迦陵论诗丛稿》中谈论《古诗十九首》有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莹在其《迦陵论诗丛稿》中谈论《古诗十九首》有多重意蕴,她把造成《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归结为三个原因:一是不知作者,你便无从比附,这使它的意思反而丰富起来;二是没有明白的人称的指称,使它有了多义性;三是汉语文法的模棱性,主语、谓语、宾语或者过去式、现在式说的不是很清楚。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意思就是说:《诗经》的意义是不可能具有通达而完备的解说的。《涉江采芙蓉》这首诗通常被理解为一首情诗,那么“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到底是离乡的游子还是思夫的女子?由诗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来看,每当妻子想念丈夫时,她就想象着远方的丈夫,此刻也带着无限的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这种表现手法又叫作“示现格”。所以张啸龙在《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表示:“实际上‘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情思。”

还有一种观点是把这首诗理解为两个场景:正当女主人公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的忧愁,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这样的“对写法”,造成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并且,用之来解读《涉江采芙蓉》,更能还原诗作的原汁原味,表情达意效果更为含蓄哀婉,同时也使男女抒情主人公之争的问题不复存在。

“诗无达诂”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思考,“同心而离居”一定是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吗?《离骚》中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并用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涉江采芙蓉》会不会也是诉君臣之思呢?

“涉江采芙蓉”的这位贤臣,以兰泽的“芳草”喻自己高尚的品德,他要把采撷的“芙蓉”赠送给“远道”的明君,回头凝望着“旧乡”,长路漫漫,“我”已被贬,成为逐臣,“我”所怀念的朝廷和君主渐行渐远,所思在远道。虽有“同心”但已“离居”,长叹一声:只能“忧伤以终老”了。这样解释,《涉江采芙蓉》就由思妇之辞变为逐臣之词了。

《古诗十九首》作为民间文学创作,内容多写“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那么,主人公除了“弃妻”“逐臣”,也可以是朋友间的离别诗,“涉江采芙蓉”是为了赠给“在远道”的知己,高山流水的友谊使得他们同心同德,无奈相去遥远,想到便忧伤难排。

钟嵘在《诗品》中把《古诗十九首》列为上品,并评价其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这从《涉江采芙蓉》中便现端倪。仅从何者“涉江采芙蓉”入手,便可分析出多种意蕴,这也体现了文学作品的赏析采用“诗无达诂”的方法,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意蕴。

    (选自曹雨《以<涉江采芙蓉>为例浅谈诗无达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与作者、人称、汉语文法三者关系密切。

B. “诗无达诂”意思就是说:古诗词的意义是无法也不必进行具体细微解说的。

C.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只能解读为妻子想象远方的丈夫回望故乡思念自己。

D. 《古诗十九首》被钟嵘列为《诗品》上品,因为对它的解读体现了“诗无达诂”的原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从《古诗十九首》引出了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中重要命题——诗无达诂。

B. 文章解释了“诗无达诂”的意思之后接着以《涉江采芙蓉》为例做了具体分析。

C. 文章对《涉江采芙蓉》作了多种解读,指出“诗无达诂”有助于全面深刻理解文本。

D. 全文按照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先提出“诗无达诂”的鉴赏原则,后从多角度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够有多重意蕴,是因为诗无达诂的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

B. “示现格”就是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的一种修辞手法。

C.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从“对写法”角度解读,不是虚写却产生了虚写效果。

D. 《涉江采芙蓉》可理解为思妇辞、逐臣辞、赠友诗,说明诗歌解读不可僵化。

 

1.A 2.D 3.A 【解析】 1.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古诗词的意义是无法也不必进行具体细微解说的”曲解文意,从原文来看,古诗词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进行具体深入全面的解读。C项,根据文章,这两句诗具有多重理解,而不是固定的。D项,前后分句之间,强加因果,且于文无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出门看见一条街就想到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酒店,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银行。这样,我的注意力就迁到别的事物上 去,不能专心致志地看这条街或是这座房子究竟像个什么样子。而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 事物的美,因为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 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袁子才尝刻一方“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看他的口吻是多么自豪!但是钱塘苏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伟人?她原来不过是南朝的一个妓女。和这个妓女同时的人谁肯攀她做“乡亲”呢?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当做美丽的意象来观赏。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做有趣的故事来谈。它们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花长在园里何尝不可以供欣赏?他们却欢喜把它摘下来挂在自己的襟上或是插在自己的瓶里。许多人如果不知道周鼎汉瓶是很值钱的古董,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不愿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破铜破铁。这些人都是不能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去估定周鼎汉瓶的价值,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选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有删改)

1.前两段分别从哪两个角度阐明距离与审美的关系?请加以概括。

2.“它们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据报道,从前有一个乡下人看戏,看到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请结合本文观点,对乡下人的行为表明你的态度并作出简单评析。

 

查看答案

(题文)请以具体故事情节简述《家》中琴敢于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性格特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徐晃解陈宫至。(曹)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陈宫被俘前辅佐的是谁?陈宫所说的“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相关情节。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丫鬟金钏投井一事而自悔,独在屋中垂泪,宝钗见状连忙劝慰她,并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钏作装裹用。

B. 《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知道欧也妮把私房钱给了堂弟,大怒,把她关在房间里。克罗旭提醒他欧也妮拥有母亲遗产继承权,劝他善待欧也妮。

C. 《茶馆》语言巧妙反映社会现实。第二幕中,报童向王利发推销报纸,王利发问报童: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这反映了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现实。

D. 《呐喊》塑造了一群独特的母亲形象:《药》中的华大妈、《风波》中的七斤嫂生性懦弱隐忍,《兔和猫》中“我的母亲”和蔼可亲、勤劳善良。

E. 《边城》中翠翠和爷爷撑渡船,从不多要别人的过河钱。一天,有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些强横,不想给钱,爷爷不得巳,喊翠翠在岸上拦住了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鮮,“依依”尽杨柳之貌,一言穷理,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至如《雅》咏裳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选自列勰《文心雕龙》,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文心雕龙》是中国        (朝代)文学理论家        (人名)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3.根据文本概栝作者关于文学创作的主要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