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 碧玉箫 [元]关汉卿 秋景堪题,...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 碧玉箫

[元]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1.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画线句子写景的特色。

 

1.抒发了作者与仕途诀别、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 2.(1)景中寓情。作者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生机,“堪题”“偏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2)色彩鲜明,用词准确。如用“红”“黄”写叶、菊的不同颜色;用“满”“绕”准确生动写出了叶的数量、菊的形态。(3)景致描绘由远及近,有层次感。一、二句写全景,是远景;三、四句写局部,是近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正面抒发不屑仕进的归隐之情。“官品极,到底成何济”,是作者对人生、仕途的思考。想到仕途的险恶,世态的炎凉,人生的虚幻,愤世嫉俗,感念万端,集中概括为一句:即使官至极品,又于事何济!这里以轻蔑的口吻否定了争名夺利之徒,同时是对仕途的否定,也是对现实的绝望。“归,学取他渊明醉。”陶渊明为彭泽令八十余日,赋《归去来兮辞》,自免去职,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的隐居生活。这里说把效法陶渊明作为自己的归宿,表示了与仕途诀别、归隐田园的决心,表明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黑暗污浊社会的不满和嫌恶。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开头四句所运用的手法主要有(1)景中寓情。(2)色彩鲜明,用词准确。(3)景致描绘由远及近,有层次感。 开篇一连四句,集中展现出秋山的壮丽景色。首句“秋景堪题”是对秋景概括性的赞美,起总领作用,也赋予了曲子和谐的音韵美。接下来三句便是对所见之景的具体描述。作者行走在山涧小溪上,看满山红叶绚丽缤纷。“红叶满山溪”,是一个色彩鲜明的远景镜头,意境开阔,引人入胜。着重点在一个“红”字,突出了此景的光彩夺目之感,实则也是象征着尘世浮华的生活。“松径偏宜”,是一个中景,青翠的松柏与满山的红叶形成色彩对比,加深了人们的视觉印象。“黄菊绕东篱”,写身边景物,是近景。三、四两句的景物换成了蔚然成林的青松和高洁脱俗的黄菊,俨然一片幽静的天地,这便是象征着田园生活的清雅脱俗。色彩的倏然变化,环境由喧闹到幽静,可谓水到渠成。作者一反诗词中草木摇落,红衰翠减,肃杀凄凉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磅礴绚丽和沛然生机。且景中寓情:红叶、山溪,皆林泉之士所爱,红叶可题诗,可烧火煮酒;山溪可酿酒,又可供垂钓。苍松、黄菊,凌霜傲雪,经久不凋,象征超尘拔俗,志法行芳,而为陶潜所赞。凡此皆为下文“学渊明醉”作铺垫。而“堪题”“偏宜”,赞美之情亦溢于言表。这四句写得有声(溪)、有色(红、黄〕、有态(满、绕);景致描绘又极有层次:一二句写全景,是出乎其外,三四句写局部,是入乎其内。这样就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娇的秋山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巩再拜。

[注]①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碑铭写好后,曾巩于庆历七年写此信致谢。②衋(xì)然:伤心痛苦的样子。③屯蹶否塞:困苦挫折,时运不通。④魁闳:高大,俊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者得致其                   严:尊敬

B. 则足为后                       法:效法

C. 有名于实                       侈:夸大

D. 愧甚,不宣                       不宣:不尽,不一一细说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亦有与史异者                    无信,不知其可也

B. 苟其人恶,则于铭乎何有?        师道不传也久矣

C. 其子孙之所请也                勇气闻于诸侯

D. 敢进其所以然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铭志”与“史传”的内容侧重不同,前者表现人的美善言行,后者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因此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

B. 作者在信中剖析了今铭不实的原因:一是请铭的人一味想要美誉显扬其亲长而不根据事理原貌撰铭,二是撰铭之人碍于人情不得不做溢美之词。

C. 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和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D. 本文重章法,结构谨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曲径通幽,层层递进,正是这种“纡徐”之笔,把作者的感谢与敬佩,表达得酣畅淋漓。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2)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了的房子,老了的父亲

李天斌

①房子老了,父亲也老了。老了的父亲坐在老了的房子里,衰老的气息一起涌上来,就像石阶上的那一层青苔,迅速地爬上来的样子。

②父亲一次次抬起浑浊的眼睛,一次次看着老去的房子。房子是真的老了,有几根柱子还是后来增补上去的,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原来的柱头突然就坏了。增补上去的柱头就像手术留下的疤痕,碍眼,不好看。父亲坐在那里,目光始终落在那疤痕上,我懂得父亲心思。父亲爱美,也惧怕衰老,眼里容不下那疤痕。要不是他也衰老了,动不了了,他一定会亲手换掉那个疤痕。可是父亲老了,严重的颈椎骨质增生让他终日头昏,世界在他面前恍惚起来,他只能选择坐在那里。

③房子前面有堵老墙。老墙就更老了,是在父亲之前的某姓人家修建的。据说该姓人家在村里至少也生活了五代之久,后来却不知所终了。没有谁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回来。他们就只留下一间破败的房子,后来房子就归村里。父亲买下来将其拆了,就只剩下这堵老墙。老墙上不知何时长出了一簇茅草,也没有谁去惊动它,一年又一年,一簇茅草就独自在那里枯了又绿,绿了又枯。只是偶尔才会有一两只鸟雀落在那里,但也仅仅在那里留下几声啼鸣之后,便又飞走了。父亲浑浊的目光偶尔也会落在那里,但也仅仅是落在上面,父亲其实也并没有想着要在意它们。

④父亲并不知道,当他看着一堵老墙时,老墙其实也在看着他。两个老去的身子,在彼此的凝视里,也在彼此模糊和漠然里,把一份孤独,扯棉线一般,一丝丝一缕缕地拉长,一丝丝一缕缕地丈量着一颗心与时间的关系,丈量着一颗心在时间里的不断沦落,直至彻底消失。

⑤老墙的旁边是牛厩,只是现在却空着了,随着征地拆迁,牛厩里的牛早已经退役;随着土地的消失,一头牛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变。父亲从来没有想到一头牛的命运还会被改变,相对于他自己而言,他一直以为一头牛贴身于土地之上,便可以是时间与岁月的久远。只是他不知道,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一直要把所有的事物改变得面目全非。

⑥当年父亲把一幢房子和一间牛厩稳稳地立在土地上,父亲一定看到了在一个屋檐下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只是让父亲预料不到的是,如今房子老了,牛厩也老了,子女们也都离开老屋而去,并在属于各自的房子里离散而居。所谓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到头来就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如斯。

⑦院子也老了,甚至老去的速度比之于房子还要快。几经风霜雨雪之后,地上的水泥开始脱落,野草则第一时间就从那里疯长了起来。野草蓄谋已久,就像隐藏着的时间与岁月的帮凶。父亲偶尔也强迫着自己站起来,尽管在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剧烈的摇晃。他还是要在一簇簇的野草之间站一站,他始终想要掩饰自己脆弱的真相,想要在那摇晃的野草之间保持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

⑧父亲搬来一盆盆的植物,有夜来香、万年青,还有牡丹和月季之类的,约摸十余种,红红白白青青绿绿地挤满了整个院子。父亲显然想用它们跟一簇簇野草抗衡,想借助它们留住一个院子的生机与活力。只是父亲并不知道,无论盆栽的植物,还是自己生长的野草,从本质上都是时间与岁月的另一只手,越是茂密之时,也越是内心的荒芜之时;尤其是当风吹过,院子里一片狼藉,那荒芜便愈加猛烈,也愈加让父亲的世界摇晃不已——“人终究敌不过一根草”——在摇晃的同时,父亲终于不得不承认院子是老了,自己也老了,一切真的都老了。

⑨“那时候这房子里真热闹啊——”一个人坐在那里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父亲一个人坐在那里,目光越来越浑浊,老去的房子、老去的墙壁、老去的牛厩,还有越来越茂盛越来越荒芜的花草……时间和世事在父亲的身上,越来越斑驳模糊,甚至是迷离起来。就连我也跟着老去了,父亲衰老的气息分明正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我,父亲浑浊的目光和落寞的心事,一次又一次将我击中;而衰老,也就在一瞬之间降临到我的身心之上了——衰老的过程,总是这样不分时间地点、不论年龄大小,说来就来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父亲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那些隔年的时间与岁月里,除了衰老的气息不断地弥漫,那些隔年的话语,似乎已经无从说起;那些所有能让我们寻觅到从前时光的话语,似乎都被这衰老的气息彻底淹没。

我懂得父亲,却又似乎并不懂得。只是在父亲始终不动的身影里,我仿佛看到了一缕人世的寒凉,就像风吹幡动,风过处,人世的一些隐喻便在那里开始呈现,——但父亲于我,终究是无法言说的,在无法言说的同时,就只感觉到一种沉沉的孤独,在我显然已经跟着衰老了的身体里如风肆虐。

(选自《散文百家》2017年11月刊,有删改)

1.理解句中加点词的内涵

(1)父亲偶尔也强迫着自己站起来,尽管在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剧烈的摇晃

(2)“那时候这房子里真热闹啊——”一个人坐在那里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

2.段写老墙的来历有何用意?

3.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

4.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中“我懂得父亲,却又似乎并不懂得”的理解。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伊格尔顿曾经概括了西方文学批评的三个阶段:“全神贯注于作者阶段(浪漫主义和十九世纪);绝对关心作品阶段(新批评);以及近年来注意力显著转向读者阶段。”(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们通常简单地表述为注重作家、注重作品、注重读者三个阶段。中国的文学批评很难作出如此清晰的划分。大部分时间,中国文学批评的兴趣集中于作品、作家以及二者的关系。

关注作品是文学批评的起始。享受文学之余,我们很快会产生一个疑问:那些称之为“文学”的文本为什么具有如此的魔力,以至于人们为之如痴如醉,悲喜交加?文学批评首先负责解释这个问题。其次,一部作品拥有哪些深层的涵义?一首诗歌展示了一幅山水意象图,一部长篇小说叙述了几个家族的恩怨情仇,这一切之所以打动了整个社会,作品背后还隐藏了哪些普遍的意义?相当多的时候,批评家试图用理论的语言将这些隐藏的意义转述或者翻译出来。

无论是解释作品的魔力还是解释作品的意义,批评家很快把目光转向了作家。作家是作品之父,他们拥有令人景仰的天才造就了一个文学王国。这种天才是从哪里来的?可否传授给他人?所有试图投身文学的人无不关心这个问题。这时,作家的社会身份、阶级地位、经济收入以及他们的家谱、作息时间、饮食起居、婚姻和绯闻、在什么地点以何种方式写作等等无不纳入研究范围。这个意义上,批评家已经无形地接受了一个观念:作品的意义来自作家的创造,作家是文学的中心。这就是伊格尔顿所形容的浪漫主义阶段。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学派说来,作品或者作家无不置于历史环境制造的社会关系之中给予考察。批评家认为,一部成功的作品多半再现了历史的某种聚焦点。虽然仅仅是几个人物,一段家世,若干悲欢离合,但是,这些故事最大限度地显示了历史运动——哪些阶级或者阶层即将消亡,哪些人拥有未来,如此等等。历史的表象芜杂纷乱,文学凝聚了历史的精髓。作家之所以具有洞察历史的慧眼,与他的出身、文化教育、意识形态背景密切相关。总之,解释一个作家的文学才能时,社会历史批评学派很少考虑神秘的天赋,而是将才能的来源与作家栖身的社会文化联系起来。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学派拥有一套剖析社会历史的术语范畴,例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与阶层、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等等。相对地说,精神分析学派对于这一套术语范畴不感兴趣。精神分析学派的术语范畴是恋母情结、意识、无意识、超我、现实原则、本能、力比多,等等。这显然不是概念的差异,而是研究问题的方向不同。

                          (节选自南帆的《文学批评:视角与问题》)

1.下列对“文学批评”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文学批评有三个阶段:一是关注作者阶段,二是关心作品阶段,三是注意力显著转向读者阶段。

B. 文学批评在起始阶段更关注作品,因而中国文学批评的兴趣便集中于作品、作家以及二者的关系。

C. 文学批评需要解释 “文学”的文本为什么具有吸引人的魔力以及一部作品拥有哪些深层涵义等问题。

D. 文学批评进入浪漫主义阶段后,批评家更关注作品,认为作品的意义来自作家的创造,作品是核心。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批评家总是试图用理论的语言来解释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打动整个社会的原因,并试图转述或者翻译出来作品背后所隐藏的那些普遍的意义。

B. 社会历史批评家认为,一部成功的作品往往会聚焦历史的某个点,哪怕仅仅是几个人物,一段家世,若干悲欢离合,也最大限度地显示了历史的运动。

C. 社会历史批评学派认为作家之所以具有洞察历史的慧眼,与他的出身、文化教育、意识形态背景密切相关,与作家栖身的社会文化不可分割。

D. 如果说社会历史学派关注文学才能与作家栖身的社会文化的关系,那么,精神分析学派调转方向,对个人纷繁复杂的内部精神世界更感兴趣。

3.作家丁玲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联系所学课文并参考选文,从社会历史或精神分析的角度理解丁玲这句话的内涵

 

查看答案

依据下面小诗的内容,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②描写生动形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100字。

我爱这雨后天,/ 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 风吹:/ 吹远了香草,落叶,/ 吹远了一缕云,像烟——/ 像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尚清中学将从201712月份开始开展“阳光手机”活动。为确保这一活动顺利展开,学校决定于2017112615: 00在报告厅举行一场辩论赛,辩题是“高中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是利多还是弊多”,拟邀请部分家长组成评委团。

请以尚清中学校团委的名义,拟写给家长评委邀请函的正文。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尊敬的学生家长:

                                 ▲                                        

                                                          尚清中学校团委

                                                        20171220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