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黄月 张秀亚 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的爬行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黄月

张秀亚

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的爬行着,企望着攀登树梢,有着孩童般的可爱的神情。

空气是炙热的,室中储蓄了一天的热气犹未散尽。电扇徒劳的转动着。桌上玻璃缸中的热带鱼,活泼轻盈的穿行于纤细碧绿的水藻间,鳞片上闪着耀目的银光。这是屋子中唯一出色的点缀了,这还是一个孩子送来的,他的脸上闪烁着青春的光彩,将这一缸热带鱼放在桌子上:

“送给你吧!也许这个可以为你解解闷!”

鱼鳞上的银光,在暮色中闪闪明灭,闪烁一阵子,然后黯然了,接着又是一阵闪光……,她想,那不是像人生的希望吗?但这些细碎的光片又能在人们的眼前闪耀多久呢?

杏黄月渐渐的爬到墙上尺许之处了,淡淡的光辉照进了屋子,屋子中的暗影挪移开一些,使那冷冷的月光进来。

门外街上的人声开始嘈杂起来,到户外乘凉的人渐渐的多了,更有一些人涌向街口及更远的地方,活像一些泡沫:大的泡沫,小的泡沫,时而互相的推挤着,时而又分散开了。

忽然有个尖锐而带几分娇慵的声音:

“月亮好大啊.快照到我们的头顶上了。”

接着是一阵伴奏的笑声,苍老的,悲凉的,以及稚气的,近乎疯狂的:

“你怕月亮吗?”

玻璃缸中的热带鱼都游到水草最密的方向去了。

街上的嘈杂的人语声、欢笑声,暂时沉寂了下来。

谁家有人在练习吹箫,永远是那低咽的声音,重复着,重复着,再也激扬不起来了。

月亮也似仍在原来的地方徘徊着,光的翅翼在到处扑飞。

门外像有停车的声音,像是有人走到门边……她屏止了呼吸倾听着。

那只是她耳朵的错觉,没有车子停下来,也没有人来到门前,来的,只有那渐渐逼近的月光。

月光又更亮了一些,杏黄色的,像当年她穿的那件衫子,藏放在箱底的已多久了呢,她已记不清了。

没有开灯,趁着月光她又将桌子上的那封老同学的信读了一遍,未了,她的眼光落在画着星芒的那一句上:“我最近也许会在你住的地方路过,如果有空也许会去看看你。”

也许……也许……她脸上的笑容,只一现就闪过去了,像那些热带鱼的鳞片,悠然一闪,就被水草遮蔽住了。

水草!是的,她觉得心上在生着丛密的水草,把她心中那点闪光的鳞片,那点希望都遮住了。

她怏怏的将信叠起。那低咽的箫声又传来了,幽幽的,如同一只到处漫游的光焰微弱的萤虫,飞到她的心中,她要将它捕捉住……对,她己将它捕捉住了,那声音一直在她的心底颤动着,且萤虫似的发着微亮。

她像是回到了往日,她着了那件杏黄的衫子轻快的在校园中散步,一切像都是闪着光,没有水草,……是的,一切都是明快朗丽的,没有水草在通明的水面上散布暗影,年轻的热带鱼们在新鲜的清凉的水里快活地穿行着。耳边、窗外、街头没有嘈杂的声音传来。那些女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也许,也许”,她们只是写意的在那园子里走着,欣赏着白色花架上的茑萝。“像是逸乐,又像是死亡。”她记得她们中间有一个当时如是说——那是向着那盛开的茑萝,向着七月的盛夏说的,其实什么是逸乐什么是死亡,她那时根本不了解,也因为如此,觉着很神秘,很美。她想,她永远不会了解前一个名词的意义了。

她睁开眼睛,又大又圆的月亮正自窗外向她笑着,为她加上了一件杏黄的衫子。“一件永不褪色的衫子啊。”

月光照着桌子上的玻璃鱼缸,里面的热带鱼凝然不动,它们都已经睡去了,在那个多水草的小小天地里。箫声已经听不见了,夜渐渐的凉了。

她站在窗前,呼吸着微凉的空气,她觉着自己像是一尾热带鱼,终日在这个缸里浮游着,画着一些不同的圆,一些长短大小不同的弧线。

她向着夜空伸臂划了一个圆圈,杏黄色的月亮又忍不住向她笑了,这笑竟像是有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音,琅琅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月亮慢慢升起的样子,也表现了“她”的真切感受,暗示着努力向上的月亮将引发“她”情绪的波动。

B. 文章写“罩子”似的纱窗、“嘈杂”的人声、“低咽”的箫声,不仅真实再现了“她”的所感所闻,也烘托并渲染了郁闷孤寂的气氛。

C. 本文写老同学信中说“也许”会“路过”,会“看看你”,是以揶揄的方式责备老同学不够坦诚的态度,借此表达“她”的感伤。

D. 本文以月色变化为纬,以“她”的思绪感受变化为经,全文组成一种纵横交织的结构,形成一种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的叙写特色。

2.结合全文,说说“热带鱼”的含义。

3.文章以月亮的“笑”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C 2.①指具体的热带鱼。虽然轻盈活泼,鳞片时不时闪着银光,但被关在玻璃缸里,浮游在多水草的小小天地里,不得自由。②指能够驱散心中郁闷的事物。年轻、纯真、快活的飞息, 让旧日的校园兰活显得明快朗丽;如鱼鳞片上银光般的希望,虽然时而闪烁,时而黯然,却总能让人精神振作起来。 3.①与文章开头对月的描写形成照应,表明时间的拉移,由月初上到月到中天;②月亮的 “笑”暗示着作者的情思由开始的黯淡、沉闷转向明快(朗丽)、振作;③在月与作者情感的交融中,委婉地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与眷恋,并流露出一种似有若无但又难以排解的孤寂的情思。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阅读文章,结合文章的意思理解各个备选选项。C项,曲解文意,错在“以揶揄的方式责备老同学不够坦诚的态度”。本文写老同学信中说“也许”会“路过”,会“看看你”,表明同学不确定来,这种不确定的态度让此时的“她”有点儿失望、怏怏不快、伤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家。与工商业社会不同,在农业社会统治者基本无法征收商品税,只能从农民那里征收各种形式的直接税。无论是西周诸侯向天子缴纳的“贡”,还是秦汉之后普遍实行的“田赋”,实际征收的都是农民生产的实物,主要是粮食、丝麻,也有兽皮、茶叶等各地土特产。就保证农业社会实物税收的适度和公平而言,度量衡,尤其是“量”和“衡”,先后扮演了至为关键的角色。所谓关键,并不是说,统治者借此才能获得赋税,而是说相对精确的度量衡,能使民众相信并接受税收的公平合理。当然,这种税收制度首先要进行一项基础性工作:统一并公道地分配土地。而“度”正好 能确认土地产权,定分止争。。

依古人对西周初年井田制的描述,当时每家授田百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田”;以井字方块划分,每900亩地构成一“”;中间为公田,八方为私田,八方各家共耕公田,公田的收益用来缴税。这样分配和利用土地的要害,就是借助计量技术“度”——“六尺为步,步百为亩”——来完成。以长短计量来分配土地,可以保证各家占有基本均等的土地;每“”九分之一的公田由各家共同耕作,又大大便利了国家获取赋税。从计量学上看,这种巧妙用“度(长短)”获得的计量,替代了在人类早期几乎无法获得的计量—“量”(容积)或“衡”(重量);从政治上看,井田制用“度”成功解决了西周有关土地税收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井田制追求的是民众能看见甚至可以验证的土地分配公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税收公平和便利。当相关条件改变时,井田制也就行不通了。首先,随着人口增多,即便在中原地区,可井田化的大片平整土地也会日益稀少,直至枯竭,导致人地很不相称。为此,各诸侯国鼓励农民在现有土地上加大投入增加产出,或开垦那些无法井田化的荒地。再加上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让开荒变得容易,不但降低了成本,还增加了耕作如丘陵、山岗、沼泽、盐碱地的产出。那么,这类无法井田化却有经济收益的地段该如何征税?井田制曾大量借助的“度”显然不合用了。

新的税收尝试早已开始。齐国的管仲当政时依土地的好坏征税,即“相地而衰征”;楚、秦先后采取了按农业产量征税的“量入修赋”。只是若无客观简便的标准量器或衡器,无论“相地”还是“衰征”,无论“量入”还是“修赋”,就一定产生更多主观裁量。即便征税者无私且力求公正,也很难令纳税人信服。因此,必须有全新的税收计量手段和标准器物来提供看得见的公平:或精确测度不规则的新垦土地,按土地面积征税;或是转向用统一且精确的标准量器和衡器按各家粮食收成来征税。这就使得以量、衡为核心手段的赋税制形成并发展。由此可见,自井田制开始之之后,几乎各国的每次土地或赋税改革,都不只有关统治者的税入增加,还必须令百姓获益并认为公平。

(摘编自朱苏力《度量衡的制度塑造力—以历史中国的经验为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直接税是指实物税收,征收的是农民生产的实物,包括粮食、丝麻、兽皮、茶叶等。

B. 计量技术“度”既能保证各家占有基本均等的土地,又能为国家增加赋税提供便利。

C. 国家按土地好坏、粮食产量多寡征税,需要借助客观简便的标准量器或衡器来实现

D. 土地或赋税改革,在井田制开始之后,都兼顾税入的增加、百姓的获益及公平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认为农业中国和直接税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度量衡与土地税收制度关系的前提。

B. 文章从人口增加、铁器牛耕使用两方面,分析了井田制这种税收制度受破坏的原因

C. 文章论述齐国新税收尝试,为度量衡能保证实物税收的适度公平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 文章提出观点后,先分析度量衡器的区别,再论证这种区别对土地税收制度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统治者能通过相对精确的度量衡器便利地获得赋税,度量衡器就不会统一。

B. 无法井田化的新垦地和难以计量的经济收益,让度器不再能体现看得见的税收公平。

C. 铁器牛耕让开垦荒地变得容易,可见铁器牛耕对土地税收制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D. 社会需求与度量衡的互动关系,推动了土地税收政策乃至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变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出一份答卷,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这个时代的答卷人。作为时代新人,我们也要面对新时代这个“出卷人”为我们命制的答卷。这份答卷既有如何规划我们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题,也有如何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来调整我们步伐的社会实践题,还有如何树立远大理想、无愧历史担当的深入分析题。你正在思考哪类题?你准备如何答好这类题?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修改方式,修改另外两处问题。

当今社会,从学生到家长,几乎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这种名校情结无可厚非,因为只要进了名校就会有好前途。在名校,因为优秀的同学相互激发,成绩无疑会大幅提高。上名校还可以建立有利的社会关系,日后从事政治或商业活动,丰富的人脉必定助你功成名就。

①因为进了名校就常常有好前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过去,搜寻外星生命的大多数研究都将目光对准氧气,____:如果一颗遥远行星上存在甲烷和二氧化碳,且没有一氧化碳,那么其上很可能存在生命。___?因为二氧化碳和甲烷代表碳原子相反且极端的氧化水平,非生物过程很难在不产生一氧化碳(中间物)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如果某颗行星富含一氧化碳,____。这种新认识可能带来新突破,人类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发现外星生命。

 

查看答案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明华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B. 失物启事:“本人不慎于早6点左右在菜市场遗失一部手机,请捡到者速速归还。”

C. 节日贺卡:垂念师恩,永世不忘。值此春节到来之际,恭祝恩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D. 邀请函:诚邀你1月20日上午8:00来本公司参加公司庆典,务必准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