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传统村落是活的文化遗产,但随着工业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传统村落是活的文化遗产,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传统村落逐步消失。住建部的数据显示,经过抢救性保护,过去5年间,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全国有63%的村落传统公共建筑得到保护修缮,70%以上的村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收入一万元以上的村落由不足5%增至21%,社会保护意识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但以传统村落占比是全国第一的云南为例,旅游开发的比例不足10%,开发尚可的古村落比例不到1%。下一步保护工作的难点在于,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的基础较差,在保护、修缮中不仅要提升卫生、餐厨、通风等传统民居的性能,还要与扶贫工作结合,而这些工作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要重视。

(摘编自《住建部:开发商不应该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2017年7月31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注:我国对古村落的保护是采用名录制,又名“名录保护”,将传统形态完整、遗存丰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一个个甄选和认定下来,列入名录,加以保护。

材料三:

在传统村落开发规划和保护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村落保护的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郁,将传统村落当成“旅游提款机”,忽视了村落固有的文化生态,有导致生态文化灾难的隐患;过分注重村落外表的整齐划一、富丽堂皇和高大上,忽视了村庄“人”的感受,没了原住民,没了原始行业和行当,没了活力和生机。

我省及时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给传统村落保护行为分门别类、设定框架、详细界定、规范约束,给社会大众提供登高望远的观念引领。比如针对村落保护中的过度商业倾向,《条例》强调“注重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延续性,防止传统村落空心化、过度商业化”“在传统村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应当尊重村民意愿,并对村民所有的建筑物处理作出约定”,提醒人们,村落保护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赚取真金白银,商业化开发更是为了给保护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摘编自《守住传统村落的味和魂》,2017年8月24日贵州日报)

材料四:

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一个问题:资金问题,尽管各地政府部门都有一定的拨款,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甚至可以说,在一些贫困地区,衣食住行都存在问题,谈传统村落保护无疑是奢侈的。

因而,要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对症下药。对于资金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之外,各地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乃至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至于意识问题,则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让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

(摘编自《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2017年8月2日光明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大部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收入得以不断增长。

B. 过度商业化倾向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这是一种利益至上的行为,会使传统村落变成单纯的旅游区,失去生机和活力。

C. 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主要体现在村落的建筑、原始行业行当和原住民当中,在保护过程中,应尽量将这些因素保存下来。

D. 传统村落的消失,根本原因在于村民的贫困,贫困促使人们外出务工,导致村落“空心”,建设更加落后,最后逐渐消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用文字和图表形式呈现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文字呈现具体生动,图表形式更直观,各有千秋。

B. 材料二中古村落数量变化显示,2000年至2015年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骤减,形势十分严峻,可见,传统村落亟待保护。

C. 从材料二看,我国已经开始了保护传统村落的国家行动,传统村落名录审批个数逐年递增,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D. 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了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显示出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都结合实例指明了解决方向。

E. 几则材料围绕“传统村落保护”的话题,分别从背景意义、现状问题、解决方法、未来前景等方面阐述,并预示美好前景。

3.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D 2.BC 3.①尊重为先,“以人为本”,尊重村民意愿及文化生态;②政府扶持,重视并给予资金支持,提升村民基础生活质量;③提高意识,加强文化普及宣传,提高保护村落的文化自觉;④商业开发,可以适当引入民间商业基金;⑤法律规范,出台法律法规,使传统村落保护规范化。 【解析】 1.试题分析:文中指出传统村落的消失有两个原因,并未说“根本原因是贫困”。 2.试题分析:A项,材料一具体但说不上生动;D项,材料四没有结合实例;E项,没有预示美好前景。 3.试题分析:此文的几则材料围绕古村落的现状和保护展开,题干要求概括的是“保护”的措施,在材料中找到相关的内容从“尊重为先”“政府扶持”“律规范”“提高意识”“商业开发”的角度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范爱农

鲁  迅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 Shiki Kin刺杀,刺客就擒。”大家一怔之后,便研究这刺客是谁。

    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碑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到,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普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知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钟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拒是军械司长……在街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边。爱农做了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然而事情凑巧得很,季茀写信来催我往南京了。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我懂得他无声的话,决计往南京。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做了四首诗,现在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禅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现在不知道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取材于鲁迅同题散文《范爱农》,有改动)

[注1①徐伯荪:徐锡麟,字伯荪。②革命:指1911年辛亥革命。③季茀:许寿裳,字季茀,鲁迅挚友。④圜:同“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称天为“大圜”。此句谓整个世界都醉生梦死。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乡重逢,作者和范爱农相认后都笑起来,他们在相互嘲笑曾经的剑拔弩张,也为因深深误会而多年杳无信息感到悲哀。

B. 文中画线句道出了革命后新政府仍由旧乡绅把持、进人新政府的革命军也很快被腐蚀掉的事实,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C. “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是说范爱农喜欢在喝酒时评论人世,鄙视隐身避世的酒徒,传神地勾勒出了范爱农优世伤时、卓尔不群的形象。

D. 本文写人记事朴实平易,刻画人物多用白描手法,人物个性尽现其中;行文感情跌宕起伏,于平实的叙述笔调中蕴含着真挚深厚的感情。

2.从相识到永诀,作者对范爱农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联系文中所叙事件简要概括。

3.造成范爱农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请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                           。《五人墓碑记》

(2)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五人墓碑记》

(3)不念居安思危,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谏太宗十思疏》 

(4)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谏太宗十思疏》

(5)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今君与廉颇同列…… 《廉颇蔺相如列传》  

(6) 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梅花引①·荆溪阻雪

  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释:

梅花引:古代的词牌名。

蒋捷: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1.这首词上阕用                   手法含蓄地揭示了孤舟遇雪受阻这一题旨

2.析画线的诗说说作者因何而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 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闻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偻,隆然伏行               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

B.且硕茂,早以蕃             实: 果实

C.根拳而土                   易:更换

D.而木之性日以             离: 背离,远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舍其名,亦自谓橐驼        不如而厚遇之

B.爪其肤验其生枯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曰忧之,其实仇之                相如驽,独畏廉将军哉

D.他植者不然                      请立太子为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