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荼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荼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荼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1.下列对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鳞次栉比:      “栉”读作zhì       鳞次栉比的意思是形容房屋等密集。

B. 养气颐神:      “颐”读作         “颐”的第二笔是竖折“∟”。

C. 更迭:         “迭”读作diē       “迭”的意思是屡次。

D. 棘手:         “棘”读作zhé        棘手的意思是形容事情难办。

2.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 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和加速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空前发达。

C. 茶盛于宋朝,上至官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 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 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己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 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 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 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 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 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1.A 2.B 3.D 4.D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和意思。考生要借助具体的语境来分析。B项,“养气颐神”的“颐”的第二笔是竖,而不是“竖折”,“养气颐神”意思是“保养精神元气”。C项,“更迭”的“迭”应读dié,意思是轮流,替换。D项,“棘手”的“棘”应读jí,“棘手”意思是“事情难办”。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和加速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空前发达”有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荼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荼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可见,陆羽撰写《茶经》,其中阐述只能是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的佐证。ACD项都源自第二段,与文本信息一致。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项,“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文章第五段说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茶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国的一山一水,但这不等于记录了五千年的兴衰更迭。 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有误,文章最后一段说“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没有说中国茶面临生存困境;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改变茶的外观不是中国茶传承的决定性因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乃使其从者衣褐”的“衣”与“左右欲刃相如”的“刃”都是名词作动词。

B. “宜皆降之”的“降”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的“奇”都是意动用法。

C. “求人可使报秦者”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的句式不同。

D. “未之有也”与“而君幸于赵王”的句式不同。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十五城请易璧          汉亦留之相当

B.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精思傅会,十年

C. 秦王与群臣相视嘻        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

D. 相如持璧却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别称有“诗余”、“琴趣”和“长短句”,根据词的字数多少,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唐代的部分文人开始作词,晚唐五代时形成了“花间派”。

B. 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的代表有柳永、辛弃疾,豪放派的代表有苏轼、李清照。其中,婉约派是宋词的“当行本色”。

C. 司马迁,字子长,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曾担任太史令。他的《史记》共有130篇,记载了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与陈寿的《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除了《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其他三部都是编年体断代史。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贤惠        珠矶        汗涔涔(cén)   前倨(jū)后恭

B. 吟啸        罗髻        故垒(lěi)     快(kuài)炙人口

C. 莼菜        贿赂        驽(nǔ)马      残羹(gēng)冷灸

D. 帷幄        诡谲        膏腴(yú)      冠冕(miǎn)堂皇

 

查看答案

(题文)《雷雨》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作家____________精心设置了该剧的“序幕”:十年后_________(地名)变成了教会医院,一位孤寂的老人___________(人名)来到医院看望两位疯了的老妇人——____________(人名)和__________(人名)。这时来医院的年幼的姐弟俩目睹了这一切,又像听“古老的故事”一般听人们讲起了十年前__________两家的往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