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了的房子,老了的父亲 李天斌 ①房子老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了的房子,老了的父亲

李天斌

①房子老了,父亲也老了。老了的父亲坐在老了的房子里,衰老的气息一起涌上来,就像石阶上的那一层青苔,迅速地爬上来的样子。

②父亲一次次抬起浑浊的眼睛,一次次看着老去的房子。房子是真的老了,有几根柱子还是后来增补上去的,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原来的柱头突然就坏了。增补上去的柱头就像手术留下的疤痕,碍眼,不好看。父亲坐在那里,目光始终落在那疤痕上,我懂得父亲心思。父亲爱美,也惧怕衰老,眼里容不下那疤痕。要不是他也衰老了,动不了了,他一定会亲手换掉那个疤痕。可是父亲老了,严重的颈椎骨质增生让他终日头昏,世界在他面前恍惚起来,他只能选择坐在那里。

③房子前面有堵老墙。老墙就更老了,是在父亲之前的某姓人家修建的。据说该姓人家在村里至少也生活了五代之久,后来却不知所终了。没有谁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回来。他们就只留下一间破败的房子,后来房子就归村里。父亲买下来将其拆了,就只剩下这堵老墙。老墙上不知何时长出了一簇茅草,也没有谁去惊动它,一年又一年,一簇茅草就独自在那里枯了又绿,绿了又枯。只是偶尔才会有一两只鸟雀落在那里,但也仅仅在那里留下几声啼鸣之后,便又飞走了。父亲浑浊的目光偶尔也会落在那里,但也仅仅是落在上面,父亲其实也并没有想着要在意它们。

④父亲并不知道,当他看着一堵老墙时,老墙其实也在看着他。两个老去的身子,在彼此的凝视里,也在彼此模糊和漠然里,把一份孤独,扯棉线一般,一丝丝一缕缕地拉长,一丝丝一缕缕地丈量着一颗心与时间的关系,丈量着一颗心在时间里的不断沦落,直至彻底消失。

⑤老墙的旁边是牛厩,只是现在却空着了,随着征地拆迁,牛厩里的牛早已经退役;随着土地的消失,一头牛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变。父亲从来没有想到一头牛的命运还会被改变,相对于他自己而言,他一直以为一头牛贴身于土地之上,便可以是时间与岁月的久远。只是他不知道,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一直要把所有的事物改变得面目全非。

⑥当年父亲把一幢房子和一间牛厩稳稳地立在土地上,父亲一定看到了在一个屋檐下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只是让父亲预料不到的是,如今房子老了,牛厩也老了,子女们也都离开老屋而去,并在属于各自的房子里离散而居。所谓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到头来就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如斯。

⑦院子也老了,甚至老去的速度比之于房子还要快。几经风霜雨雪之后,地上的水泥开始脱落,野草则第一时间就从那里疯长了起来。野草蓄谋已久,就像隐藏着的时间与岁月的帮凶。父亲偶尔也强迫着自己站起来,尽管在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剧烈的摇晃。他还是要在一簇簇的野草之间站一站,他始终想要掩饰自己脆弱的真相,想要在那摇晃的野草之间保持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

⑧父亲搬来一盆盆的植物,有夜来香、万年青,还有牡丹和月季之类的,约摸十余种,红红白白青青绿绿地挤满了整个院子。父亲显然想用它们跟一簇簇野草抗衡,想借助它们留住一个院子的生机与活力。只是父亲并不知道,无论盆栽的植物,还是自己生长的野草,从本质上都是时间与岁月的另一只手,越是茂密之时,也越是内心的荒芜之时;尤其是当风吹过,院子里一片狼藉,那荒芜便愈加猛烈,也愈加让父亲的世界摇晃不已——“人终究敌不过一根草”——在摇晃的同时,父亲终于不得不承认院子是老了,自己也老了,一切真的都老了。

⑨“那时候这房子里真热闹啊——”一个人坐在那里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父亲一个人坐在那里,目光越来越浑浊,老去的房子、老去的墙壁、老去的牛厩,还有越来越茂盛越来越荒芜的花草……时间和世事在父亲的身上,越来越斑驳模糊,甚至是迷离起来。就连我也跟着老去了,父亲衰老的气息分明正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我,父亲浑浊的目光和落寞的心事,一次又一次将我击中;而衰老,也就在一瞬之间降临到我的身心之上了——衰老的过程,总是这样不分时间地点、不论年龄大小,说来就来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父亲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那些隔年的时间与岁月里,除了衰老的气息不断地弥漫,那些隔年的话语,似乎已经无从说起;那些所有能让我们寻觅到从前时光的话语,似乎都被这衰老的气息彻底淹没。

我懂得父亲,却又似乎并不懂得。只是在父亲始终不动的身影里,我仿佛看到了一缕人世的寒凉,就像风吹幡动,风过处,人世的一些隐喻便在那里开始呈现,——但父亲于我,终究是无法言说的,在无法言说的同时,就只感觉到一种沉沉的孤独,在我显然已经跟着衰老了的身体里如风肆虐。

(选自《散文百家》2017年11月刊,有删改)

1.理解句中加点词的内涵

(1)父亲偶尔也强迫着自己站起来,尽管在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剧烈的摇晃

(2)“那时候这房子里真热闹啊——”一个人坐在那里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

2.段写老墙的来历有何用意?

3.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

4.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中“我懂得父亲,却又似乎并不懂得”的理解。

 

1.(1)父亲强撑着站起来希望保持自己的尊严,表现父亲的倔强。(2)父亲无时无刻不在回忆当年的热闹,衬托出父亲如今的孤独。 2.(1)内容上,突出老墙的古老,暗示其衰老的必然命运;(2)结构上,为下文表现父亲的衰老、揭示“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的道理作铺垫。 3.(1)将老墙拟人化,化身成一个生命体,在与父亲的对视和凝望中共同品味孤独,使“衰老”“孤独”更具有普遍的意义。(2)将抽象的孤独具象化为丝丝缕缕的“棉线”,可以丈量心与时间的距离,更能引发人的共鸣与深思。(3)“一丝丝一缕缕”反复,突出了孤独的绵长与难以逃脱。 4.(1)“我懂得父亲”,因为“我”理解他深深的孤独和对衰老的无奈,以及在衰老面前的倔强与抗争。(对父亲心理的概括,包括“孤独”“无奈”“倔强与抗争”等)(2)“我似乎并不懂得”,一方面是因为“我”长期不在父亲膝下,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无从说起”的陌生感;另一方面,“我”虽然也开始体会衰老的感觉,但是毕竟没有像父亲那样衰老,我还无法全部理解父亲内心的寒凉、生命况味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词语含义时,一定要结合前后文,把词语带入文中,理解它的文中意。(1)父亲偶尔也强迫着自己站起来,尽管在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剧烈的摇晃。这句中的“强迫”本来是指是建立在自己意志的情况下来迫使别人或自己服从。“父亲强迫着自己站起来”的目的是“他始终想要掩饰自己脆弱的真相,想要在那摇晃的野草之间保持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所以“强迫”一词表现了父亲的倔强。(2)“那时候这房子里真热闹啊——”一个人坐在那里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这句话中的“一不小心”本来是指在不经意之间做了一些事情。而文中的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的?以前的热闹和现在的孤独形成对比,突出父亲如今的孤独。 2.试题分析:题干问“第③段写老墙的来历有何用意?”,可见本题是考查段落结构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写了“据说该姓人家在村里至少也生活了五代之久,后来却不知所终了。没有谁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回来。”可见突出老墙的古老,暗示其衰老的必然命运。第三段在文章的偏开头部分,结构上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的“房子老了,父亲也老了”,为下文表现父亲的衰老、揭示“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的道理作铺垫。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语句的特色,重点在于赏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划线句子中,“两个老去的身子,在彼此的凝视里,也在彼此模糊和漠然里”中将老墙拟人化,化身成一个生命体,在与父亲的对视和凝望中共同品味孤独。“把一份孤独,扯棉线一般,一丝丝一缕缕地拉长……”运用了比喻,把抽象的孤独具象化为丝丝缕缕的“棉线”,可以丈量心与时间的距离,更能引发人的共鸣与深思。“一丝丝一缕缕”运用了反复的手法,突出了孤独的绵长与难以逃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伊格尔顿曾经概括了西方文学批评的三个阶段:“全神贯注于作者阶段(浪漫主义和十九世纪);绝对关心作品阶段(新批评);以及近年来注意力显著转向读者阶段。”(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们通常简单地表述为注重作家、注重作品、注重读者三个阶段。中国的文学批评很难作出如此清晰的划分。大部分时间,中国文学批评的兴趣集中于作品、作家以及二者的关系。

关注作品是文学批评的起始。享受文学之余,我们很快会产生一个疑问:那些称之为“文学”的文本为什么具有如此的魔力,以至于人们为之如痴如醉,悲喜交加?文学批评首先负责解释这个问题。其次,一部作品拥有哪些深层的涵义?一首诗歌展示了一幅山水意象图,一部长篇小说叙述了几个家族的恩怨情仇,这一切之所以打动了整个社会,作品背后还隐藏了哪些普遍的意义?相当多的时候,批评家试图用理论的语言将这些隐藏的意义转述或者翻译出来。

无论是解释作品的魔力还是解释作品的意义,批评家很快把目光转向了作家。作家是作品之父,他们拥有令人景仰的天才造就了一个文学王国。这种天才是从哪里来的?可否传授给他人?所有试图投身文学的人无不关心这个问题。这时,作家的社会身份、阶级地位、经济收入以及他们的家谱、作息时间、饮食起居、婚姻和绯闻、在什么地点以何种方式写作等等无不纳入研究范围。这个意义上,批评家已经无形地接受了一个观念:作品的意义来自作家的创造,作家是文学的中心。这就是伊格尔顿所形容的浪漫主义阶段。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学派说来,作品或者作家无不置于历史环境制造的社会关系之中给予考察。批评家认为,一部成功的作品多半再现了历史的某种聚焦点。虽然仅仅是几个人物,一段家世,若干悲欢离合,但是,这些故事最大限度地显示了历史运动——哪些阶级或者阶层即将消亡,哪些人拥有未来,如此等等。历史的表象芜杂纷乱,文学凝聚了历史的精髓。作家之所以具有洞察历史的慧眼,与他的出身、文化教育、意识形态背景密切相关。总之,解释一个作家的文学才能时,社会历史批评学派很少考虑神秘的天赋,而是将才能的来源与作家栖身的社会文化联系起来。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学派拥有一套剖析社会历史的术语范畴,例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与阶层、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等等。相对地说,精神分析学派对于这一套术语范畴不感兴趣。精神分析学派的术语范畴是恋母情结、意识、无意识、超我、现实原则、本能、力比多,等等。这显然不是概念的差异,而是研究问题的方向不同。

                          (节选自南帆的《文学批评:视角与问题》)

1.下列对“文学批评”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文学批评有三个阶段:一是关注作者阶段,二是关心作品阶段,三是注意力显著转向读者阶段。

B. 文学批评在起始阶段更关注作品,因而中国文学批评的兴趣便集中于作品、作家以及二者的关系。

C. 文学批评需要解释 “文学”的文本为什么具有吸引人的魔力以及一部作品拥有哪些深层涵义等问题。

D. 文学批评进入浪漫主义阶段后,批评家更关注作品,认为作品的意义来自作家的创造,作品是核心。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批评家总是试图用理论的语言来解释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打动整个社会的原因,并试图转述或者翻译出来作品背后所隐藏的那些普遍的意义。

B. 社会历史批评家认为,一部成功的作品往往会聚焦历史的某个点,哪怕仅仅是几个人物,一段家世,若干悲欢离合,也最大限度地显示了历史的运动。

C. 社会历史批评学派认为作家之所以具有洞察历史的慧眼,与他的出身、文化教育、意识形态背景密切相关,与作家栖身的社会文化不可分割。

D. 如果说社会历史学派关注文学才能与作家栖身的社会文化的关系,那么,精神分析学派调转方向,对个人纷繁复杂的内部精神世界更感兴趣。

3.作家丁玲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联系所学课文并参考选文,从社会历史或精神分析的角度理解丁玲这句话的内涵

 

查看答案

依据下面小诗的内容,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②描写生动形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100字。

我爱这雨后天,/ 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 风吹:/ 吹远了香草,落叶,/ 吹远了一缕云,像烟——/ 像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尚清中学将从201712月份开始开展“阳光手机”活动。为确保这一活动顺利展开,学校决定于2017112615: 00在报告厅举行一场辩论赛,辩题是“高中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是利多还是弊多”,拟邀请部分家长组成评委团。

请以尚清中学校团委的名义,拟写给家长评委邀请函的正文。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尊敬的学生家长:

                                 ▲                                        

                                                          尚清中学校团委

                                                        20171220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星耀南湖”精英峰会与浦江创新论坛的携手,体现了嘉兴接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顺应了两地合作交流的态势。

B. 25日晚上,北京警方公布对红黄蓝新天地幼儿园疑似虐童事件调查,一名幼儿园老师因涉嫌虐待被看护人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C. 这些年,重新站稳脚跟的实体书店除了具有图书销售功能外,往往还成为功能复合的文化空间,成为助推全民读书的重要场所。

D. 北京时间1122日凌晨,欧冠小组赛H组第5轮,多特蒙德队在主场经过90分钟的激烈拼搏,热刺队2:1战胜东道主,获得小组出线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见卓识往往“自绝”于当代。卓则必绝,远则自离。贾谊因他的卓尔不群,自然而然地与他同时代的人离绝了。他藐视他们,他们也排挤他。[甲]他们根深而叶茂,藤粗而蒂固;他则一无所恃——他只能恃文帝的保护。但文帝也一样脆弱。

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信任也很愿意重用贾谊的,他究竟不是一个昏君。但他不能失去朝廷权力的平衡,他也不能为了一个贾谊而触犯众怒。一边是功高盖主的老臣,一边是初出茅庐的后生。[乙]两边既已势不两立,剑拔弩张,文帝只能倾向前者;没有前者的拥立,就没有他的今天;没有前者的支持,也没有了他的明天。贾谊的失败是时势所必然,不是文帝个人品性所能挽救的。[丙]于是,贾谊也就只能满怀失意和挫折感,还有满怀的委屈和孤独感,满怀的不平与轻蔑,一步一步地向长沙踟蹰而来。

1.文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卓尔不群    B. 平心而论    C. 究竟    D. 踟蹰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子,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B.     C.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