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结交。

B. 辄积年不       徙:调动官职。

C. 其牙机巧       制:制造。

D.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   征:应验。

2.导学号951440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车”,汉代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或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B. “视事”,古代派往各府、州、县进行考察的官吏,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颇重。

C. “豪右”,西汉时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汉以“右”为尊,故称“豪右”。是此后门阀士族的雏形。

D. “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致仕”意思与之相同。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记先叙其才,“少善属文”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

B. 在叙其才后紧接着叙其德。“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谦虚稳重、超尘脱俗的品格,“不行”“不就”“不应”表现他不慕荣利的德行。

C. 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这段文字生动形象,文采斐然。

D. “阴知奸党名姓”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的政绩,寥寥几笔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廉吏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1.C 2.B 3.C 4.(1)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也不去就任。 (2)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它,完全符合,灵验如神。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从来没有这件事。 【解析】 1.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C项,“其牙机巧制”意思是“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 “制”应译为“形制、构造”。 2.试题分析:B项对“视事”的解释不正确。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从这里开始”为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根据上下文,补足句子,要求结构对称。(3分)

早在一千年前,改革家王安石被宋神宗拜为丞相,推行新法,遭保守派但对,还被辞了官。不久再度出山,恢复相位。他虽身处官场,但常生退隐之念,对事态看的颇为透彻。有一次,宋神宗于元宵节赐宴相国寺,观看优伶演出,出席的宾客都甚为欢欣,王安石触景生情,当即吟了一首小诗;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

这首诗说的虽是看戏的感想,揭示的却是人生大舞台的真相。演员在戏剧中,可以扮演富贵者,也可以扮演贫贱者;在现实生活的戏台上,富贵者也可能落魄到变穷,贫贱者也可能转而变富。正因如此,                                          。这种超脱,这份情操,是值得世人学习的。(提示:可根据王安石人生经历进行补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葫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B.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记叙,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C.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的描写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D.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经历。

E.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2.文章开头说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概括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哪些野趣

答:                                                                   

 

3.根据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特点。

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答:                                                                   

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答:                                                                   

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答:                                                                  

4.有人说,本文记叙的两次赏游,无论是雨中,还是晴日,都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由。

答: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____________,子无良媒,_____________,秋以为期。(《氓》)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6)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7)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8)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同心而离居,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9)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于是携酒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上,履巉岩,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消长也                     卒:到底     

B.洗盏酌                         更:重新

C.履巉岩,蒙茸                   披:拨开     

D.掠予舟而西也                     西:向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予乃摄衣上      

B.不知东方既白                   攀栖鹘危巢

C.飘飘如遗世独立              其不可留也 

D.于是携酒                  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甲文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乙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甲文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乙文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5.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