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山水画透过色彩浓淡的铺陈,就能显示出意境;有时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山水画透过色彩浓淡的铺陈,就能显示出意境;有时千山万水,层峦叠嶂;有时风强雨急,枯枝败叶……这些不都像是人生的写照吗?

请以“人生就像一幅山水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人生就像一幅山水画 山和水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描写的就是山与水的至高境界。 水有水的灵动,山有山的厚重。山和水有着各自的特点,又要相互映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山水画便强调了山与水的交融。泼墨挥毫,渲染出一座座敦厚的大山,山崖间一道瀑布倾泻而下,山脚下流淌的正是那灵动的清泉。没有了水的灵动,大山会显得呆板;缺少了山的沉稳,流水会变得很随意。山和水是一体,构成的便是一幅出色的山水画。 水的灵动和山的厚重不仅是构成水墨山水画的重要部分,也是塑造人生至高境界的重点所在。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灵动的水充满了机智,闪烁着智慧的波光,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厚实的大山包含了坚定、沉着和细致。而这聪慧和沉稳正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人生趋于完美,总渴望所办的事能够取得成功,那么这些愿望的实现就少不了山与水的融合了。 灵动的水告诉人们,要充满激情与智慧,要让智慧的波光闪动。沉稳的大山也告诉人们,人生需要厚重,做事需要沉着、细致与认真。当人们把水的灵动与大山的沉稳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人生和办事的准则,那么,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又是一幅出色的山水画! 古人懂得山水融合的魅力,当诗人们有感而发,尽情抒写时,他们仍然保持着那份治学的严谨。而今天,当“神舟五号”搭载着中华儿女的梦想飞向蓝天时,杨利伟的所做也证明了这些。在“神舟五号”升空前,技术人员出于安全的考虑,要求杨利伟不要在驾驶仓(舱)中有“太大的动作”。杨利伟不愧是优秀的航天员,当他在纸上写完祝福语后将手中的笔轻轻抛向空中,感受了一番“失重”时笔在空中飘浮的趣味。他的这一举动立即在地面控制中心引起一片掌声,一阵会心的笑声……之后,他又认真投入到工作中。 这便是山与水融合的出色表现,杨利伟的认真和稳重体现了大山般的沉稳,而他机智的举动为首次飞天增添了乐趣,闪烁的是水灵动的波光!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一幅人生的山水画。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是“人生就像一幅山水画”,在题目前面的材料中给出“山水画透过色彩浓淡的铺陈,就能显示出意境”,后面引到是“人生的写照”,在立意时注意抓住“山水画”的特征,有惊涛骇浪,有层峦叠嶂,有枯枝败叶,到人生的角度就是有“顺利”也有“衰败”,由此可以从人生的“得失”的角度分析,最后落实到“无论得失”都是风景,都可以欣赏。行文时注意关照“人生”,写出不同的“境遇”,最后回到“欣赏”的角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段话表现李煜是“吟咏词句的高手”。要求:表达准确、连贯,恰当引用词句,不超过70字。

一部《南唐二主词》,让我认识了李煜。他是不称职的君王,却是吟咏词句的高手

 

查看答案

请为下面的材料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字。

东二环与北二环交叉口附近的银领时代花园小区10号楼2单元内,传出“着火了,快下楼”的呼喊声。从21楼冒出的浓烟迅速蔓延开来,很多居民来不及穿上外套,就仓促跑下楼。直到消防车赶到,大火才被扑灭。据悉,引起火灾的是停放在21楼的一辆电动车。事后,记者从消防部门获悉,因电动车在楼道里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且有增长趋势。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午时分,暖阳高照。风轻云淡,水波漾漾,鱼帆点点,白鹭行行,不时有快艇往来,亦有渔舟穿梭。但见此岛染黄、彼岛黛青,               群山葱茏,美不胜收。

A. 波光云影抢入眼帘,渔樵云鸟栖隐出没

B. 渔樵云鸟抢入眼帘,波光云影栖隐出没

C. 波光云影栖隐出没,渔樵云鸟抢入眼帘

D. 渔樵云鸟栖隐出没,波光云影抢入眼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⑴走出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⑵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

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一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他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

(3)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4)“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5)“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6)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7)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8)“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9)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10)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

(11)“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XX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12)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13)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种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14)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15)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

1.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

A. 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笑、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路的,她们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B. 第(9)段中的“怪癖”一词, 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地喜欢。

C. 学会“问路”,其实是“圣贤”、“先知”在人群中以谦卑的姿态学会求助他人,摆脱自恃甚高的盲目,认识到得到善意的帮助也是幸福。

D. “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 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学来。

E. 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人。

2.请赏析第(1)段中的划线句。

3.作者为什么喜欢问路?文中交代了三条理由,请逐条概述。

4.“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作者的这一爱好给了我们哪些体会和思考呢?

 

查看答案

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的部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

(3)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