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洞仙歌 北宋 李元膺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洞仙歌

北宋  李元膺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①。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注]①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先以“雪云散”“放晓晴”写冬尽春归的季候转换,然后写早春梅柳的独有风姿。

B. 下片“一年”三句,写“小艳疏香”胜过浓芳,体现了词人对春光美景独特的审美眼光。

C. “到清明”四句写清明暮春时节百紫千红,虽一片烂漫,但“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D. 词末三句借景抒情,表达伤春之意,赏花不怕春寒,大不了喝酒自暖,也要早占韶光。

2.诗人提出“探春及早”的观点,下列诗句所写的景致,不符合作者的审美情趣的两项是

A.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B.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C.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苏轼《赠刘景文》)

D. 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北宋•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E.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南宋•朱熹《春日》)

3.作者在序中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请对上片中所写的梅柳作简要赏析。

 

1.D 2.CE 3.参考示例:“杨柳于人便青眼”句,形象地描绘出初生柳叶细长如眼的特点,用拟人手法,说柳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赋予柳以多情的人格。柳系新生,而梅将告退,“约略颦轻笑浅”句写出冬去春来,梅不像柳那样地喜悦,淡淡的微笑中含有一丝几乎看不见的哀愁,采用拟人手法使梅花添了无限风韵。所以,诗人认为,早春的梅柳最能体现春意。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词末三句借景抒情”“表达伤春之意”错误,从词中来看,“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意思是“及早地占取那短促的韶光。共同游乐追欢,莫管料峭春寒,醉酒红颜浑身自然温暖”,这是劝人们及早游春,不要坐等美好时光的流逝,应是直抒胸臆。意在让人们及早探春莫留遗憾,也寓意着让人们早抓时机,以期有所作为。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所写的景致,不符合作者“探春及早”的审美情趣的两项”,考生需先分析“探春及早”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分析所给的选项。“探春及早”,“及早”意思是“赶早;趁早”,即寻访春天应趁早,应抓住时机。C项,“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意思是“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这与“探春及早”不合;E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这也与“探春及早”不合。A项,“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意思是“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人的最爱。绿柳枝头嫩叶初萌,鹅黄之色尚未均匀”,B项,“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意思是“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D项,“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花”未全开,说明这是早春。这三项都与“探春及早”观点相合。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上片中所写的梅柳作简要赏析”,这是考查鉴赏事物形象的能力。“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意思是“雪后阴云散尽,拂晓时池水花木的庭院已然放晴。杨柳绽放着嫩芽新叶,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更有风流多情,是那一点梅心。远远地与杨柳相映,隐约地露出淡淡的哀愁、微微的笑容”,上片分写梅与柳这两种典型的早春物候。“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首二句描写初春天气,积雪融化,天气放晴。“杨柳于人便青眼,”人们喜悦时正目而视,眼多青处,故曰:“青眼”。可见词语语意双关,既写初生的柳叶似眼,又巧用“青眼”一次,以示柳对人的好感。“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这首二句便写梅花,词人将梅花拟人化,说它“风流”更多。因梅花花小而粉蕊,故称“一点梅心”。后面两句将梅与柳结合起来描绘,柳与梅一低颦,一浅笑,相映成趣,含无限风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千骑拥高牙,_________________,吟赏烟霞。(《望海潮》)

(2)___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3)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定风波》)

(6)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7)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永遇乐》)

(8)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声声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荼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荼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荼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1.下列对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鳞次栉比:      “栉”读作zhì       鳞次栉比的意思是形容房屋等密集。

B. 养气颐神:      “颐”读作         “颐”的第二笔是竖折“∟”。

C. 更迭:         “迭”读作diē       “迭”的意思是屡次。

D. 棘手:         “棘”读作zhé        棘手的意思是形容事情难办。

2.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 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和加速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空前发达。

C. 茶盛于宋朝,上至官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 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 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己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 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 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 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 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 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乃使其从者衣褐”的“衣”与“左右欲刃相如”的“刃”都是名词作动词。

B. “宜皆降之”的“降”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的“奇”都是意动用法。

C. “求人可使报秦者”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的句式不同。

D. “未之有也”与“而君幸于赵王”的句式不同。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十五城请易璧          汉亦留之相当

B.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精思傅会,十年

C. 秦王与群臣相视嘻        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

D. 相如持璧却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别称有“诗余”、“琴趣”和“长短句”,根据词的字数多少,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唐代的部分文人开始作词,晚唐五代时形成了“花间派”。

B. 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的代表有柳永、辛弃疾,豪放派的代表有苏轼、李清照。其中,婉约派是宋词的“当行本色”。

C. 司马迁,字子长,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曾担任太史令。他的《史记》共有130篇,记载了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与陈寿的《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除了《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其他三部都是编年体断代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